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应用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速度相对缓慢。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艺技术层面和民族文化层面上,这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互动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扩展。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中,将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手工艺得到广泛传播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白族扎染为例,主要阐述了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对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播和推广。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传统手工艺 扎染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和以家族为主体的世代相传的传承方式,其传播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基本停留在对其制作工艺的摄录层面上,无法全面展示传统手工技艺鲜活的状态,受众也是被动动接受信息,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为了提高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关注度和保护度,需要引入新的展示技术。而随着现代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样数字媒体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如移动网络的发展、Web网站的提升、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的交互应用等等。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将会为传统手工艺的全面展示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白族扎染与数字媒体之间的关系
  白族扎染作為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千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载体。在经过白族人民长期的智慧创造和对制作技艺的积累后,它拥有丰富的图案和精湛的技术,它蕴藏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扎染在每个时期的图案不尽相同,但都承载着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和理想。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洗礼,扎染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精品,它保留了世代白族人民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扎染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蕴藏着危机。只有适应了时代的潮流,运用现代技术对扎染进行继承发扬,才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更好动进行传播。当前社会又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高速处理以及信息的应用程度都在飞速的发展,这都是以数字媒体的日益成熟作为基础。对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它能够将现代媒体与扎染融为一体,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推广白族的民族文化以及扎染技术,使得人们在了解白族这个民族的同时还可以让扎染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扎染这种传统手工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推进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播白族扎染。
  二、数字媒体在扎染展示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它提供给广大艺术爱好者一个创作、学习的艺术新平台,打破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数字媒体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可以让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传统手工艺,而是成为手工艺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并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这个平台展现在我们面前。数字媒体在扎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应用:
  第一种是建立扎染的数字资源库体系。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扎染的图案进行采集、修饰、重建、存储,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然后建立扎染图案的数字数据库,运用管理系统对现有的素材资源进行添加、删除、查询等方面的管理。这种方式主要以图片展示为主,属于基础的静态应用。
  第二种是利用二维、三维辅助软件,对扎染的整体造型进行可视化、数字化建模,生成立体生动的造型,再将各种造型的作品生成过程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扎染常用的方法有针扎法、捆扎法等等。为了更好地展现各种扎染方法的特点,就要利用动画软件将各种方法过程制作成动画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效果相比静态的图片展示更具有吸引力,但这只是将静态展示变为了动态展示,受众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第三种是建立人机交互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博物馆,主要理念是将前两种应用相结合并加入人机交互的环节。以完成一件扎染作品为例,用户以扎染者的角色进入系统,在素材库中选择喜欢的图案造型和扎染方法,系统根据图案及方法的特点指导用户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完成扎染作品。由此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受。体验,是分享文化价值和传播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通过数字博物馆可以更真实地将传统手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播。数字化平台的运用,可以使任何人基于不同的艺术水准都可以独立完成整个扎染过程,方便了内容和形式的传递和相互转换,实现了传播意义上的一种突破。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得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进行选择,成为扎染的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
  第四种是强化扎染数字化平台保护的智力支持。要培养一批既懂得扎染艺术又懂得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来支持扎染数字化平台的保护。这是对文化艺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一种复合需求。
  第五种是在具有文化价值的数字产品中传播。数字读物,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数字化传承,它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扎染可以在此基础上传播文化和技法。数字绘画产品,是传统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可以让受众在数字绘画产品上绘制扎染图案,并结合民族文化进行创新。
  在数字艺术这种新的形态里,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功能随之改变了,人们从艺术欣赏者变成了艺术创作的参与者。数字艺术中参与创作的个体或群体,使艺术从云端走向了地面。
  三、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上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要从文化层面上满足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追求。
  扎染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手工艺品,它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它是白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联系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制度、生活场景和对生活的态度。它是白族人民历史文化的一个见证,同时也寄托了整个白族的理想和情趣。它的历史属性则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前,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每个扎染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不同时期白族妇女的审美和情趣。受众可以通过扎染来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而白族可以通过扎染的图案让受众了解白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族有一个著名的“蝴蝶泉”,里面的泉水清澈如镜,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的蝴蝶来此相聚,在泉边漫天飞舞。在白族人民心中,蝴蝶泉是一个爱情泉,每年都会有许多白族青年男女来此用歌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对白族的影响,白族人民对蝴蝶图腾十分崇拜,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扎染图案有各式各样的蝴蝶纹样,这是白族人民对大家的一种祝福。扎染在让我们了解白族的同时,也装饰了我们的生活,当地的桌布、背包、窗帘以及各类床上用品等无不美化着白族人的生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保护和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把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转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数字化产品,扩大民族文化在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需要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将民族文化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结合则是不断充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革新,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人机交互式的数字化平台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和图案更好地展示出来,而其中的图片展示、视频解说、动画演示、平台互动等方法,则可以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扎染的整个制作过程,为其提供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使扎染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虽然运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推广了扎染,但扎染也要沿用最传统的制作方式,手工扎花和浸染来制作作品,因为这是白族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是扎染的精华之所在。在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多样的扎染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传统手工艺,并将这些制度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能更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参考文献:
  [1] 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2]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艺术研究,2006(1).
  [3] 段建华.数字媒体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J].中华文化坛,2013.
  [4] 冯念.数字媒体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
  [5] 贾秀清,王珏.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
  [6]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 者:臧钰婕,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余 昌,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编 辑:水 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名篇,二者的内在关联与题旨向来说法不一。“扁舟”与“孤鹤”是前后《赤壁赋》中的核心意象,“扁舟”贯穿二赋,引领了赤壁之游的行进路线;“孤鹤”来翔与幻化为后赋的点睛之笔。舟与鹤寄寓了苏轼的内在情感与精神追求,其丰富的哲理内涵是将前后赋统一为整体的关键。  关键词:苏轼 前后 《赤壁赋》 扁舟与孤鹤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
期刊
摘要:《悠悠岁月》(Les Annees)被誉为当代法国文学的一部杰作。在中国译介传播的过程中,丰富的译注成为汉译本的显著特色,它与原作采用的无人称自传体交相辉映。在跨文化语境中,译者与作者共同勾勒出小说意欲书写的宏大时代。这部凝结了译者汗水和心血的译作堪称当下国内文学翻译的佳作,研究该作品的译注结构及其必要性,对合理把握文学翻译中的译注功能与加注策略具有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悠悠岁月
期刊
摘要:对殖民地都市情爱叙事的研究是近年学界探讨殖民地都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本文通过解读刘呐鸥《流》、爵青《哈尔滨》和穆时英《南北极》三个文本,解析魔都恋情故事的传统小说叙事原型,以及在摩登都市的现代性裂变,试图与已有的殖民都市魔性论述进行对话,进而阐明殖民都市魔性的实质。  关键词:殖民地都市 摩登女性 魔性 情爱叙事  摩登女性和都市的欲望/恋情,是都市叙事的重要题材,也是审视殖民都市“魔性”的
期刊
摘 要:朱德群的绘画素材和灵感来源于自然,思想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表达自然万象上犹如天使的神迹,借其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和思想给我们呈现了如音乐与舞蹈般充满节奏和韵律的抽象画面,其不愧为抽象的舞者。  关键词:朱德群 绘画 自然 抽象  朱德群,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神奇的名字,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他长居法国,但其成就的艺术基因仍来自中国大陆的土壤。纵观朱德群的抽象绘画,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作品为我们
期刊
摘 要:侗锦,民族民间工艺的视觉盛宴,是侗族人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侗族民族文化沉淀的產物,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侗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体现了侗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的风俗习惯。侗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与融合,形成了本民族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关键词:侗族 侗锦 审美意识  一、侗锦艺术  侗锦的图案非常丰富,制作工艺相当烦琐,大部分的图案内容都源自于生活,与侗族人
期刊
摘 要:王安忆小说《荒山之恋》大胆突破以往写作的禁区,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示出男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这其中既与主人公的个性有关,又与主人公性爱观的过于理想化有联。他们的爱情悲剧,带给我们当代爱情婚姻观以启示。  关键词:《荒山之恋》 婚恋悲剧 成因 启示  婚恋是人生重要的历程,婚恋的经历者往往渴望爱与被爱,诚如罗洛·梅所言:“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是男女有别,因此我们永远彼此渴望。”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婚
期刊
摘 要:对于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文化产业对其发展已越来越重要了。文化成为空间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实体书店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却仅仅用来传播和获取知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在社会运行体制的不断变化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变得日趋复杂,在城市地租与网络书店的双重夹击下,文化与经济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博弈,图书销售收益与高额的房租不平衡的状态导致了许多传统书店纷纷倒闭,
期刊
摘 要:面对“李杨之恋”这一桩文学公案,唐人多持“女祸误国”的观点。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反弹琵琶,认为真正对历史承担责任的应是唐玄宗,并非杨贵妃。本文从《马嵬》一诗的文学生态、主题阐释、作者身世以及艺术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力图对这一经典作品做出多元观照。  关键词:李杨之恋 女祸误国 李商隐 《马嵬》  李商隐的爱情诗、咏物诗往往呈现情调幽美、朦胧多义的审美特征,金代文坛巨擘元好问做出“诗家总爱
期刊
摘 要:《上海王》的主人公筱月桂摆脱了传统的父母之门与丈夫之门,以否定女性命定式的两大规范的方式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堡,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昂扬。但文本“失婚”“雄化”“暗合男权主义”的内蕴又使“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驱逐大打折扣,作者对性别的突围尚在中途。  关键词:上海王 女性自我意识 性别突围  一、挣脱昨日的梦魇  自历史有载以来,两性有别之际,每一个新生的女性便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一个规定的角
期刊
摘 要:黔北作家何开纯的《独臂村医》是一部传奇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通俗小说。《独臂村医》以独臂神医村建国与黔北民族村休戚相关的命运联系为主线,展现了村建国65年的人生轨迹和民族村的巨大变化。小说既是个人经历,也是群体记忆;既是一部神医传奇,也是一部乡村简史。以传统化手法叙述故事、以民族化风格书写文本、以多元化方式演绎传奇,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写作特点。  关键词:何开纯 《独臂村医》 传统化手法 民族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