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课堂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二是以教为基础,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学关系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课堂教学显得单一化、静态化、模式化和教条化。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个性思维和潜在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更谈不上自主探索的乐趣了。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更新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开发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夯实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
一、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要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置疑问。“疑”最容易引发探究与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归一应用题”进行综合训练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工厂4天用水3吨,照这样计算,20天用水多少吨?学生算式都列对了,但在计算时遇到困难,许多学生都举手质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过小数除法,对除数大于被除数感到疑惑。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在学习的过程中,特意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学生学过各种图形的体积计算以后,我将学生分组并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然后给各组提供部分有规则的容器、尺子和水,要求大家测量出鸡蛋的体积。这个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把鸡蛋看成近似圆柱体来测量计算的;有的把鸡蛋捣碎装入规则容器里测量的;有的用橡皮泥模
拟原鸡蛋造型而后提成规则形体计算的;还有用容器装入鸡蛋用排水的方法计算体积等等。
3、引发争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偏见和自信往往使许多学生难以发现问题,假如能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产生意见分歧,引发争论,必然有助于对问题的追索与反思。如:6/7( )<7/8,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一个分母最小的最简分数。许多学生根据通分运算,找到答案97/112而沾沾自喜,可是有的学生或改成小数思考,找到0.86,化成43/50,又有的同学利用直觉比较得出13/15。这样产生了三种意见的争论,使得大家都不敢等闲视之。
二、改革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索中研究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熟能生巧”已不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学策略,科学地组织训练,使小学生不断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充分體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中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
1、让学生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多掌握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学生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受到框框的限制而拘泥于一种解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平时不断给学生提供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表现自我,鼓励他们产生直觉猜测、数形结合、转化迁移、合理想象等许许多多有特
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加工厂原定12天完成加7-3米的管道任务,现在要求工期提前2天,他们该怎么办?”由于没有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利用学生对实际情况产生种种猜想,展开“变式教学”,各自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和研究欲望。
2、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要提倡合作与交流。个人的见解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活动等机会,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则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这样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参与、探索,而且又学会了交流、合作。
3、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诱导。虽说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是发展的趋向,但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必然还存在某些障碍,甚至使他们一筹莫展,这时老师有必要把握时机,找准切人点,恰当适时地给予点拨,但不是包办代替。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拼一拼,在实际操作中思考、摸索、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老师的提问点拨,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启发诱导,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反思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等解决问题的亲身经历,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会分析成败的因素,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评价过程,也正是学生认识的提炼、升华、总结、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再通过对这一活动的评价和反思,同学们找到共同点,总结出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掌握了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得同学们辛辛苦苦的探究活动不会成为过眼烟云,对后继学习和创新意识以及研究能力培养都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课堂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二是以教为基础,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学关系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课堂教学显得单一化、静态化、模式化和教条化。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个性思维和潜在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更谈不上自主探索的乐趣了。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更新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开发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夯实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
一、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要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置疑问。“疑”最容易引发探究与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归一应用题”进行综合训练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工厂4天用水3吨,照这样计算,20天用水多少吨?学生算式都列对了,但在计算时遇到困难,许多学生都举手质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过小数除法,对除数大于被除数感到疑惑。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在学习的过程中,特意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学生学过各种图形的体积计算以后,我将学生分组并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然后给各组提供部分有规则的容器、尺子和水,要求大家测量出鸡蛋的体积。这个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把鸡蛋看成近似圆柱体来测量计算的;有的把鸡蛋捣碎装入规则容器里测量的;有的用橡皮泥模
拟原鸡蛋造型而后提成规则形体计算的;还有用容器装入鸡蛋用排水的方法计算体积等等。
3、引发争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偏见和自信往往使许多学生难以发现问题,假如能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产生意见分歧,引发争论,必然有助于对问题的追索与反思。如:6/7( )<7/8,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一个分母最小的最简分数。许多学生根据通分运算,找到答案97/112而沾沾自喜,可是有的学生或改成小数思考,找到0.86,化成43/50,又有的同学利用直觉比较得出13/15。这样产生了三种意见的争论,使得大家都不敢等闲视之。
二、改革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索中研究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熟能生巧”已不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学策略,科学地组织训练,使小学生不断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充分體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中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
1、让学生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多掌握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学生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受到框框的限制而拘泥于一种解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平时不断给学生提供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表现自我,鼓励他们产生直觉猜测、数形结合、转化迁移、合理想象等许许多多有特
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加工厂原定12天完成加7-3米的管道任务,现在要求工期提前2天,他们该怎么办?”由于没有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利用学生对实际情况产生种种猜想,展开“变式教学”,各自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和研究欲望。
2、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要提倡合作与交流。个人的见解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活动等机会,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则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这样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参与、探索,而且又学会了交流、合作。
3、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诱导。虽说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是发展的趋向,但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必然还存在某些障碍,甚至使他们一筹莫展,这时老师有必要把握时机,找准切人点,恰当适时地给予点拨,但不是包办代替。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拼一拼,在实际操作中思考、摸索、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老师的提问点拨,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启发诱导,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反思中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等解决问题的亲身经历,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会分析成败的因素,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评价过程,也正是学生认识的提炼、升华、总结、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再通过对这一活动的评价和反思,同学们找到共同点,总结出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掌握了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得同学们辛辛苦苦的探究活动不会成为过眼烟云,对后继学习和创新意识以及研究能力培养都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