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中唐五代双及物式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双及物结构,以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主要语料来源,以其中的双宾语句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带双宾语的动词分为“给予”“取得”“等同”“其他”四大类,并对宾语构成成分以及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唐五代 双及物 宾语
  一、引言
  本文主要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双宾语结构,以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主要语料来源,以其中的双宾语句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双宾语结构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句型,一直广受汉语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语法界对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朱德熙将其定义为“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是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1](P117)李临定将其定义为“谓语动词后边有两个独立的名词性成分的句式。”[2](P114)张伯江则认为,“双宾语”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后面跟随几个名词的词语串问题,也不是句法结构的套叠问题,因为这样的形式观点都无法解释该句式的独特语义,所以他选择从语义角度着眼,用“双及物”代替“双宾语”这一说法。[3](P175)本文也将重点论证双及物句式的典型语法语义特征的问题,因此也采用了“双及物”这一名称。
  贝罗贝(1986)认为从唐代起,双宾语结构分为五类: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是上古汉语的基本格式的继续维持。
  2.动1+动2+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3.动1+直接宾语+动2+间接宾语,2类和3类于汉代和魏晋时代产生、发展,唐五代时继续存在。
  4.与+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这是唐五代时产生的一个新的双及物式结构。
  5.把(将)+直接宾语+动词(+与)+间接宾语,此类与第4类约同时期出现。[4](P204)
  我们认为考察双宾语句时,必须考虑宾语的位置,当宾语产生位移,并与其他词语发生结构联系时,就不能再认为是动词的宾语了。因此,贝罗贝所列的2~5类不宜看作双宾语。因此,我们认为唐五代的双及物式主要有两种结构: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关于动词宾语的分类,吕叔湘认为:“动词后面的宾语有三类:第一类代表承受动作的事物,称为受事宾语;第二类代表受动者以外同动作有关的事物,如工具、方式、处所等,称为非受事宾语;第三类是数量宾语。数量宾语包括:1.主语或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的部分数量;2.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次数;3.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所占的时间长短。”[5](P22)通常,我们把第一类和第二类宾语称作“真宾语”,把第三类宾语称作“准宾语”,包括“数量宾语、动量宾语和时量宾语”。文章中为简洁起见,用“V”表示动词,“O1”表示间接宾语,下面标有直线,“O2”表示直接宾语,下面标有波浪线,“S”表示主语,根据动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它们与宾语所构成的语义关系,我们将带双宾语的动词分为“给予”“取得”“等同”“其他”四大类,并对宾语构成成分以及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给予类
  这类动词有“送给、传递、询问”等方面的意义。给予类动词所在的双及物结构中语义关系是:“S”通过给予行为把“O2”给“O1”或者把“O1”给“O2”。唐五代卷中带双宾语的给予类动词有:教、传、付、与、赐、授、返、还、问、施与、度与。
  1.教
  (1)此二大德皆教人坐禅,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指此以为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55页)
  (2)何不教伊自煎?(《祖堂集》,497页)
  (3)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祖堂集》,452页)
  (4)即我襄阳神会和上,悟无生法忍,得无碍智,说上乘法,诱诸众生,教道众生。(《神会语录》,46页)
  2.传
  (5)并叙本宗,传之后代。(《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5页)
  (6)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六祖坛经》,75页)
  3.付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8)峰云:“我有同行在彼,付汝信子得摩?”(《祖堂集》,516页)
  (9)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六祖坛经》,73页)
  4.与
  (10)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六祖坛经》,101页)
  (11)惭君与我一中餐,抱石投河而命极。(《伍子胥变文》,206页)
  (12)越从吴贷粟四百万石,吴王遂与越王粟,依数分付其粟(《伍子胥变文》,209页)
  (13)但知免更吃杖,与他邪磨一束。(《燕子赋》,323页)
  (14)阿师是娘娘孝顺子,与我冷水济虚肠。(《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406页)
  (15)你若归乡去,我与你休粮方。(《祖堂集》,489页)
  (16)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裩。(《祖堂集》,501页)
  (17)为什摩不与他第一座? (《祖堂集》,511页)
  5.赐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19)皇帝亦见,喜不自升,遂赐擒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且归私地憩歇,一月后别有进止。(《韩擒虎话本》,295页)
  (20)王赐子胥烛玉之剑,令遣自死。(《伍子胥变文》,209页)
  (21)卿等远来上帐,赐其酒饭。(《汉将王陵变》,227页)   (22)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韩擒虎话本》,294页)
  “赐”后面的O2常常由多项并列的“数量名”结构充当,构成复合宾语。
  6.授
  (23)《涅槃经》云,早已授仁者记。(《神会语录》,36页)
  (24)后叙师资傅授之言,断除疑惑。(《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4页)
  7.返
  (25)师谓弟子曰:“吾为汝剃发之师,汝今为吾出世之师。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祖堂集》,556页)
  8.还
  (26)师曰:“无口则且从,还我眼来。”(《祖堂集》,528页)
  9.问
  在唐五代双及物结构中的“问”是一个多义词,包括问1(询问)和问2(问候)。
  问1(询问)例如:
  (27)又惠可禅师亲於嵩山少林寺问菩提达摩西国相承者,菩提达摩答一如《禅经序》所说。(《神会语录》,57页)
  问2(问候)例如:
  (28)沙弥问老人万福,老人曰:“法公万福。”(《祖堂集》,490页)
  10.放
  (29)师云:“放汝二十棒。”(《祖堂集》,529页)
  11.殴
  (30)师接得棒子,则便抱倒大愚,乃就其背,殴之数拳。(《祖堂集》,563页)
  12.杖
  (31)言讫,杖之数下推出,关却门。(《祖堂集》,563页)
  13.拜
  (32)第二拜杨素东凉留守。(《韩擒虎话本》,294页)
  14.施与
  (33)今日若能得上界,施与如来国内财。(《欢喜国王缘》,421页)
  15.度与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发现动词“与”和“V+与”这样的双音节动词在唐五代卷的双及物结构中已经同时使用了,如“施与、度与”。但这两个词在语义上有所区别,“施”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给予”义,而“度”本身不包含“给予”义,但和“与”组合在一起形成双音节词“度与”则表现出了“给予”义。“与”从原来的动词虚化为介词,贝罗贝认为,动词“与”的语法化是一个渐进的、涵盖几个世纪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后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完成于唐初。他认为,双宾语结构中动词后的“与”变成介词“与”只适用于它前面的动词是“本义与格”式中的“+‘给’式动词(如送、卖、传等)”[4](P204)。
  带双宾语的给予类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大多数是“V+O1+O2”的格式,只有在“即我襄阳神会和上,悟无生法忍,得无碍智,说上乘法,诱诸众生,教道众生。”“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这三个例句中是“V+O2+O1”格式,随着口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格式在此后各卷中慢慢不再出现。
  三、取得类
  取得类的动词有“索取、获得”等意义,它所在的双及物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是“S”从“O1”处得到了“O2”。唐五代卷中带两个宾语的取得类动词如下:
  1.图
  (35)保福代云:“和尚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祖堂集》,554页)
  2.得
  (36)子胥得食吃足,心自思惟:“凡人得他一食,惭人一色;得人两食,为他着力。”(《伍子胥变文》,198页)
  3.乞
  (37)启而言曰:“某缘是败军之将,死活二途,伏乞将军一降。”(《韩擒虎话本》,294页)
  四、等同类
  唐五代时期的等同类动词不多,最常见的是称谓类,其所在的双及物结构中,“O2”是主语方面对“O1”的称谓,其语义关系是:“S”称“O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为“O2”所表示的人或事物,“O1”和“O2”所值相同,“O2”是对“O1”的解释,唐五代卷中带双宾语的称谓类动词主要为:称、谓、呼。
  1.称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2.谓
  (39)起予者谓之应公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36页)
  3.呼
  (40)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茶酒论一卷》,332页)
  五、其他类
  唐五代卷中,一些双及物结构的“O2”是准宾语,即数量宾语、时量宾语或动量宾语,这些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主要有:去、领、较、尽、伏仕、念、绕、振、引、弹、拜。
  将“O2”分为:
  1.数量宾语
  数量宾语通常表示“距离、长短”,由数量词或“数量名”结构充当。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42)王陵又谓曰:“左将丁腰,右将雍氏,各领马军一百余骑,且在深草潜藏。”(《汉将王陵变》,221页)
  (43)师云:“犹较老僧一百步。”(《祖堂集》,559页)
  2.时量宾语
  时量宾语是由表示时量的数量词充当的,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5)身是楚将钟离末,伏仕霸王八九年。(《汉将王陵变》,224页)
  3.动量宾语
  动量宾语是指由动量词充当的,表示动作次数的宾语。
  (46)目连见以唱其哉,专心念佛几千回。(《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398页)
  (47)其弟僧年当三十一,迄逦往到始兴县曹溪山,恰遇大师上堂,持锡而上,绕禅床三匝而立。(《祖堂集》,467页)   (48)其僧行十步来,振锡三下曰:“自从一见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祖堂集》,515页)
  (49)疎山便以手拍禅床引手一下,师回头云:“作什摩?” (《祖堂集》,517页)
  (50)有僧出来弹指两三下,师云:“作什摩?” (《祖堂集》,557页)
  (51)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舜子变》,234页)
  这里的“拜用”是“拜”的本义,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而在“第二拜杨素东凉留守。”中“拜”是本义的引申,这里的“拜”是指“给某人委任某种官职、事务”,含有委任类动词的双宾语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是“S”任命“O1”为“O2”所代表的官职。这说明这里的“拜”是一个多义词。
  六、唐五代双及物式中O1和O2具体分析
  (一)“O1”的构成成分分析
  1. “O1”处为人名
  (12)越从吴贷粟四百万石,吴王遂与越王粟,依数分付其粟(《伍子胥变文》,209页)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20)王赐子胥烛玉之剑,令遣自死。(《伍子胥变文》,209页)
  (33)今日若能得上界,施与如来国内财。(《欢喜国王缘》,421页)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2. “O1”处为人称代词
  (2)何不教伊自煎?(《祖堂集》,497页)
  (5)并叙本宗,传之后代。(《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65页)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13)但知免更吃杖,与他邪磨一束。(《燕子赋》,323页)
  (21)卿等远来上帐,赐其酒饭。(《汉将王陵变,227页)
  3. “O1”处为一般名词
  (1)此二大德皆教人坐禅,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指此以为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55页)
  (23)《涅槃经》云,早已授仁者记。(《神会语录》,36页)
  (28)沙弥问老人万福,老人曰:“法公万福。”(《祖堂集》,490页)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 “O1”处为处所名词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一八〕,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二)“O2”的构成成分分析
  1.“O2”处为人名
  (6)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六祖坛经》,75页)
  (38)师问白舍人:“汝是白家儿不?”舍人称名“白家易”。(《祖堂集》,455页)
  (39)起予者谓之应公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36页)
  2. “O2”处为人称代词
  (25)师谓弟子曰:“吾为汝剃发之师,汝今为吾出世之师。吾今返礼汝,以答其恩耳。”(《祖堂集》,556页)
  3. “O2”处为一般名词
  (7)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六祖坛经》,72页)
  (34)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韩擒虎话本》,295页)
  (40)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茶酒论一卷》,332页)
  4. “O2”处为复合宾语
  (18)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衣著僧衣数对,兼将御举,来迎远公入内。(《庐山远公话》,281页)
  (22)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韩擒虎话本》,294页)
  5. “O2”处为数量名结构
  (10)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六祖坛经》,101页)
  (16)若有人道得,与汝一腰裩。(《祖堂集》,501页)
  (29)师云:“放汝二十棒。”(《祖堂集》,529页)
  (35)保福代云:“和尚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祖堂集》,554页)
  6. “O2”是准宾语时有三种情况:
  A. “O2”是数量宾语,例如:
  (41)王陵谓灌婴曰:“此双后分天下之日,南去汉营二十里,北去项羽营二十里。”(《汉将王陵变》,221页)
  (42)王陵又谓曰:“左将丁腰,右将雍氏,各领马军一百余骑,且在深草潜藏。”(《汉将王陵变》,221页)
  (43)师云:“犹较老僧一百步。”(《祖堂集》,559页)
  B. “O2”是时量宾语
  (44)净能於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叶净能诗》,313页)
  (45)身是楚将钟离末,伏仕霸王八九年。(《汉将王陵变》,224页)
  C. “O2”是动量宾语
  (49)疎山便以手拍禅床引手一下,师回头云:“作什摩?” (《祖堂集》,517页)
  (51)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舜子变》,234页)
  唐五代时期双及物结构主要存在“V+O1+O2”和“V+O2+O1”两种句式,其中“V+O1+O2”格式占大多数,如“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只有少部分的“V+O2+O1”格式存在,如“能於岭上,便传法惠顺。”贝罗贝指出,在甲骨文中,这两种句式是并存的,此后“V+O1+O2”占绝对优势,“V+O2+O1”的比例虽然很小,但一直没有消亡。“V+O2+O1”与“V+O1+O2”语序相反,但却能并存,这是因为汉语词形不丰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格标记。汉语各成分之间相联系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而“V+O1+O2”和“V+O2+O1”中“O1”“O2”间没有虚词起语法作用,区分“O1”和“O2”首先可以依靠语义。两个宾语是两个信息的载体,一个是主要信息,一个是次要信息。[6](P219)属于主要信息的宾语放在“O2”的位置上,属于次要信息的宾语放在“O1”的位置上,如“吾与汝一偈”,“一偈”是主要信息,“汝”是次要信息;“传法惠顺”中“惠顺”是主要信息,“法”是次要信息。另外,唐五代时期这两个句式的语法功能不一致,有两个根据:一是“V+O1+O2”格式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两个句式不是平分秋色;二是“V+O2+O1”格式一直存在,必然有其特殊之处,不能归于“V+O1+O2”格式。总之,“V+O1+O2”格式是唐五代时期最稳定、使用最广泛的双及物结构。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李临定.李临定自选集[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伯江.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
  [4]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86,(3).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徐丹.关于给予式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90,(3).
  (宋洋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46)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GARCH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内,人民币汇率无论是汇率水平变化还是汇率波动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影响,人民币升值,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增加.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对外直接投资;动态GMM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impact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