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学生在计算中常见的错误及其成因
(一)解题总是凭经验和印象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根据某些局部特征,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不经逻辑推理,就凭表面现象判断,草率下笔,存在着主观片面性,易产生负迁移而导致错误。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有一种因式分解法,譬如,我们用因式分解法使左边变成,从而得出,。当学生遇到时,很多学生同样把方程因式分解得到,然后得出,的结果,显然就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凭着所谓的经验解题,而没有真正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讲清楚数学技能的本质特征,提醒学生在解题中务必注意这些特征,不能凭着印象解题。
(二)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知识的扩展,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互相干扰。
案例2: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解不等式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是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
(三)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案例3: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在小学里,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 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的情况,导致解题错误。另外“+”“-”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1-2+3-4,习惯上看作1减2加3减4,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1负2正3负4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树立。
二、如何避免学生的运算错误
(一)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数学,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逐渐形成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是成功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那无边无境看不到头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解题思想以及解题框架能力,学生对解题充满了信心,对每个解题环节也都心有成竹,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就会胜利。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细小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与学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拿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朋友式的相处,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目标,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数学的畏惧。
(二)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计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对数学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正确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将运算符号抄错的现象,要训练学生多思善想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做到一审二思三步骤四验算的学习要求。言传不如身教,首先老师在板演时写清步骤,必要时写出文字说明,并且在阅卷时做到按步骤给分,强调步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一看到题先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学生对计算式中出现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其次,书写计算步骤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养成验算的习惯,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不仅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有误,还要让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在研究过程中,我对解一元二次方程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总结以下几点检验方法:
1.去分母时
①给整数项乘最小公分母了没有;
②去掉分数线时,给分子用括号了没有。
2.去括号时
①找出括号前的系数,注意正负;
②括号前的系数与括号里面的每一项是否都相乘了。
3.移项时
①等号左右交换叫移项;
②移项改变符号了没。
4.化系数为1时
方程两边除以未知项的系数,而不是常数项。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提高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四)师生时常自我检查、反省,不断完善自我
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时常查看,检查自己改正情况。老师也同样需要做记录,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记下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问题的讲解分量,同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行也可进行经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5——10分钟的限时限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竞争力,并且進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三、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不但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提高。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简便快速的方法,它的提高是建立在反复,大量的练习中的,尽管这个过程是枯燥的,漫长的,但是我相信,只要练习量,练习时间搭配合理,选题准确,学生将会从中获益匪浅,计算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解题总是凭经验和印象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根据某些局部特征,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不经逻辑推理,就凭表面现象判断,草率下笔,存在着主观片面性,易产生负迁移而导致错误。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有一种因式分解法,譬如,我们用因式分解法使左边变成,从而得出,。当学生遇到时,很多学生同样把方程因式分解得到,然后得出,的结果,显然就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凭着所谓的经验解题,而没有真正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讲清楚数学技能的本质特征,提醒学生在解题中务必注意这些特征,不能凭着印象解题。
(二)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知识的扩展,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互相干扰。
案例2: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解不等式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是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
(三)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案例3: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在小学里,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 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的情况,导致解题错误。另外“+”“-”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1-2+3-4,习惯上看作1减2加3减4,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1负2正3负4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树立。
二、如何避免学生的运算错误
(一)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数学,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逐渐形成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是成功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那无边无境看不到头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解题思想以及解题框架能力,学生对解题充满了信心,对每个解题环节也都心有成竹,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就会胜利。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细小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与学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拿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朋友式的相处,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目标,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数学的畏惧。
(二)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计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对数学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正确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将运算符号抄错的现象,要训练学生多思善想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做到一审二思三步骤四验算的学习要求。言传不如身教,首先老师在板演时写清步骤,必要时写出文字说明,并且在阅卷时做到按步骤给分,强调步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一看到题先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学生对计算式中出现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其次,书写计算步骤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养成验算的习惯,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不仅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有误,还要让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在研究过程中,我对解一元二次方程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总结以下几点检验方法:
1.去分母时
①给整数项乘最小公分母了没有;
②去掉分数线时,给分子用括号了没有。
2.去括号时
①找出括号前的系数,注意正负;
②括号前的系数与括号里面的每一项是否都相乘了。
3.移项时
①等号左右交换叫移项;
②移项改变符号了没。
4.化系数为1时
方程两边除以未知项的系数,而不是常数项。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提高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四)师生时常自我检查、反省,不断完善自我
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时常查看,检查自己改正情况。老师也同样需要做记录,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记下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问题的讲解分量,同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行也可进行经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5——10分钟的限时限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竞争力,并且進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三、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不但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提高。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简便快速的方法,它的提高是建立在反复,大量的练习中的,尽管这个过程是枯燥的,漫长的,但是我相信,只要练习量,练习时间搭配合理,选题准确,学生将会从中获益匪浅,计算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