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关系

来源 :口腔疾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扫描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骨,探讨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少年及成人患者各60例并按垂直骨面型各分为低角型、均角型和高角型组,每组20例,行锥形束CT扫描观察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关系,测量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及腭根根尖距离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在120例样本中,仅27%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不接触,其余73%的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接触。在成人与青少年组中,远中颊根、腭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高角型组测量值小于均角型组与低角型组(P<0.05)。成人的低角型组中,腭根的测量值明显小于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均角型组与高角型组中,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及腭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73%的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接触;高角型患者上颌窦底位置常常较低,紧邻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且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突入上颌窦内。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术后供区并发症,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4月,因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受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和全身因
目的 探索不同脉冲能量的Er:YAG激光联合多乐氟对牙本质表面形态及牙本质小管暴露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离体牙制备牙本质小管暴露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Er:YAG激光组),B组(多乐氟+Er
目的通过分析两种自锁托槽治疗非拔牙病例在排齐整平阶段后牙弓宽度、长度、周长变化,比较主动与被动自锁托槽对排齐整平后牙弓变化影响的差异性。方法牙弓周长增加量为因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