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麦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八十年代是诗歌的年代。”诗歌成就了海子,而海子引领了一个诗歌的时代。
  中学时,我读海子的诗,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阿尔的太阳》,还有他的《亚洲铜》。那时,国外名著已经可以随处买到,我知道阿尔是梵高故乡的小镇,是他麦田作画的地方。而对于《亚洲铜》,却真的无法看懂,也无法意会。直到有一次去北方一座城市参加笔会,看到广袤的黄土高原,我才恍然大悟——这无边的黄色不正是“亚洲铜”吗?海子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我想这“实体”,便是他笔下撒下光辉的太阳、广博厚重的大地,还有在太阳下扎根土地的麦子。
  在散佚的随笔中,海子曾经写道:“这世界需要的不是反复倒伏的芦苇、旗帜和鹅毛,而是一种从最深的根基中长出来的东西。真东西。应该向上生长出来。”海子说的“真东西”又是什么呢?
  我能够系统地读海子的诗,也是出于一种好奇和对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生命言说的震惊。海子写有关麦子、麦地的诗很多。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回家来/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半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
  这是海子的《熟了麦子》。熟了的麦子、羊皮筏子、背着粮食相对无言的老哥俩、咕咕噜噜的水烟锅、厚厚的黄土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场景里麦子的意象被凸现出来,麦子就像故土里长出来的希望,那无言的一宵在无声中诉说了浓厚的乡情。
  海子是在农村长大的,他童年时对食物的向往,都表现在对麦子的情感里。“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在海子记忆里的童年,粗瓷饭碗或许比自己的脸盘还大,月光下,大碗里的小麦面条吃起来一定很香。“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这是家乡土地上的《麦地》,连夜抢种麦子的父亲,浑身的汗珠像那流动的金子,古老的水井,还有没有风没有云的朗月之夜,都是海子最为温馨的记忆,希望也就在播种的那一刻萌发,在收获的季节,在太阳下,又是一片金黄。
  海子在《东方山脉》里这样说:“他们赶着羊就出发了/手中的火种发芽/和麦粒一道支起窝棚/后来/情歌在平坦的地方/绘出语法规则/绘成村落/敲击着旷野”。火种和麦粒在土地上繁殖,延续着人类。羊鞭响起,在草肥水清的地方,情歌漫过村落,飘向宁静的旷野,那里没有争斗,没有流血,只有安逸和宁静、悠然和自由,那是海子的家乡。
  海子是幸运的,十五岁便考上北京大学,从查湾村来到燕园,无疑是一次跳跃。他的诗歌《跳跃者》:“老鼻子橡树/夹住了我的蓝鞋子/我却是跳跃的/跳过榆钱儿/跳过鹅和麦子/一年跳过/十二间空屋子和一些花穗/从一口空气/跳进另一口空气/我是深刻的生命”,童年的橡树、蓝色的鞋子、树上嫩黄香甜的榆钱儿、看家护院的大白鹅、金黄的麦子,家乡的一切给予了他思想的灵气,即使相隔千里,他依然留恋和牵挂,家乡的空气也总是与诗人的生命相连。
  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海子总有一种亏欠感,一种无力偿还的愧疚感,这是无言的热爱。《麦地与诗人·询问》中海子说:“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你无力偿还……”透过海子的诗,我们看到了海子的纯真与善良,仿佛看到海子头顶着太阳在雪天麦地奔跑的样子,癫狂而炽热。
  也许,麦子便是海子的生命,不然他的诗不会总离不开麦子。
  发自内心的困扰/饱含麦粒的麦地/内心暴烈/麦粒在手上缠绕/麦粒/大地的裸露/大地的裸露/在家乡多孤独/坐在麦地上忘却粮仓/歉收或充盈的痛苦/谷仓深处倾吐一句真挚的诗/亲人的询问/幸福不是灯火/幸福不能照亮大地/大地遥远/清澈镌刻/痛苦/海水的光芒/映照在绿色粮仓上/鱼鲜撞动/沙漠之上的雪山/天空的刀刃/冰川/散开大片羽毛的光/大片的光/在河流上空/痛苦地飞翔
  这是海子的《麦地·或遥远》,读者可以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无法排遣的痛苦和矛盾混乱的心情。只有在家乡的麦田里,才能彻底回归到宁静中。家乡是海子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那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归宿。
  田园是属于家乡的,有着自然的恬静与本真,麦子的金黄便是它最浓烈的色彩,田园也是海子可以纵横驰骋的精神家园。“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麦地与诗人·询问》中,海子用他的生命歌唱,又用他的生命诠释他的诗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查湾村,是詩人的家乡,也是诗的故乡,海子的灵魂已回归那里,簇拥在他周围的麦子熟了,那是他的心之所向,每一颗麦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每一片麦田都是一片诗的海洋,他可以永远拥有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和自由了。
  (河南定信律师事务所)
  作者简介:孙君梁(1968-),男,河南南阳人,律师,河南省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爱德华·阿尔比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主角的婚姻生活状况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精神空虚的生存状况。本文试从情感结构角度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在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上的偏离,并且进一步探讨作者对于偏离的态度。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曾经三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纽约剧评奖。阿尔比擅长写满腹牢骚的人物,表现人的孤独
期刊
世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外国文化的一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中语言艺术来源、特征、遵循原则进行分析。  语言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之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特征。因此,想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学作品。  一、英
期刊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古典叙事诗,其语言优美绮丽,向来为人所称道。基于《长恨歌》的诗歌内容,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共有十个章节。本文选入第二个章节《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内容作为分析重点,同时分析《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及其蕴含的文学性、民族性。  清唱剧最早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明珠。《长恨歌》作为我国第一部清唱剧,由黄自创作、韦瀚章填词。全剧围绕着杨贵妃和
期刊
美国历史学家王祺雅的《明尼苏达州的苗族》,讲述了老挝苗族是怎样作为战争难民来到美国,成为美国苗族。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老挝苗族在明尼苏达州的生活,他们努力适应现代生活,建立社区,保持文化传统。作者采访了近20位美国苗族人的移居经历,其丰富的内容足以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明尼苏达州的苗族,这对研究海内外苗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他们的祖先可以追
期刊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英國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该剧讲述了异族人奥赛罗和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的爱情悲剧。在该剧中,多次描写了奥赛罗和苔丝狄梦娜的性格特点,通过这种描写的方式,剧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显示了西方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剖析《奥赛罗》的主要人物,反映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奥赛罗》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女性不允许出
期刊
电影中的细节物件是整个剧情和主题的有机部分,不仅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具有象征或者借物抒情等作用,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一部意味深长、具有人文关怀的哲理性短片。在这部影片中,冯老先生请搬家公司的人给自己搬家,可是到了百花胡同,搬家公司一行人发现这是一块空地,除了一颗大槐树以外“一无所有”,然后搬家公司的一行人配合冯老先生的需求,在一片空地上“搬家”。本片看似显
期刊
《战狼2》是一部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大片,人们对其抱以极大的关注,“战狼热”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从影片中的关键道具“子弹”入手,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英雄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战狼热”的现象  《战狼2》自2017年7月27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56亿大关,成为华语电影史上又一项里程碑式的纪录。在票房纪录不断刷新的同时,影片也几乎一边倒地获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好评。《战狼2》能够在暑期
期刊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读书,尽管那时候可以读到的书非常少,但是每得到一本,我都感觉如获至宝,总会痴迷其中而不分昼夜地把它读完。于是,经常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夜凉如水,万籁俱寂,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一个少年,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凝重,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新书。有时候,母亲醒来了,会关切地说“哎!还不睡觉?又把飞蛾引来呀”。  的确,那一盏煤油灯能引来飞蛾,有时候引来的还不止一只,我也不止一次见证过什么
期刊
我有些怨恨。不到十二岁,怎么就有怨恨了呢?同桌小雅在放学路上说了伤害我的话。后来那话没有谁提及,就像从来没发生过。外婆、妈妈、我的玩伴都不曾提及。那天,我回到家,偷偷用妈妈梳妆台的镜子打量自己。我看到自己目光混浊,混浊里有点忧伤,忧伤里更多一些怨恨。我当时不相信,反复照了三次。第一次,看到镜子里的我,一点都不相信那是自己,我曾上树摘过星星,下河捉过泥鳅,这些在后面我会讲,反正镜子里的我不是我。我又
期刊
1953年上演的荒诞剧《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该部作品一反传统,既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又没有爱憎鲜明的人物性格,甚至该剧的主人公戈多都是作者虚构的,全剧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这个人物。该剧是人类戏剧史上一次伟大的观念革新,侧重表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思想活动、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障碍,似乎毫无意义的等待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