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洲分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词作内容包容甚广,四时景物、年华感伤、佳人相赠……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而有佛道的旷达;其语言精炼而浅近,重叠词的运用较为普遍。
汉语词语的重叠现象源远流长。在《诗经》中已有极为丰富的重叠形式,即被后世学者称作“重言”的现象。如:“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诗经·芣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等等。
王力先生将“重叠现象”分成两大类:叠字与叠词。“叠字”指凡叠字而不成为两个词的结合;“叠词”指凡叠字亦即叠词者。
吕叔湘先生也将“重叠现象”分为两大类:不叠不能用的是一类;不叠也能用的又是一类。
伍宗文在《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中指出:组成一个重言词的两个单字,如果单独无义可释,纯粹纪录两个音节,或即使单独有义而该义与整个重言词的意义无关,那么这个重言词是叠音词。如果单独有义,无论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只要其意义跟所组成的重言词的意义相互关联,那么这个重言词是重叠式。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根据重叠的前后词意义的差别将黄庭坚词作中的重叠现象分为两大类:叠与不叠意义不同的“叠音词”以及叠与不叠意义相同的“重叠式”。黄词共用重叠词76个,其中叠音词40个,占52.6%。属于重叠式的占47.4%。叠音词中属于形容词的有39个,占51.3%。
一、叠音词
(一)形容词。(AA式)
王筠《说文释例》断定:凡重言皆形容之词。阮元《砚经室集》也说“凡叠字皆形容之字”。太田辰夫认为上古汉语的形容词重叠形式非常发达,但几乎都应该是两个音节的象声词或拟态词,因此,单独一个字是不用的,不能说是真正的重叠形式。
在黄庭坚词作中共76个重叠词,其中形容词叠用现象的句子39句,有37个不同的词。其中属于叠音的较多,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1)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木兰花令,344)
(2)贫家春到也骚骚,琼浆注小槽。(茶词,330)
(3)盈盈娇女似罗敷,湘江明月珠。(阮郎归,327)
(4)潇潇细雨凉生颊。(醉落魂,340)
(5)林下有孤芳,不匆匆,成蹊桃李。(至宜洲作寄赠陈湘,326)
(6)翩翩数骑闲猎。(水调歌头·游览,314)
(7)小楼朱阁沈沈,一笑千金。(两同心,318)
(8)小楼灼灼柳郁郁。(诉衷情,467)
(9)天长地久相思苦,渺渺鲸波无路。(调笑,394)
(10)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清平乐·示知命,383)
(11)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减字木兰花,376)
(12)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鹧鸪天,374)
(13)宁宁地,思量他。(归田乐令,357)
“惺惺”是指装模作样的样子,乃形容之词。“骚骚”是形容高兴的样子。“盈盈”是形容走路的姿势。“渺渺”用以形容水势之浩大。王力先生认为,形容词重叠的作用在于夸张或加重语义,其作用与名词、动词重叠都不同。这在上例中均有体现。
从语法功能来看,形容词的重叠可在句中作多种成分。如作谓语:例句(2)、(7)、(8)、(11)、(12),作定语例句(3)、(4)、(6)、(9)。古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穆渺渺之无垠兮(《九章·悲回风》)“渺渺”作谓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青青”作定语。
有的形式具有明显的近代汉语特点,例13“宁宁地”“重叠词+地”作状语。有的重叠形式,我们在现代口语中也在沿用。比如“小小”“醺醺”。AABB式全词中有四句,三个词:
(14)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银河,溶溶漾漾。(鹊桥仙,367)
(15)笔阵扫秋风,泻珠玑,琅琅皎皎。(至宜洲作寄赠陈湘,327)
(16)陶陶兀兀,樽前是我华胥图。(醉落魄,337)
(17)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又醉落魄,338)
唐五代词中,叠音形容词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可以指代它所形容的事物。如:“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依依”当是指代柳树。在例14中“溶溶漾漾”作为形容月色的词,在这里应当指代月色了,这略同于五代的用法。
古汉语中也能找到这样的重叠形式,如《诗·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代汉语也有不少这样的用法,如“冷冷清清”“平平淡淡”等。太田辰夫认为“这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的强调形式。但同时,转化副词的可能性很强。可以认为这类的用例是时代较晚的。”
(二)拟声词
黄词中仅一例“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赠弹琵琶妓,319)郭锡良说:从《诗经》的叠音词来看,拟声的叠音词一般都是单纯声音的重叠。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嘈嘈”“切切”这样的拟声词。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就更为丰富了。
二、重叠式
(一)形容词(AA式)
(18)黄金捍拨春风手,帘幕重重音韵透。(木兰花令,348)
(19)凌歌台上青青麦,姑熟堂前余翰墨。(木兰花令,344)
(20)涧草山花光照座,春过,等闲桃李又累累。(荔枝,332)
(21)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水调歌头,314)
吕叔湘先生认为象这种不叠也能用的重叠现象重叠的目的在于增多一个音缀。因此,大多数是白话里的用法,在文言里只用单字。太田辰夫认为“像现代汉语那样两个普通的形容词重叠,在古代并非没有例子,但非常少。如:无曰高高在上。(《诗·敬之》)从后汉到五代,这种重叠增加了。重叠是为了强调,但副词化的倾向很强。”
(二)名词(AA式)
(22)人道他家有婆婆。(沁园春,398)
(23)日日梁洲薄媚,年年金菊茱萸。(清平乐,383)
(24)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蝶恋花,400)
(25)弓弓样,罗篾生尘。(两同心,317)
(26)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醉蓬莱,353)
(27)莫将社燕等秋鸿,处处春山翠重。(茶词,343)
其中,例(24)中的“人人”,例(26)中的“声声”以及例27中的“处处”有“每、逐”之意。太田辰夫认为这种形式就是在古代也不发达。如在《史记》中,只有“人人”“国国”“世世”等。在此以后,直到中古时期才相当发达。
例(22)中的“婆婆”属于称谓。在王力先生看来:属于叠两字成一名词中的类型只用于人伦的称呼,而且这种称呼以用于尊辈或平辈为限,是一种尊称,产生于唐宋后。在这一点上,太田辰夫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尊称,而应该说是幼儿语固定在一般语言中。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例(25)“弓弓”两个名词的叠用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这当是一种特殊的用例。
(三)量词(AA式)
(28)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踏莎行,362)
(29)粉泪一行行,唬破晓来妆。(好女儿,361)
(30)漏渐移,渐添寂寞,点点心如碎。(归田乐引,356)
(31)花色枝枝争好。(逍遥乐,355)
(32)桃花片片,流水惹尘埃。(妓女一,324)
(33)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鹧鸪天,374)
(34)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更漏子,392)
太田辰夫认为,量词重叠是逐指。量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少的,重叠使用的例子更为罕见。
像例(29)这种名词、量词的重叠形式前用“-”表示逐指。始于唐五代,在现代汉语中用得很少。
(四)动词(AA式)
(35)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389)
(36)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同上)
(37)故故招人,权典青衫。(诉衷肠,406)
这种形式的重叠大多表示动作反复,持续,在宋元时期已经用得较少。
王力先生认为“重复”也是一种夸张语。三个例句中“羞羞”与“休休”既有重复也有夸张的意味。而“故故”似乎还有一份亲昵在里面。
例外,动词中也有“AAA式”及“AAABB”式
(38)休休休,莫莫莫,愁拔个丝中索。了了了,玄玄玄,山僧天盈禅。(更漏子,392)
(39)朱颜变尽心如作,万事休休休莫莫。(木兰花令,345)
此两类在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及《王力文集》、《吕淑湘文集》等书目中均未见收录,或许不算是一种重叠,而是像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第177页说的那样应该看作是由几个单谓语词句构成的,只是中间没有停顿而已。但不可否认“休休休”“莫莫莫”“了了了”“玄玄玄”仍有动作反复的意思,也带有夸张的色彩。
三、结语
宋词大多是文言词汇,但透过黄庭坚词中的重叠现象,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到近代汉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所承担的“中介”作用:既有古汉语的痕迹,又能找到现代汉语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一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 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一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石弘 朱盛科.汉语叠音词手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8.
(陈 波 康 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洲分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词作内容包容甚广,四时景物、年华感伤、佳人相赠……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而有佛道的旷达;其语言精炼而浅近,重叠词的运用较为普遍。
汉语词语的重叠现象源远流长。在《诗经》中已有极为丰富的重叠形式,即被后世学者称作“重言”的现象。如:“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诗经·芣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等等。
王力先生将“重叠现象”分成两大类:叠字与叠词。“叠字”指凡叠字而不成为两个词的结合;“叠词”指凡叠字亦即叠词者。
吕叔湘先生也将“重叠现象”分为两大类:不叠不能用的是一类;不叠也能用的又是一类。
伍宗文在《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中指出:组成一个重言词的两个单字,如果单独无义可释,纯粹纪录两个音节,或即使单独有义而该义与整个重言词的意义无关,那么这个重言词是叠音词。如果单独有义,无论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只要其意义跟所组成的重言词的意义相互关联,那么这个重言词是重叠式。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根据重叠的前后词意义的差别将黄庭坚词作中的重叠现象分为两大类:叠与不叠意义不同的“叠音词”以及叠与不叠意义相同的“重叠式”。黄词共用重叠词76个,其中叠音词40个,占52.6%。属于重叠式的占47.4%。叠音词中属于形容词的有39个,占51.3%。
一、叠音词
(一)形容词。(AA式)
王筠《说文释例》断定:凡重言皆形容之词。阮元《砚经室集》也说“凡叠字皆形容之字”。太田辰夫认为上古汉语的形容词重叠形式非常发达,但几乎都应该是两个音节的象声词或拟态词,因此,单独一个字是不用的,不能说是真正的重叠形式。
在黄庭坚词作中共76个重叠词,其中形容词叠用现象的句子39句,有37个不同的词。其中属于叠音的较多,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1)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木兰花令,344)
(2)贫家春到也骚骚,琼浆注小槽。(茶词,330)
(3)盈盈娇女似罗敷,湘江明月珠。(阮郎归,327)
(4)潇潇细雨凉生颊。(醉落魂,340)
(5)林下有孤芳,不匆匆,成蹊桃李。(至宜洲作寄赠陈湘,326)
(6)翩翩数骑闲猎。(水调歌头·游览,314)
(7)小楼朱阁沈沈,一笑千金。(两同心,318)
(8)小楼灼灼柳郁郁。(诉衷情,467)
(9)天长地久相思苦,渺渺鲸波无路。(调笑,394)
(10)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清平乐·示知命,383)
(11)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减字木兰花,376)
(12)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鹧鸪天,374)
(13)宁宁地,思量他。(归田乐令,357)
“惺惺”是指装模作样的样子,乃形容之词。“骚骚”是形容高兴的样子。“盈盈”是形容走路的姿势。“渺渺”用以形容水势之浩大。王力先生认为,形容词重叠的作用在于夸张或加重语义,其作用与名词、动词重叠都不同。这在上例中均有体现。
从语法功能来看,形容词的重叠可在句中作多种成分。如作谓语:例句(2)、(7)、(8)、(11)、(12),作定语例句(3)、(4)、(6)、(9)。古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穆渺渺之无垠兮(《九章·悲回风》)“渺渺”作谓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青青”作定语。
有的形式具有明显的近代汉语特点,例13“宁宁地”“重叠词+地”作状语。有的重叠形式,我们在现代口语中也在沿用。比如“小小”“醺醺”。AABB式全词中有四句,三个词:
(14)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银河,溶溶漾漾。(鹊桥仙,367)
(15)笔阵扫秋风,泻珠玑,琅琅皎皎。(至宜洲作寄赠陈湘,327)
(16)陶陶兀兀,樽前是我华胥图。(醉落魄,337)
(17)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又醉落魄,338)
唐五代词中,叠音形容词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可以指代它所形容的事物。如:“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依依”当是指代柳树。在例14中“溶溶漾漾”作为形容月色的词,在这里应当指代月色了,这略同于五代的用法。
古汉语中也能找到这样的重叠形式,如《诗·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代汉语也有不少这样的用法,如“冷冷清清”“平平淡淡”等。太田辰夫认为“这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的强调形式。但同时,转化副词的可能性很强。可以认为这类的用例是时代较晚的。”
(二)拟声词
黄词中仅一例“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赠弹琵琶妓,319)郭锡良说:从《诗经》的叠音词来看,拟声的叠音词一般都是单纯声音的重叠。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嘈嘈”“切切”这样的拟声词。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就更为丰富了。
二、重叠式
(一)形容词(AA式)
(18)黄金捍拨春风手,帘幕重重音韵透。(木兰花令,348)
(19)凌歌台上青青麦,姑熟堂前余翰墨。(木兰花令,344)
(20)涧草山花光照座,春过,等闲桃李又累累。(荔枝,332)
(21)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水调歌头,314)
吕叔湘先生认为象这种不叠也能用的重叠现象重叠的目的在于增多一个音缀。因此,大多数是白话里的用法,在文言里只用单字。太田辰夫认为“像现代汉语那样两个普通的形容词重叠,在古代并非没有例子,但非常少。如:无曰高高在上。(《诗·敬之》)从后汉到五代,这种重叠增加了。重叠是为了强调,但副词化的倾向很强。”
(二)名词(AA式)
(22)人道他家有婆婆。(沁园春,398)
(23)日日梁洲薄媚,年年金菊茱萸。(清平乐,383)
(24)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蝶恋花,400)
(25)弓弓样,罗篾生尘。(两同心,317)
(26)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醉蓬莱,353)
(27)莫将社燕等秋鸿,处处春山翠重。(茶词,343)
其中,例(24)中的“人人”,例(26)中的“声声”以及例27中的“处处”有“每、逐”之意。太田辰夫认为这种形式就是在古代也不发达。如在《史记》中,只有“人人”“国国”“世世”等。在此以后,直到中古时期才相当发达。
例(22)中的“婆婆”属于称谓。在王力先生看来:属于叠两字成一名词中的类型只用于人伦的称呼,而且这种称呼以用于尊辈或平辈为限,是一种尊称,产生于唐宋后。在这一点上,太田辰夫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尊称,而应该说是幼儿语固定在一般语言中。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例(25)“弓弓”两个名词的叠用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这当是一种特殊的用例。
(三)量词(AA式)
(28)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踏莎行,362)
(29)粉泪一行行,唬破晓来妆。(好女儿,361)
(30)漏渐移,渐添寂寞,点点心如碎。(归田乐引,356)
(31)花色枝枝争好。(逍遥乐,355)
(32)桃花片片,流水惹尘埃。(妓女一,324)
(33)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鹧鸪天,374)
(34)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更漏子,392)
太田辰夫认为,量词重叠是逐指。量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少的,重叠使用的例子更为罕见。
像例(29)这种名词、量词的重叠形式前用“-”表示逐指。始于唐五代,在现代汉语中用得很少。
(四)动词(AA式)
(35)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389)
(36)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同上)
(37)故故招人,权典青衫。(诉衷肠,406)
这种形式的重叠大多表示动作反复,持续,在宋元时期已经用得较少。
王力先生认为“重复”也是一种夸张语。三个例句中“羞羞”与“休休”既有重复也有夸张的意味。而“故故”似乎还有一份亲昵在里面。
例外,动词中也有“AAA式”及“AAABB”式
(38)休休休,莫莫莫,愁拔个丝中索。了了了,玄玄玄,山僧天盈禅。(更漏子,392)
(39)朱颜变尽心如作,万事休休休莫莫。(木兰花令,345)
此两类在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及《王力文集》、《吕淑湘文集》等书目中均未见收录,或许不算是一种重叠,而是像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第177页说的那样应该看作是由几个单谓语词句构成的,只是中间没有停顿而已。但不可否认“休休休”“莫莫莫”“了了了”“玄玄玄”仍有动作反复的意思,也带有夸张的色彩。
三、结语
宋词大多是文言词汇,但透过黄庭坚词中的重叠现象,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到近代汉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所承担的“中介”作用:既有古汉语的痕迹,又能找到现代汉语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一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 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一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石弘 朱盛科.汉语叠音词手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8.
(陈 波 康 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