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而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这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国经济领域诚信的严重缺失已经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从我国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现状入手, 探究其中深层原因和误区, 希望能够有所启示。
[关键词] 诚信 信用
一、中国目前诚信缺失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
主要表现为:从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开始,搞虚假注册,使“三无企业”混迹社会;企业成立后,在招工用工上骗取押金、拖欠工人工资;在商品交易中,作虚假广告、提供虚假信息、制假售假、缺斤少两、商标侵权;合同随意违约、毁约、恶意欺诈;非法融资、恶意透支、虚开商业汇票;故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欠贷欠息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漏税、欠税;到在退出市场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作假账,报假破产等等;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屡见不鲜。更让人痛心和值得深思的是: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市场主体中不仅有小商小贩、私营企业、还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济领域中三角债问题开始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日趋严重,三角债已不新鲜,据称已发展成为多角债甚至连环债,债务拖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相互拖欠货款已高达上万亿元。债务拖欠的连锁反映,几乎牵扯到所有企业,整个经济领域信用严重贬值。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然形成了“赖账文化”,“黄世仁害怕杨白劳,讨债的怕得罪借债的”之类怪事甚至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面对这些严重的拖欠问题,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政府牵头组织的清理三角债运动,各企业庞大的清欠队伍,也难以遏止这一趋势的蔓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缺失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估算,在我国每年由于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5855亿元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信用损失:企业每年赖账1800亿,假冒伪劣造成的损失2000亿,由“三角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按照我国一年GDP新增的产值约7000亿计算,6000亿信用损失差不多相当于我国每年新增的产值。
严重的信用缺失对金融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对企业相互间的信用监督逐渐失效,因信用缺失而衍生的现金交易、款到发货等交易方式必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展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甚至可能成为风险孕育和爆发的罪魁祸首;
商业银行因信用缺失、防止不良资产不断发生,被迫承受存贷差的巨大压力而大大提高信贷门槛,不仅导致社会资金供给总量萎缩,严重制约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为企业间的长期交易设置了障碍,还导致规范有序的商业信用在我国发展缓慢,商业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贴现和转贴现等各个环节都遭遇很多困难。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发育不全,一方面使促进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必然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实施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的具体操作;国有银行体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缺乏信用的企业进入金融市场,通过间接融资渠道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由于存在事先“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银行体系的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的概率加大;
另外,通过直接融资途径从证券市场筹措资金,尤其是那些通过“走关系、搞包装、做业绩”的企业,发行股票的主要目的在于“圈钱”,并不是真正通过改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企业价值,最终必然会将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金融风险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
本应是透明清晰的证券市场也因为信用缺失的问题,接二连三的爆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公告的丑闻。由于信息市场上一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损害“公众委托人”的声誉,公然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出示虚假审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普通投资者财产的损失。在引起轩然大波的“郑百文”事件爆出不久后,接着又爆出震惊中外的“银广厦”丑闻。据财政部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有155家虚报利润。
而且企业之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互不信任甚至欺诈行为,造成经济往来成本过大、财富流失严重、价值分配混乱,各经营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形成一种全输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在诚信道德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呢?这里面又隐藏了什么内在原因呢?
二、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有着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原因,简单说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不良影响
文化大革命不仅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大跃进”运动的虚假浮夸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扭曲的政治目的压倒一切,失去了“真”这个对人性、人际、社会价值判断的最基本原则,更无从谈论诚信。实事求是、说真话、人际信任都有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这些因素对社会诚信的破坏力是长远的。
2.转型期经济领域中的制度规范缺失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许多规范和制度都没有完善,如产权制度的缺陷,交易制度的不规范等,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不明确、不科学,更无法建立正确的契约意识和契约关系,经济主体更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立足于长远利益和维持良好经济秩序的诚信原则常被抛于脑后,而由于监督的不力,法制不健全,种种违信行为得不到应用的惩罚而泛滥。
3.政府监督不力和职能低效
政府诚信也是影响社会诚信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职能的低效和对社会诚信监督的不力,对社会诚信有着重要影响。政府诚信的主要内容是指政府管理机关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正确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内实际的践约状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员的公信力等。政府诚信对社会整体诚信水平自上而下地起着模范作用。
4.社会信用系统及相关法制制度极不完善
不管是个人诚信系统、企业诚信系统还是政府诚信系统,我国现阶段的诚信记录、征信组织及相关制度都极不完善。与西方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大都为空白,这对个人、企业与政府的信用激励、约束和惩罚,都极为不利。而没有制度与法律的约束,单靠社会道德的力量维系社会诚信系统是极不现实的。
三、误区和问题
1.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在中国,虽然诚实守信始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不讲信用的企业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坑蒙诈骗者也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就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
2.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专门组成部分,包括对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去伪存真”,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
3.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令人忧虑
信用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说,离开了信用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就无从谈起。从国外现有的经验看,一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建成,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也处在“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唐达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2]何其颖:诚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思路决定出路第1财经 大型人物访谈:中国经营者.学林出版社
[关键词] 诚信 信用
一、中国目前诚信缺失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
主要表现为:从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开始,搞虚假注册,使“三无企业”混迹社会;企业成立后,在招工用工上骗取押金、拖欠工人工资;在商品交易中,作虚假广告、提供虚假信息、制假售假、缺斤少两、商标侵权;合同随意违约、毁约、恶意欺诈;非法融资、恶意透支、虚开商业汇票;故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欠贷欠息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漏税、欠税;到在退出市场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作假账,报假破产等等;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屡见不鲜。更让人痛心和值得深思的是: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市场主体中不仅有小商小贩、私营企业、还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济领域中三角债问题开始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日趋严重,三角债已不新鲜,据称已发展成为多角债甚至连环债,债务拖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相互拖欠货款已高达上万亿元。债务拖欠的连锁反映,几乎牵扯到所有企业,整个经济领域信用严重贬值。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然形成了“赖账文化”,“黄世仁害怕杨白劳,讨债的怕得罪借债的”之类怪事甚至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面对这些严重的拖欠问题,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政府牵头组织的清理三角债运动,各企业庞大的清欠队伍,也难以遏止这一趋势的蔓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缺失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估算,在我国每年由于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5855亿元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信用损失:企业每年赖账1800亿,假冒伪劣造成的损失2000亿,由“三角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按照我国一年GDP新增的产值约7000亿计算,6000亿信用损失差不多相当于我国每年新增的产值。
严重的信用缺失对金融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对企业相互间的信用监督逐渐失效,因信用缺失而衍生的现金交易、款到发货等交易方式必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展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甚至可能成为风险孕育和爆发的罪魁祸首;
商业银行因信用缺失、防止不良资产不断发生,被迫承受存贷差的巨大压力而大大提高信贷门槛,不仅导致社会资金供给总量萎缩,严重制约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为企业间的长期交易设置了障碍,还导致规范有序的商业信用在我国发展缓慢,商业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贴现和转贴现等各个环节都遭遇很多困难。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发育不全,一方面使促进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必然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实施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的具体操作;国有银行体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缺乏信用的企业进入金融市场,通过间接融资渠道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由于存在事先“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银行体系的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的概率加大;
另外,通过直接融资途径从证券市场筹措资金,尤其是那些通过“走关系、搞包装、做业绩”的企业,发行股票的主要目的在于“圈钱”,并不是真正通过改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企业价值,最终必然会将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金融风险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
本应是透明清晰的证券市场也因为信用缺失的问题,接二连三的爆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公告的丑闻。由于信息市场上一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损害“公众委托人”的声誉,公然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出示虚假审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普通投资者财产的损失。在引起轩然大波的“郑百文”事件爆出不久后,接着又爆出震惊中外的“银广厦”丑闻。据财政部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有155家虚报利润。
而且企业之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互不信任甚至欺诈行为,造成经济往来成本过大、财富流失严重、价值分配混乱,各经营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形成一种全输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在诚信道德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呢?这里面又隐藏了什么内在原因呢?
二、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有着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原因,简单说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不良影响
文化大革命不仅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大跃进”运动的虚假浮夸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扭曲的政治目的压倒一切,失去了“真”这个对人性、人际、社会价值判断的最基本原则,更无从谈论诚信。实事求是、说真话、人际信任都有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这些因素对社会诚信的破坏力是长远的。
2.转型期经济领域中的制度规范缺失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许多规范和制度都没有完善,如产权制度的缺陷,交易制度的不规范等,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不明确、不科学,更无法建立正确的契约意识和契约关系,经济主体更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立足于长远利益和维持良好经济秩序的诚信原则常被抛于脑后,而由于监督的不力,法制不健全,种种违信行为得不到应用的惩罚而泛滥。
3.政府监督不力和职能低效
政府诚信也是影响社会诚信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职能的低效和对社会诚信监督的不力,对社会诚信有着重要影响。政府诚信的主要内容是指政府管理机关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正确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内实际的践约状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员的公信力等。政府诚信对社会整体诚信水平自上而下地起着模范作用。
4.社会信用系统及相关法制制度极不完善
不管是个人诚信系统、企业诚信系统还是政府诚信系统,我国现阶段的诚信记录、征信组织及相关制度都极不完善。与西方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大都为空白,这对个人、企业与政府的信用激励、约束和惩罚,都极为不利。而没有制度与法律的约束,单靠社会道德的力量维系社会诚信系统是极不现实的。
三、误区和问题
1.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在中国,虽然诚实守信始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不讲信用的企业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坑蒙诈骗者也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就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
2.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专门组成部分,包括对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去伪存真”,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
3.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令人忧虑
信用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说,离开了信用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就无从谈起。从国外现有的经验看,一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建成,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也处在“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唐达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2]何其颖:诚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思路决定出路第1财经 大型人物访谈:中国经营者.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