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培养具有高技术、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任。本文在介绍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对国内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案例说明,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虽然历史短,但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与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探索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研究总结国内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1内涵
模式(Pattern)亦称“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其本质特征是:典型性、可分类性和可复制性;它不是方法,不是计划,也不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基础上形成定型化范式,从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出发,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1]
1.2必要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基本途径。从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看,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从学校的角度看,基于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高职院校要统筹协调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就必须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从企业的角度看,在中国企业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不能坐等相关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并参与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搞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法国的“工读交替制”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1年教育部提出12号文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2)推选“双证书”融通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3)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对应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4)继续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5)通过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6)首次承认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按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7)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引入教学内容。
1.3构成要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内容程序、方案实施、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理论基础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以学生具备整合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目标,构建既能满足后续课程对基础知识的具体需要,又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准备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等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核心技能、核心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构筑一个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新体系。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具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与岗位证书。方案实施体系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态度三维度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团队,拥有双师教师、兼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3]。具有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和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只有这几方面满足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评价体系,建立“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各项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求“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对称,建立包括各项职业能力标准和考核内容、方法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完善“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
2.国内高职院校案例分析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与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探索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两个学校以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各自人才培养模式。[1]
2.1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线合一,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三线合一,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办学,开发教学资源,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学内容与办学理念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知识线、技术线、技能线,三线合一的课程内容。并且构建“1 1 1”的课程体系,创新“基本技能 项目导向 实践技能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1 1 1”的课程体系,指在校的三个学年分别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学年在校内开展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训,课程结构以知识→技术→技能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学年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校内的实训室里,完成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第三学年,用1年时间顶岗实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办学方面,需要学校与企业融合一体的文化、需要理论与实践融合一体的课程、需要工作与学习融合一体的教学、需要产业与教学融合一体的平台、需要教师与员工融合一体的队伍。根据以上的总结和经验,提出了构建适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三线合一,五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形成“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实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在校的三个学年分成八个学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由三个学期构成。工学交替即1、2、4、5、7五个学期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训练,3、6、8三个学期为校外企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校内与校外交替进行。其中第一学年的第3学期和第二学年的第6学期为小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随岗实训和跟岗实习,返校后带着问题接受实训室项目教学与训练;第7学期学生进入相应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接受综合项目训练。在工作室做到“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技术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完成1项中级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第8学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建筑装饰企业顶岗综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及职业胜任能力,这期间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并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8学期的教学与实训实习,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2.3案例分析
从两所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特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知识、技术、技能三线合一的教学,以及五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为运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供有效保障,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期间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学生提前进入市场环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可发现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学习。这两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之处就是教学课程及实践操作都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在校的三个学年通过校内实训、跟岗实训、顶岗综合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
3.结语
尽管我国有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时间较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狭隘,限于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合作内容比较简单,形式比较单一;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作为工学结合“主办方”的学校,更要加大投入,保证资金和人力配置,大力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找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核心利益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中[4]。因此,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要共同努力,共同探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得力,企业盈利,社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孙亚峰.人才培养模式[R].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13(07).
[3]夏晋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4]张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国内外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虽然历史短,但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与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探索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研究总结国内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1内涵
模式(Pattern)亦称“范型”,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其本质特征是:典型性、可分类性和可复制性;它不是方法,不是计划,也不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基础上形成定型化范式,从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出发,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1]
1.2必要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基本途径。从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看,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从学校的角度看,基于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高职院校要统筹协调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就必须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从企业的角度看,在中国企业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不能坐等相关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并参与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搞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法国的“工读交替制”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1年教育部提出12号文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2)推选“双证书”融通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3)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对应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4)继续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5)通过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6)首次承认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按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7)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引入教学内容。
1.3构成要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内容程序、方案实施、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理论基础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以学生具备整合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目标,构建既能满足后续课程对基础知识的具体需要,又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准备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等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核心技能、核心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构筑一个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新体系。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具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与岗位证书。方案实施体系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态度三维度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团队,拥有双师教师、兼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3]。具有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和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只有这几方面满足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评价体系,建立“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各项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求“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对称,建立包括各项职业能力标准和考核内容、方法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完善“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
2.国内高职院校案例分析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与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探索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两个学校以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各自人才培养模式。[1]
2.1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线合一,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三线合一,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办学,开发教学资源,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学内容与办学理念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知识线、技术线、技能线,三线合一的课程内容。并且构建“1 1 1”的课程体系,创新“基本技能 项目导向 实践技能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1 1 1”的课程体系,指在校的三个学年分别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学年在校内开展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训,课程结构以知识→技术→技能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学年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校内的实训室里,完成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第三学年,用1年时间顶岗实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岗位工作,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办学方面,需要学校与企业融合一体的文化、需要理论与实践融合一体的课程、需要工作与学习融合一体的教学、需要产业与教学融合一体的平台、需要教师与员工融合一体的队伍。根据以上的总结和经验,提出了构建适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三线合一,五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形成“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实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达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在校的三个学年分成八个学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由三个学期构成。工学交替即1、2、4、5、7五个学期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训练,3、6、8三个学期为校外企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校内与校外交替进行。其中第一学年的第3学期和第二学年的第6学期为小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随岗实训和跟岗实习,返校后带着问题接受实训室项目教学与训练;第7学期学生进入相应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接受综合项目训练。在工作室做到“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技术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完成1项中级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第8学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建筑装饰企业顶岗综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及职业胜任能力,这期间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并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8学期的教学与实训实习,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2.3案例分析
从两所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特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知识、技术、技能三线合一的教学,以及五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为运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供有效保障,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期间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学生提前进入市场环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可发现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学习。这两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之处就是教学课程及实践操作都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在校的三个学年通过校内实训、跟岗实训、顶岗综合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
3.结语
尽管我国有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时间较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狭隘,限于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合作内容比较简单,形式比较单一;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作为工学结合“主办方”的学校,更要加大投入,保证资金和人力配置,大力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找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核心利益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中[4]。因此,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要共同努力,共同探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得力,企业盈利,社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孙亚峰.人才培养模式[R].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13(07).
[3]夏晋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4]张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国内外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