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 课堂上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 长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 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最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这样会加速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有利的合作情境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长保护意识强,又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交流,因此缺乏合作经验,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 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的条件.
1. 将班级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 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为4~6人. 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2.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逐步培养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名称,再让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文具还是学具,想到了以后,同桌同学先互相说说应该放在哪个盒子里,然后再动手整理,同位合作直至全部理完. 对于合作整理得又快又好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于是孩子们都积极合作,互相帮着对方整理,在互相帮助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时间久了,随着每节课中都安排合作
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二、培养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让同桌互说、小组合作讨论,可是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看不到合作的迹象. 经过分析和探究发现,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弄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和目的,不知道每个步骤该怎样做,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环节时一定要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讲清合作目的和要求,同时还应适当通过示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尝试合作,引导学生吸取经验,掌握了合作方法以后再进行合作学习,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由于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选择合适的合作时机
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如果在提出一些问题后,立即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最恰当?哪个环节运用合作方式最合适?这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充分考虑.
1. 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样重要,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 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都正确了. 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现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2.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合作学习环节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来进行,就会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教材中的主题图呈现的问题是:练习本的左面是数学书,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 这时,教师追问:“这是哪位小朋友看到的?如果前面的小朋友回过头来看,他会怎么说呢?”说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并讨论观察结果,这样,学生很容易通过合作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位置是不同的.
当然,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经常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才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学会表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吸收同伴经验,逐步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真正实施好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提高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选择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有利的合作情境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长保护意识强,又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交流,因此缺乏合作经验,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 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的条件.
1. 将班级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 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为4~6人. 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2.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逐步培养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名称,再让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文具还是学具,想到了以后,同桌同学先互相说说应该放在哪个盒子里,然后再动手整理,同位合作直至全部理完. 对于合作整理得又快又好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于是孩子们都积极合作,互相帮着对方整理,在互相帮助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时间久了,随着每节课中都安排合作
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二、培养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让同桌互说、小组合作讨论,可是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看不到合作的迹象. 经过分析和探究发现,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弄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和目的,不知道每个步骤该怎样做,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环节时一定要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讲清合作目的和要求,同时还应适当通过示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尝试合作,引导学生吸取经验,掌握了合作方法以后再进行合作学习,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由于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选择合适的合作时机
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如果在提出一些问题后,立即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最恰当?哪个环节运用合作方式最合适?这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充分考虑.
1. 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样重要,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自我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 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都正确了. 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现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2.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合作学习环节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来进行,就会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教材中的主题图呈现的问题是:练习本的左面是数学书,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 这时,教师追问:“这是哪位小朋友看到的?如果前面的小朋友回过头来看,他会怎么说呢?”说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并讨论观察结果,这样,学生很容易通过合作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位置是不同的.
当然,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经常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才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学会表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吸收同伴经验,逐步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真正实施好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提高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选择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