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老师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有位老师上《葡萄沟》,上完了问学生:“你们想去葡萄沟玩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难受的。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像,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问,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从“一言堂”的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们的语文课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
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这个根本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我们选用的课文是实验教材二年级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结果六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有添画的,有个别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画风,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画画了。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画风,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还看到过另外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老师上《台湾蝴蝶》,上到该让学生看蝴蝶图片时,老师突然说找不到投影片了,让学生自己仔细去读课文,把几种蝴蝶的特点画出来。
这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学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样的,那是生物课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老师终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让学生观赏一下那些美丽的蝴蝶,把语文教学适当地拓展开去。
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你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都可以,关键是不要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现在上的是语文课。
有位老师上《葡萄沟》,上完了问学生:“你们想去葡萄沟玩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难受的。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像,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问,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从“一言堂”的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们的语文课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
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这个根本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我们选用的课文是实验教材二年级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结果六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有添画的,有个别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画风,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画画了。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画风,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还看到过另外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老师上《台湾蝴蝶》,上到该让学生看蝴蝶图片时,老师突然说找不到投影片了,让学生自己仔细去读课文,把几种蝴蝶的特点画出来。
这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学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样的,那是生物课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老师终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让学生观赏一下那些美丽的蝴蝶,把语文教学适当地拓展开去。
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你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都可以,关键是不要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现在上的是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