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因此医学教育本身就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选择医学生人文素质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减少疾病为宗旨的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2]张金钟.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J].医学教育,2003,(3).
[3]石亚军.话说人文素质及其教育[J].比较法研究,2006,(4).
[4]王国平,周银,钱亚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5).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2]张金钟.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J].医学教育,2003,(3).
[3]石亚军.话说人文素质及其教育[J].比较法研究,2006,(4).
[4]王国平,周银,钱亚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