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快感.与上海“市百”有关的幸福生活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年在上海生活的人,都知道上海百货商店对于上海生活的意义。有很长的年月里,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市百”有关;背景是熙熙攘攘的市声,簇拥的人群,三尺柜台,营业员,和很多上海货色;“市百”由此得名。上海货色通过“市百”,像点点滴滴的水珠,滴滴答答地滋润着上海人的生活。
  感受上海,从“市百”开始,没有过去的“市百”,就没有今日的上海。
  它们像一些要塞,盘踞在市区的一些高地。“一百”雄踞南京路西藏路口,“十百”扼守南京路浙江路口,“二百”坚守淮海路,“三百”偏师大杨浦,“四百”退踞长寿路大自鸣钟,“五百”在东门路十六铺一带称雄,“六百”独占徐家汇自成霸主,“七百”独领四川北路风骚,“八百”在老西门有一片天地,“九百”到静安寺一统天下。它们不算“老字号”,但在国营的田地里,是最大的字号,所以,它们统一都在门口竖起硕大的字牌“上海市第X百货商店”,镶着霓虹灯,红色的,象征权威和正牌。他们有统一的开门与打烊的辰光,统一的营业员服装,统一的规范用语,统一的“唱票”制度,统一的规范表情。
  “一百”的橱窗设计曾经是上海所有店家橱窗设计的典范,也是当时上海人日常生活里传递的一个话题。随着时令,橱窗的布置也会变化,并且出现了最早的活动布景;人说有新的布景,便会专门去趟南京路看,像看电影和舞台表演。“一百”和“十百”的自动扶梯,独领风骚数十年,但“十百”的四方盘旋楼梯,到今天还保持着原样。2003年夏天,我路过此地,进得店堂,竟直奔这个楼梯,依稀回忆起我曾经在这里有过的与大人走失的经历,那是在二楼布料柜面。卖布料有个特殊——柜台是开放式的,很大的柜面上摊着、竖着一捆捆布,看好的布料,营业员吃力地搬过来,用尺量,收钱,空中有铁丝连着帐台,铁丝上有把夹子,钱和布票夹上去,营业员奋力一推,那夹子刺溜就滑过去,找零和发票之类,再这样被刺溜地滑回来。我的头顶上就这样不断有夹子滑来滑去,觉得好玩的时候,大人不见了。
  坐落在平凉路上的“三百”,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还有个别称,谓“杨百”,是杨浦区人民对它坚守大杨浦的评定。那时候我工作在杨浦,每天在杨浦,可以感受到的是,“杨百”之于杨浦,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就像“杨百”对面“东宫”(沪东工人文化宫),集聚杨浦的上海工人,每个厂休日看一看“杨百”,晚上才睡得着;因为工厂的厂休是不一的,从周一到星期天,“杨百”每天都是忙碌的;许多大杨浦的人相信,“杨百”里没有的东西,别的地方也不会有。
  后来我每天要光顾四川北路上的“七百”,机关的午休制度让我习惯荡四川路,出了武进路,往南,过了海宁路,就是“七百”。四川路上的店家,像排了队的小孩,你一个个看过去,发现一些是顽皮的,一些是内向的,一些是吵闹的……“七百”是愉快的,闹猛之中做一些生意,是不紧不慢的,也不嘈杂,与四川北路保持着一种平行,是匀净的。在我的眼里,“七百”就是专做上班人午休生意的,不全是生意,还带着游玩,有点钱,但不很多,是一些闲钱,零花钱,买一些不很紧要的东西,用不着专门跑一趟“一百”或“十百”。有许多时候,店里的营业员比顾客多,女人反而望野眼;几个女人吃自己带来的午饭,坐在柜台后面的门边,那神秘的门,虚掩着,里面不知道是货栈,还是帐房,还有多少好货色,或处理商品。
  上海的“市百”,是这个城市的韵味。一种本土的,日常的,市井的的生活,在这里进进出出。在看到城市轮流不断的变幻时,那种城市物质生活的永恒,以及本身的奇妙合谐,那种生活本质上的结构与稳固,它保留在城市生活的市声人气里,与各自的马路路名、电车路线平行,匀速行进在人们的下意识里。
其他文献
展会需要特点、亮点,而上花展会的特点就在于对时间的选择和主题定位的准确把握上。12月4日至6日举办的2009年秋季渔具展暨2010年钓具新品博览会,正是抓住了新品这一主题,满足了参展厂商对于新产品的各自规划。  眼下,全国不少地区都进入销售淡季,商家忙着盘点库存,为新一轮的采购做好准备。此次上花(苏州)展会精心开展的活动,都是为商家提供更多的行业及时信息,把握明年的发展走向。在展会上,采购商不仅能
期刊
中草药讲究“道地”,品牌则要讲究血统。“道地药材”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所以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大都冠以地名,用来表示其道地产区,如川芎、云木香、广藿香、浙贝母、秦皮等。有些道地药材经过历史的延续和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四大怀药”、“浙八味”、河北保定地区的“西陵知母”、四川松潘的“正松贝”等,这些区域“品牌”也
期刊
随着国内钓鱼运动的健康发展,传统的钓鱼观念正朝着时尚环保的方向转变,而路亚钓法正顺应了这一潮流。FishGuangzhou2010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在2010年3月30日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钓鱼用品展上,联合行业权威人士在琶洲展馆进行路亚文化推广活动。  9月初,FishGuangzhou2010会务组的叶先生拜会了“路亚狂热论坛”的负责人潘先生,就路亚文化、路亚钓鱼运动的发展情况结合广州国际
期刊
期刊
张标明,男,1983年冬出生于闽西北贫寒之家。双重性格,开朗亦忧郁。初二始写诗,七年后弃诗专文。有少量诗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曾任福建师大校刊《读书与评介》主编,组织创办“纯粹”诗社并任社长兼主编,亦曾在校电台做过声音编辑。后安身立命,静心读书写作。现就读于福建师大文学院01级汉本(1)班。本篇文字是中篇小说《旋转的咖啡》的尾声。    秦羽发现自己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就指了路旁的树叫欣然猜树名。  欣
期刊
工人    日光爬向长寿路桥桥堍,沪西一带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踏上附近大大小小的桥梁。上海人称河叫河浜,面孔朝南,过河浜,进入南岸工厂。安适,井然,静然,从一而终,笃定。小学徒,师傅,师娘,师傅的师傅一早起来,“做人家”“过日脚”,自带小菜,省下工作服、工作鞋替代出门打扮,蓝布工装配中长纤维裤子,钳工、起重工八成新黑头蓝帆布轮胎底皮鞋,黄绿专业电工胶鞋,是别人眼热的岗位表征。女人缝改藏青色工装长裤,
期刊
好久未曾去夜钓了,不仅是因为忙的缘故,还有这两年来心情的变化。在南方说起下秋雨,真是太难了。那濛濛无边的如烟秋雨,不像春天的那样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的那样热情,富有生气,当然也不是冬天那般冰冷刺骨。秋雨很轻,但并不柔。那层层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更显出秋别具的韵味。秋雨别有一番纤美——掩饰不住的凄冷,恰是它的最美之处。  喜欢在秋季的傍晚去寻雨和垂钓。不用穿上很暖和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
期刊
说,上海让我感动,也许是我矫情;  说,上海因我感动,那肯定是疯话。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不懂上海。    我的城市生活    50年代初,我的童年时代。上海,是墙上“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是宣传画中的炼钢工人。60年代初,我的学生时代。上海,是家门口可以望见的四层楼灰色校舍;是邻居从鸽笼里放飞的、背景是蓝天的鸽子;那时候的上海,马路上没这么多汽车;街道上没这么多行人;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
期刊
在安福路转一个弯    某一个冬日午后,从地铁常熟路站下车,走过几乎没有什么光顾者的美美百货,走过车来人往的常熟路,风很大,但我却走得很慢,城市的风景需要慢慢地欣赏。到了安福路口,向左拐了一个弯,风似乎一下子小了下来,居然还有阳光照在路上,感觉暖暖的。  安福路上没有太多的人,车更少,马路也不太宽阔,但有种安静又带点幽雅的气质在里面。马路的一边是漂亮的高级楼盘,另一边却是上海老式民居,在视觉上形成
期刊
这个城市令我感动。它不时翻乱我陈旧的梦境,帮我寻找开启记忆的钥匙,和编织细节的线团。最先脱颖而出的,居然是吴淞路闸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闸桥,从存在的那天开始,便是煞风景的。这座桥除了过河和拦闸之外,没有任何观赏性。这几乎造就了它作为上海苏州河下游惟一最没有观赏价值的桥的地位。  但不好过河拆桥。吴淞路闸桥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进入外滩。  那便是所有上海故事的开幕。图解地读上海,可以描述为苏州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