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批改一位学生的周记,周记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我想对您说几句心里话,您可千万别生气。虽然您上课总是充满激情,还使用了多媒体上课,但是您发现了吗?最近语文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同学们上课容易犯困。这也许与我们晚上休息太晚有关,但作为理科生的我们实在无法跟上《墙上的斑点》作者那跳跃式的思维,也无法领悟《安东诺夫卡苹果》的美好,那种俄国小地主阶级的生活环境真的离我们太遥远了。即便是高尔基的《丹柯》,我们也想不通这种‘悲剧式英雄’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丹柯。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必然是悲剧的结局,我宁可不做英雄!您在课堂上总鼓励我们畅所欲言,但那些外国小说与我们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与其让我们对遥远的故事发挥想象,漫无边际地探索作者复杂的主题,体会小说场景的妙处,还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上,还望老师多考虑。”
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从教十多年建立的自信受到了冲击,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建议我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上呢?难道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无效吗?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正当我感到迷惘之时,学校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开展给了我更多向同行学习的机会。通过听课、评课及反思,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情分析
P老师的作文训练课——深化优化事实论据的语言表现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过程中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引用诗句,使作文语言富有表现力。但据P老师介绍,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她发现学生诗词文学常识积累不够,如果一味强行要求学生引用诗句,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于是P老师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大家可以不限于引用名人诗句,你们不是喜欢唱歌吗?灵活化用你们喜爱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也可以啊!”这样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源瞬间增多了,于是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选择合适的歌词。有的同学为了回忆歌词,还轻声哼唱起来。P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把选出的歌词大声唱出来,再评判是否合适。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空前高涨起来。
我们曾习惯于这样的说法,那就是“走上讲台之前要精心备课”。 然而备课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备学生”才是“备好课”的前提。P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学情分析,灵活处理教材,使化用歌词这种不经意间生成的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从而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学”定“教”才是我们教师的不二选择,关注学生才是构建高校课堂的灵魂。
二、课堂激趣
除了同行的直接授课让我收益良多,课余教师间跨年级、跨学科的交流碰撞,同样也激起我心底的层层涟漪。一次偶然和历史学科W老师的对话将“兴趣”纳入了我的视野。她提到在我们班上过一堂课,她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结果学生都十分投入,与老师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直到下课,学生们都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甚至主动要求与老师继续讨论。
“兴趣”居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W老师的事例启示我们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仅是激发一两个学生的兴趣,也不是仅仅激发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真正的兴趣激发是让班上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被”吸引,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
三、创设情境
Z老师在讲授《桥边老人》时,文本涉及到一个小说概念:叙述的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在处理如何体会把握两者之间的不同和作用时,Z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去讲,而是让学生把文本的第二段进行改写,将原文的第一人称视角换做第三人称叙述,再进行比较、体会。学生很快动笔改写,再讨论、区分两者不同,还有学生主动提出用第二人称叙述来体会不同。这个情境的创设,跳离了原来枯燥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有效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郑老师的这节课生动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这一理念。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创设,在这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不要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带着学生去探究知识。”我想这才是高效课堂努力的方向。
四、自我反思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生活状态。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能够达到我们曾经想要的所谓“高效”,我们往往走得太急太快,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高效”,反而是败坏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胃口,培养的是学生的懒散、懈怠、不投入,从而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甚至無效。
我感谢学生的这篇周记,它仿佛在昭示我们不要只顾埋头赶路,而忘记了走的方向。作为一名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已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应勤于学习,勤于修炼,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高效的生成。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
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从教十多年建立的自信受到了冲击,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建议我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上呢?难道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无效吗?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正当我感到迷惘之时,学校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开展给了我更多向同行学习的机会。通过听课、评课及反思,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情分析
P老师的作文训练课——深化优化事实论据的语言表现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过程中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引用诗句,使作文语言富有表现力。但据P老师介绍,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她发现学生诗词文学常识积累不够,如果一味强行要求学生引用诗句,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于是P老师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大家可以不限于引用名人诗句,你们不是喜欢唱歌吗?灵活化用你们喜爱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也可以啊!”这样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源瞬间增多了,于是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选择合适的歌词。有的同学为了回忆歌词,还轻声哼唱起来。P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把选出的歌词大声唱出来,再评判是否合适。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空前高涨起来。
我们曾习惯于这样的说法,那就是“走上讲台之前要精心备课”。 然而备课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备学生”才是“备好课”的前提。P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学情分析,灵活处理教材,使化用歌词这种不经意间生成的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从而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学”定“教”才是我们教师的不二选择,关注学生才是构建高校课堂的灵魂。
二、课堂激趣
除了同行的直接授课让我收益良多,课余教师间跨年级、跨学科的交流碰撞,同样也激起我心底的层层涟漪。一次偶然和历史学科W老师的对话将“兴趣”纳入了我的视野。她提到在我们班上过一堂课,她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结果学生都十分投入,与老师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直到下课,学生们都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甚至主动要求与老师继续讨论。
“兴趣”居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W老师的事例启示我们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仅是激发一两个学生的兴趣,也不是仅仅激发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真正的兴趣激发是让班上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被”吸引,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
三、创设情境
Z老师在讲授《桥边老人》时,文本涉及到一个小说概念:叙述的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在处理如何体会把握两者之间的不同和作用时,Z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去讲,而是让学生把文本的第二段进行改写,将原文的第一人称视角换做第三人称叙述,再进行比较、体会。学生很快动笔改写,再讨论、区分两者不同,还有学生主动提出用第二人称叙述来体会不同。这个情境的创设,跳离了原来枯燥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有效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郑老师的这节课生动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这一理念。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创设,在这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不要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带着学生去探究知识。”我想这才是高效课堂努力的方向。
四、自我反思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生活状态。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能够达到我们曾经想要的所谓“高效”,我们往往走得太急太快,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高效”,反而是败坏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胃口,培养的是学生的懒散、懈怠、不投入,从而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甚至無效。
我感谢学生的这篇周记,它仿佛在昭示我们不要只顾埋头赶路,而忘记了走的方向。作为一名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已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应勤于学习,勤于修炼,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高效的生成。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