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译林新版《英语》中的Story time板块内容比较简单,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出现因其“简单”而失去话题的现象,文本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文本教学曲折生动起来,如增加人物让话题“曲”;增加背景让内容“曲”;增加形式让拓展“曲”等等。
【关键词】Story time教学;曲折生动;人物;背景;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78-02
【作者简介】李朝侠,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142)教师,一级教师。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文本简短易懂,几乎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很多教师经常觉得其“简单”,讲着讲着就没有内容了。而学生也会因其内容简单,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鉴于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增添一些其他内容,使文本“曲折生奇”。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文本里添加其他元素会提高学习兴趣,但是因为年龄特点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少等方面的原因,教师不能添加太多,要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以下几点:
1.增加人物,话题“曲”。
增加人物,让话题曲折。运用这一方法,能让教师在教学简单文本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而且可以在不改变文本整体面貌的前提下,将文本丰富、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无味;而学生在学习中,角色处于转换的状态,思维在延展、冲突、碰撞的过程中更能有效理解文本,掌握某些写作技巧,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8 Our dreams一文,通过Miss Li和学生的对话,展望未来,并呈现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以及答语I want to be a...
在处理文本时,笔者增添了一个人物John(由教师扮演),且根据文本内容反向而行,设置了几句话,当教师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很多人会如文本一样,直接说出自己的理想,而John却憨声憨气地回答I don’t know.这会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继而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或者Do you want to be a...?这种处理方式,既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提问,等待回答,又不时地与自己的想象冲突、碰撞,使文本得到有效拓展。
以上教学,因为多加了一个人物,话题圈得以扩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职业”类单词,并且熟练掌握了重点句型及日常用语,同时也使得英语语言的交际成为学生身边可以随学随用、可以触摸的内容。
2.增加背景,内容“曲”。
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广泛,教师既可以将背景添加在人物的对话中,也可以添加于文本的叙事里。背景的增添,能够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不改变文本方向的基础上,为文本“添枝加叶”,达到“曲折”的效果。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3 Holiday fun一文中,通过Mike和Liu Tao的对话,呈现句型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及其答语I went to...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Mike和Liu Tao 的对话,会让学生产生太简单的感觉,即仅仅记住句型和几个生词,便可以完成任务;再者,因为是别人的假期生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没有亲切感,这会使语言输出变得生硬,不具备“情境”的语言氛围,即使进行口语交际,也是一种“伪交际”,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鉴于此,添加学生熟悉的背景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处理此文本时,先更换背景,展示学生曾经春游的图片,让他们在熟悉又有兴趣的情境下接受、理解、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文本的句型。学生在情境的回忆中体味着“那时那景”带给自己的愉悦,又在不知不觉中接收着文本的大量信息。这样,便实现了教学目标,且因为学生沉浸于此情此景中,自然产生“画中有话”的语言输出冲动。此外,为了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背景更换为学生自己喜欢的背景,在小组中模仿Mike和Liu Tao的口吻进行对话,这样的处理,将本来是一棵只剩枝丫的“枯树”立刻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想象,让文本中的主人翁随着自己的喜好进行问和答。
3.增加形式,拓展“曲”。
增加人物,增加背景,均能使文本变得更加丰富、丰厚、丰满。而如果添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则更会在课堂里掀起一个又一个浪潮,让学生处于语言运用的“浪尖”上,使平铺直叙的文本变得有趣、可爱。这里的形式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画简笔画,通过它们的穿插与添加,可以使文本灵动起来。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整个故事带有滑稽、讽刺的意味,最后还隐隐有一丝丝的悲怆。为了体现这些潜在的因素,笔者在每一个段落后添加一些歌词,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第一段介绍了皇帝因为要做新衣服而高兴,可以紧随着来几句歌词The king was happy!Happy!Happy!然后就是带有滑稽色彩的歌词Magic clothes,Magic clothes,Magic clothes!接着则是Looked at and shouted,looked at and shouted, looked at and shouted.最后,呈现整个故事的结尾Pointed at and laughed,pointed at and laughed,pointed at and laughed.这样,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歌词,有的总结出了本段的中心意思,有的则运用动词体现当时的情境并为后续学生的语言输出发挥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学生深为这种音乐剧形式所吸引,此外,他们还能很快根据这些“提纲挈领”式的歌词复述整篇課文。
以上方式,使文本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曲折”。让文本生动、鲜活起来,当然也就接近了师生们想象中的高效境界——教得轻松,学得有效。
【关键词】Story time教学;曲折生动;人物;背景;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78-02
【作者简介】李朝侠,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142)教师,一级教师。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文本简短易懂,几乎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很多教师经常觉得其“简单”,讲着讲着就没有内容了。而学生也会因其内容简单,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鉴于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增添一些其他内容,使文本“曲折生奇”。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文本里添加其他元素会提高学习兴趣,但是因为年龄特点以及所掌握的词汇量少等方面的原因,教师不能添加太多,要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以下几点:
1.增加人物,话题“曲”。
增加人物,让话题曲折。运用这一方法,能让教师在教学简单文本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而且可以在不改变文本整体面貌的前提下,将文本丰富、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无味;而学生在学习中,角色处于转换的状态,思维在延展、冲突、碰撞的过程中更能有效理解文本,掌握某些写作技巧,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8 Our dreams一文,通过Miss Li和学生的对话,展望未来,并呈现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以及答语I want to be a...
在处理文本时,笔者增添了一个人物John(由教师扮演),且根据文本内容反向而行,设置了几句话,当教师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很多人会如文本一样,直接说出自己的理想,而John却憨声憨气地回答I don’t know.这会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继而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或者Do you want to be a...?这种处理方式,既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提问,等待回答,又不时地与自己的想象冲突、碰撞,使文本得到有效拓展。
以上教学,因为多加了一个人物,话题圈得以扩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职业”类单词,并且熟练掌握了重点句型及日常用语,同时也使得英语语言的交际成为学生身边可以随学随用、可以触摸的内容。
2.增加背景,内容“曲”。
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广泛,教师既可以将背景添加在人物的对话中,也可以添加于文本的叙事里。背景的增添,能够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不改变文本方向的基础上,为文本“添枝加叶”,达到“曲折”的效果。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3 Holiday fun一文中,通过Mike和Liu Tao的对话,呈现句型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及其答语I went to...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Mike和Liu Tao 的对话,会让学生产生太简单的感觉,即仅仅记住句型和几个生词,便可以完成任务;再者,因为是别人的假期生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没有亲切感,这会使语言输出变得生硬,不具备“情境”的语言氛围,即使进行口语交际,也是一种“伪交际”,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鉴于此,添加学生熟悉的背景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处理此文本时,先更换背景,展示学生曾经春游的图片,让他们在熟悉又有兴趣的情境下接受、理解、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文本的句型。学生在情境的回忆中体味着“那时那景”带给自己的愉悦,又在不知不觉中接收着文本的大量信息。这样,便实现了教学目标,且因为学生沉浸于此情此景中,自然产生“画中有话”的语言输出冲动。此外,为了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背景更换为学生自己喜欢的背景,在小组中模仿Mike和Liu Tao的口吻进行对话,这样的处理,将本来是一棵只剩枝丫的“枯树”立刻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想象,让文本中的主人翁随着自己的喜好进行问和答。
3.增加形式,拓展“曲”。
增加人物,增加背景,均能使文本变得更加丰富、丰厚、丰满。而如果添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则更会在课堂里掀起一个又一个浪潮,让学生处于语言运用的“浪尖”上,使平铺直叙的文本变得有趣、可爱。这里的形式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画简笔画,通过它们的穿插与添加,可以使文本灵动起来。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整个故事带有滑稽、讽刺的意味,最后还隐隐有一丝丝的悲怆。为了体现这些潜在的因素,笔者在每一个段落后添加一些歌词,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第一段介绍了皇帝因为要做新衣服而高兴,可以紧随着来几句歌词The king was happy!Happy!Happy!然后就是带有滑稽色彩的歌词Magic clothes,Magic clothes,Magic clothes!接着则是Looked at and shouted,looked at and shouted, looked at and shouted.最后,呈现整个故事的结尾Pointed at and laughed,pointed at and laughed,pointed at and laughed.这样,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歌词,有的总结出了本段的中心意思,有的则运用动词体现当时的情境并为后续学生的语言输出发挥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学生深为这种音乐剧形式所吸引,此外,他们还能很快根据这些“提纲挈领”式的歌词复述整篇課文。
以上方式,使文本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曲折”。让文本生动、鲜活起来,当然也就接近了师生们想象中的高效境界——教得轻松,学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