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据人教版教材统计入选中学课本的古代诗歌有130多首。如何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特色,设定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教师首先要充分把握古代诗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教学知识、情感、审美目标的设定,并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要求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操,增加民族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其独特的艺术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审美情趣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探求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思路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深刻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独特审美傳统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和艺术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因此,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必须先了解讲授对象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高度关注现实的热情,主要表现为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关注民生,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强烈国家情怀和民生意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纯正的情感。如《诗经》中《硕鼠》,将好逸恶劳的贵族比作可恶的大老鼠,控诉剥削者的罪恶,以及对自由幸福人间乐土的向往。曹操的《蒿里行》写了战争的残酷,表达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这些作品在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同时还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很多作品,如《春望》表达了作者在安史之乱中,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危亡的伤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在官军收复失地时情不自禁地狂喜。两首作品一反一正,都体现出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杨万里的《泊秦淮》、陆游《示儿》《书愤》、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及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古代诗人还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寄托于诗歌来表达,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曹操的乐府诗《龟虽寿》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心态。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表现出乐观心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很多古代诗歌还表充满有种真挚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的《逢入京使》、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别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具有浓烈的感情力量。
崇尚含蓄也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加以表现。为了达到含蓄的效果,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巧妙用典,使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用苏武被扣押匈奴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乡洛阳的思念。古诗中还常常应用意象和意境含蓄地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古代诗歌中的月代表思乡怀人;梅花是高洁人格的写照;长亭,陆上送别之所;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诗人还经常情韵兼备的意境来表达情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王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山水诗,作品创造出了清新脱俗意境,委婉曲折地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思想和人生境界,极具有审美韵味,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整齐划一,注重对仗整齐的审美形式,同时具有鲜明的节,奏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诗经》中的大多作品以四言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整齐划一的倾向。东汉文人诗歌的逐渐兴起,形成了整齐划一的五言句式,同时也强调诗歌押韵。到了唐朝形成了以律诗和绝句为主的五七言近体诗,对诗歌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近体诗严格的句式和格律要求,作品适合吟诵与歌唱,把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做了很好地结合,使得诗歌充满了独特的音韵美和音乐美。宋代词曲的兴起,对诗歌的格律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些特定的诗歌样式与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形式美要求。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语文的古代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3]结合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传统,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格情操的熏陶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品味作品的人文情情怀培,养审美体能力,引导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在学习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文化自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传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教学部目标的要求。
一是要讲透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在进行古代诗歌讲解过程中,要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应用,将作品与当时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作品深厚纯正的思想情感内涵。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内蕴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优秀士大夫强烈的爱国情怀,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陶冶学生人格情操的目标。如曹操、李白诗歌中强烈的功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杜甫、白居易诗歌中对民生的关注,陆游、辛弃疾等人诗歌中的爱国热情,陶渊明、王维等人诗歌中的高洁人格追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代优秀士大夫的思想和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社会精英的强烈爱国情怀、浓厚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古代经典诗歌的系统讲解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史哲文化的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怀,砥砺其良好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家强调在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重视各类课程教学与积极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努力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与汲取作品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内涵,正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现途径。 二是要突出艺术分析,把握古代詩歌民族特色审美表达方式。崇尚含蓄是中国古代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族审美追求,诗人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语言暗示性、象征性的功能,在创作中多采用意象、典故、意境营造等委婉曲折的比兴表达手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复杂而独特的古代文学理论。中学生教学不要求掌握这些理论,但要对中学教材中诗歌常见的意象如何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感受。如青松意象是借松树傲立严寒的特性写人坚强的品格,莲花意象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写人的高洁的品格,兰花意象是借兰花朴素馨香的特点写人典雅的品格。初步认识古代诗歌中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典故就是用历史或文献故实,表达诗人与故实中的人物或作者相类的遭遇与情感体验,即通常所说的借别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这一点上文已经有论析,这里不再赘述。意境则是诗人通过具有独特意蕴指向的自然境界或事态境界的描写,表达某种特定复杂情感状态或人生追求。很多作品往往几种手法同时使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作品的前面六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空山雨后清幽空寂的画境,结尾用典,即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静自然的人生追求。作品中画面的清幽空寂的韵味和诗人所追求的空寂禅定的人生境界形成了高度的契合,画面的空寂即是作者所追求人生境界的艺术反映。作品所描绘的这种境界就是意境,是自然画面和作者情感的高度统一,这种抒情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兼情语”[4],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艺术特点。古代诗歌的讲授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在艺术表达法师上的独特性,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领略作品文字意义之外审美意味,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悟能力。
三是要强化诵读,感知古诗的音韵美。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划一,又有严格押韵、平仄的音韵要求,既重视视觉上的美感又强调听觉上的音韵美,特别适合吟唱,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强化诵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独特句式和音韵美是古代诗歌教学重要的方法。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关的乐曲,让学生做配乐诵读,渲染氛围,指导学生吟诵诗歌要注重节拍和节奏的划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在诵读诗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注重节奏、停顿、速度,按照读的频率合理安排停顿、变换、处理音节。中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和词曲,集中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形式美。如五言的“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通过节奏的划分,反复朗诵,在朗读中受古代诗歌独特艺术美感。
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特点,并根据古代诗歌的特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同时,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未来教师,其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与教学技能,这正是本文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思路的现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2017-01-25.
[2]黄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
[4]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著).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3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路径研究,项目号:17JG03ZB.】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要求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操,增加民族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其独特的艺术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审美情趣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探求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思路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深刻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独特审美傳统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和艺术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因此,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必须先了解讲授对象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高度关注现实的热情,主要表现为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关注民生,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强烈国家情怀和民生意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纯正的情感。如《诗经》中《硕鼠》,将好逸恶劳的贵族比作可恶的大老鼠,控诉剥削者的罪恶,以及对自由幸福人间乐土的向往。曹操的《蒿里行》写了战争的残酷,表达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这些作品在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同时还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很多作品,如《春望》表达了作者在安史之乱中,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危亡的伤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在官军收复失地时情不自禁地狂喜。两首作品一反一正,都体现出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杨万里的《泊秦淮》、陆游《示儿》《书愤》、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及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古代诗人还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寄托于诗歌来表达,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曹操的乐府诗《龟虽寿》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心态。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表现出乐观心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很多古代诗歌还表充满有种真挚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的《逢入京使》、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别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具有浓烈的感情力量。
崇尚含蓄也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加以表现。为了达到含蓄的效果,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巧妙用典,使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用苏武被扣押匈奴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乡洛阳的思念。古诗中还常常应用意象和意境含蓄地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古代诗歌中的月代表思乡怀人;梅花是高洁人格的写照;长亭,陆上送别之所;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诗人还经常情韵兼备的意境来表达情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王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山水诗,作品创造出了清新脱俗意境,委婉曲折地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思想和人生境界,极具有审美韵味,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整齐划一,注重对仗整齐的审美形式,同时具有鲜明的节,奏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诗经》中的大多作品以四言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整齐划一的倾向。东汉文人诗歌的逐渐兴起,形成了整齐划一的五言句式,同时也强调诗歌押韵。到了唐朝形成了以律诗和绝句为主的五七言近体诗,对诗歌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近体诗严格的句式和格律要求,作品适合吟诵与歌唱,把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做了很好地结合,使得诗歌充满了独特的音韵美和音乐美。宋代词曲的兴起,对诗歌的格律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些特定的诗歌样式与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形式美要求。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语文的古代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3]结合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传统,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格情操的熏陶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品味作品的人文情情怀培,养审美体能力,引导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在学习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文化自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传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教学部目标的要求。
一是要讲透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在进行古代诗歌讲解过程中,要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应用,将作品与当时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作品深厚纯正的思想情感内涵。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内蕴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优秀士大夫强烈的爱国情怀,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陶冶学生人格情操的目标。如曹操、李白诗歌中强烈的功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杜甫、白居易诗歌中对民生的关注,陆游、辛弃疾等人诗歌中的爱国热情,陶渊明、王维等人诗歌中的高洁人格追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代优秀士大夫的思想和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社会精英的强烈爱国情怀、浓厚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古代经典诗歌的系统讲解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史哲文化的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怀,砥砺其良好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家强调在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重视各类课程教学与积极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努力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与汲取作品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内涵,正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现途径。 二是要突出艺术分析,把握古代詩歌民族特色审美表达方式。崇尚含蓄是中国古代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族审美追求,诗人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语言暗示性、象征性的功能,在创作中多采用意象、典故、意境营造等委婉曲折的比兴表达手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复杂而独特的古代文学理论。中学生教学不要求掌握这些理论,但要对中学教材中诗歌常见的意象如何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感受。如青松意象是借松树傲立严寒的特性写人坚强的品格,莲花意象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写人的高洁的品格,兰花意象是借兰花朴素馨香的特点写人典雅的品格。初步认识古代诗歌中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典故就是用历史或文献故实,表达诗人与故实中的人物或作者相类的遭遇与情感体验,即通常所说的借别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这一点上文已经有论析,这里不再赘述。意境则是诗人通过具有独特意蕴指向的自然境界或事态境界的描写,表达某种特定复杂情感状态或人生追求。很多作品往往几种手法同时使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作品的前面六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空山雨后清幽空寂的画境,结尾用典,即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静自然的人生追求。作品中画面的清幽空寂的韵味和诗人所追求的空寂禅定的人生境界形成了高度的契合,画面的空寂即是作者所追求人生境界的艺术反映。作品所描绘的这种境界就是意境,是自然画面和作者情感的高度统一,这种抒情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兼情语”[4],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艺术特点。古代诗歌的讲授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在艺术表达法师上的独特性,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领略作品文字意义之外审美意味,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悟能力。
三是要强化诵读,感知古诗的音韵美。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划一,又有严格押韵、平仄的音韵要求,既重视视觉上的美感又强调听觉上的音韵美,特别适合吟唱,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形式美。强化诵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独特句式和音韵美是古代诗歌教学重要的方法。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关的乐曲,让学生做配乐诵读,渲染氛围,指导学生吟诵诗歌要注重节拍和节奏的划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在诵读诗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注重节奏、停顿、速度,按照读的频率合理安排停顿、变换、处理音节。中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和词曲,集中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形式美。如五言的“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通过节奏的划分,反复朗诵,在朗读中受古代诗歌独特艺术美感。
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审美特点,并根据古代诗歌的特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同时,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未来教师,其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与教学技能,这正是本文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思路的现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2017-01-25.
[2]黄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
[4]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著).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3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路径研究,项目号:17JG03ZB.】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