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教学理念。它是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行为最为核心的方法论。“量体裁衣”是因材施教理论具体化之后的理论阐述,其内容比较丰富,针对教学中的学生群体而言。对该问题的讨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直接帮助。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25-02
普通高校(以下称高校)声乐教学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教学理念就是因材施教,这是高校办学平台和层次所决定的,当然,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但是毕竟没有高校声乐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局面那么迫切。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况。而“量体裁衣”是因材施教具体化的理论表述,是其最直观的体现。
一、“量体裁衣”的迫切性
声乐教学的复杂性最直接的反映在学生群体之上。因为学生群体的嗓音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在歌唱天赋、音乐天赋、嗓音类型等问题上也各不一样,以上这四项要素,每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与此同时,高校声乐教学所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普遍良莠不齐,嗓音条件普通、音乐天赋一般、抽象思维能力贫乏的学生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具备良好的歌唱天赋。面对如此的教学环境及学生基础,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便带有较强的紧迫感了。因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所思、所练都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外,加之本身所具备的歌唱天赋的缺乏,就会使得课堂死水一潭、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将是一种奢望了。
二、“量体裁衣”的具体实施范围
“量体裁衣”作为高校声乐教学之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我们主要从基础发声练习的难度、歌曲选择、评价标准、教师的心态调整以及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基础发声练习的难度把握
针对学生不一样的嗓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选择不同难度的练声曲。练声曲一般分为3度、5度、6度、8度及以上跨度。其中3度练习是最容易的,它的音程跨度小,音符和音符之间的演唱感觉和技巧方法都相近,容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且利于演唱。对于基础差、嗓音条件一般的学生必须从这种3度练习开始,逐渐加强难度(这个时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不同)。而对于有一定基础、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大难度进行练习,比如练习5度或8度的练声曲,并且练习中可穿插进行连音和跳音的练习,从而对嗓音进行全方位的锻炼,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演唱能力。
2歌曲的选择
歌曲的选择在声乐教学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它关系到整个声乐教学的效果。学生演唱不合适自己的歌曲将会给整个声乐学习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它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嗓音进步,还会诱发更多发声方面的问题。因此,“量体裁衣”在歌曲选择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应该明白,人的嗓音是有音色、音量和音域的区别的,而这些区别在声乐领域内被称为嗓音型号(声部)的区别。不同嗓音型号的学生是不能演唱相同类型的歌曲的,每个声部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作曲家根据各个声部的特点创作出来的。如果男高音歌手去演唱男中(低)音的歌曲就会出现压喉的问题;反之男中音歌手去演唱男高音的歌曲,就会出现喊叫和提喉(喉头上提)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声乐教学正常进行的。
因此,要想做到在为学生挑选歌曲时做到“量体裁衣”,就需要:首先,确定特定学生的嗓音型号是属于哪一类;其次,对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习惯了如指掌;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嗓音优点和发声问题等情况完全掌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学生挑选出最合适的作品。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备足量的曲目积累。
3评价标准
既然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群体的属性如此不稳定,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行为和手段的多样性。而最终受到波及的便是对教学成效的评价标准、方式和方法。这也是“量体裁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深化体现。
因此,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课题效果就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而应该是多维度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应该是开放式的。比如:面对不同演唱程度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考核及评判标准来进行考量。如果某个特定的学生基础很差,嗓音状态很糟糕,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下,他的演唱获得了改善,例如音色变得好听了,或者音量比原来大了等等,这些变化就应该获得正面的肯定,并认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不应该过多追问:这些变化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声乐演唱的高度?音质变好了,那是否足够好?与优秀的嗓音相比还有多少差距?等等。像这些追问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单一评价机制——设定一个评价标准,用这个标准去套所有的教学实践。这也是权威式教学模式的间接体现,是应该被批判的;因为它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是僵化和呆板的。并且,权威化的教学就不可能完全做到“量体裁衣”而更容易进入一种过度自负的不利环境中去。对这种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倡导也是后现代教育观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4教师心态的调整
既然高校声乐课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此良莠不齐,要想真正做到教学中的“量体裁衣”,那就需要教师的心态处于一种包容性的状态之中。基本态度就应该是:面对优秀的学生能沉得住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面对天赋不足的学生能耐心引导,并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缺点能够接纳和谅解,时刻保持冷静和明睿的思维。比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演唱天赋时,如果此时老师不能沉住气在基础还没巩固的情况下过早地让该生演唱大作品或反复演唱极限音域,就会使得该生的嗓音急速的衰减,演唱势必会进入一种混乱的盲区之中;而当教师遇到演唱天赋欠缺的学生时,如果表现出不耐烦、急躁和焦虑,那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原本就对歌唱感到困难的学生会更加困惑和慌张,导致声乐学习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5师生关系
“量体裁衣”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就是教师必须仔细辨别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制定与他们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想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必也应该杜绝权威化教学理念,因为权威化教学是一种单一的交流系统,单一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一旦遇到不适应的学生时就会一筹莫展,导致学生和教师无法良好的沟通,这对教学效果的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大灾难。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良好沟通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方的原因,大多情况都是权威型教师将课堂气氛渲染的过于紧张所导致的。我们主张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和沟通,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就应该用多元化的交流来维系这个师生关系。因为,声乐演唱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一旦学生的心理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因素,势必无法集中精神进行声乐演唱的学习。更何况声乐的演唱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如果演唱者自己都无法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那么感染他人就成为一纸空谈。
结语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量体裁衣”问题的讨论,我们必须看清楚它的覆盖面是广泛的,它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调整以及师生关系之上。可以这么认为,声乐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做到“量体裁衣”,只有让每一个独立且具备独特个性的学生个体都能充分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而“量体裁衣”理念是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理论表述。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充“量体裁衣”理论的内容,让它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这样高校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英)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01).
[4]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邢晓萌)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25-02
普通高校(以下称高校)声乐教学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教学理念就是因材施教,这是高校办学平台和层次所决定的,当然,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但是毕竟没有高校声乐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局面那么迫切。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况。而“量体裁衣”是因材施教具体化的理论表述,是其最直观的体现。
一、“量体裁衣”的迫切性
声乐教学的复杂性最直接的反映在学生群体之上。因为学生群体的嗓音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在歌唱天赋、音乐天赋、嗓音类型等问题上也各不一样,以上这四项要素,每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与此同时,高校声乐教学所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普遍良莠不齐,嗓音条件普通、音乐天赋一般、抽象思维能力贫乏的学生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具备良好的歌唱天赋。面对如此的教学环境及学生基础,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便带有较强的紧迫感了。因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所思、所练都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外,加之本身所具备的歌唱天赋的缺乏,就会使得课堂死水一潭、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将是一种奢望了。
二、“量体裁衣”的具体实施范围
“量体裁衣”作为高校声乐教学之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我们主要从基础发声练习的难度、歌曲选择、评价标准、教师的心态调整以及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基础发声练习的难度把握
针对学生不一样的嗓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选择不同难度的练声曲。练声曲一般分为3度、5度、6度、8度及以上跨度。其中3度练习是最容易的,它的音程跨度小,音符和音符之间的演唱感觉和技巧方法都相近,容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且利于演唱。对于基础差、嗓音条件一般的学生必须从这种3度练习开始,逐渐加强难度(这个时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不同)。而对于有一定基础、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大难度进行练习,比如练习5度或8度的练声曲,并且练习中可穿插进行连音和跳音的练习,从而对嗓音进行全方位的锻炼,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演唱能力。
2歌曲的选择
歌曲的选择在声乐教学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它关系到整个声乐教学的效果。学生演唱不合适自己的歌曲将会给整个声乐学习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它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嗓音进步,还会诱发更多发声方面的问题。因此,“量体裁衣”在歌曲选择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应该明白,人的嗓音是有音色、音量和音域的区别的,而这些区别在声乐领域内被称为嗓音型号(声部)的区别。不同嗓音型号的学生是不能演唱相同类型的歌曲的,每个声部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作曲家根据各个声部的特点创作出来的。如果男高音歌手去演唱男中(低)音的歌曲就会出现压喉的问题;反之男中音歌手去演唱男高音的歌曲,就会出现喊叫和提喉(喉头上提)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声乐教学正常进行的。
因此,要想做到在为学生挑选歌曲时做到“量体裁衣”,就需要:首先,确定特定学生的嗓音型号是属于哪一类;其次,对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习惯了如指掌;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嗓音优点和发声问题等情况完全掌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学生挑选出最合适的作品。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备足量的曲目积累。
3评价标准
既然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群体的属性如此不稳定,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行为和手段的多样性。而最终受到波及的便是对教学成效的评价标准、方式和方法。这也是“量体裁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深化体现。
因此,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课题效果就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而应该是多维度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应该是开放式的。比如:面对不同演唱程度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考核及评判标准来进行考量。如果某个特定的学生基础很差,嗓音状态很糟糕,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下,他的演唱获得了改善,例如音色变得好听了,或者音量比原来大了等等,这些变化就应该获得正面的肯定,并认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不应该过多追问:这些变化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声乐演唱的高度?音质变好了,那是否足够好?与优秀的嗓音相比还有多少差距?等等。像这些追问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单一评价机制——设定一个评价标准,用这个标准去套所有的教学实践。这也是权威式教学模式的间接体现,是应该被批判的;因为它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是僵化和呆板的。并且,权威化的教学就不可能完全做到“量体裁衣”而更容易进入一种过度自负的不利环境中去。对这种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倡导也是后现代教育观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4教师心态的调整
既然高校声乐课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此良莠不齐,要想真正做到教学中的“量体裁衣”,那就需要教师的心态处于一种包容性的状态之中。基本态度就应该是:面对优秀的学生能沉得住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面对天赋不足的学生能耐心引导,并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缺点能够接纳和谅解,时刻保持冷静和明睿的思维。比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演唱天赋时,如果此时老师不能沉住气在基础还没巩固的情况下过早地让该生演唱大作品或反复演唱极限音域,就会使得该生的嗓音急速的衰减,演唱势必会进入一种混乱的盲区之中;而当教师遇到演唱天赋欠缺的学生时,如果表现出不耐烦、急躁和焦虑,那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原本就对歌唱感到困难的学生会更加困惑和慌张,导致声乐学习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5师生关系
“量体裁衣”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就是教师必须仔细辨别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制定与他们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想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势必也应该杜绝权威化教学理念,因为权威化教学是一种单一的交流系统,单一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一旦遇到不适应的学生时就会一筹莫展,导致学生和教师无法良好的沟通,这对教学效果的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大灾难。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良好沟通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方的原因,大多情况都是权威型教师将课堂气氛渲染的过于紧张所导致的。我们主张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和沟通,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就应该用多元化的交流来维系这个师生关系。因为,声乐演唱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一旦学生的心理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因素,势必无法集中精神进行声乐演唱的学习。更何况声乐的演唱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如果演唱者自己都无法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那么感染他人就成为一纸空谈。
结语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量体裁衣”问题的讨论,我们必须看清楚它的覆盖面是广泛的,它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调整以及师生关系之上。可以这么认为,声乐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做到“量体裁衣”,只有让每一个独立且具备独特个性的学生个体都能充分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而“量体裁衣”理念是达成这一目标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理论表述。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充“量体裁衣”理论的内容,让它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这样高校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英)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01).
[4]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邢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