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采悖论源于尼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名言——当你远远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个悖论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延伸出对人类个体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都凸显了尼采悖论的内涵。同时我认为,尼采悖论也存在一些欠缺,主要就是在对社会的状况的考虑上。结合《1984》这部名作,我们可以细细体会一下。
关键词:尼采悖论;解读 《1984》;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兼有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浪漫气质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曾狂放地大声呼喊:“我是太阳,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这是他主张的是“超人哲学”的体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句话。但还有另外一句话,或许知晓的人比不上这句,但却也能引发人多重的思考。这句话就是——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句话就是尼采悖论,充满了警戒和现实意味,非常值得人去深思和解读。
一、含义的解读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深渊之深不见底,其间包含了许许多多人所未知的东西,假设你正在窥探这个深渊,你想要了解这个深渊之中所隐含的东西,那么你又是否能够知道这个深渊其实也在窥探着你?或者换种说法,深渊之下,是否有什么东西在窥探你呢?你会不会最终被拉入其中呢?
对于个人来说,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这个悖论,实际上还是想表达一种未知对人类的力量,因为未知,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焦虑也好,恐惧也罢,都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灵乃至整个社会的状态。另一种解释则可以说,一个人所做的事必然因其所做的事而暴露,这种说法也有可取之处,但我认为这里要单纯的把“窥视”理解为贬义词,理解为作恶,我不是特别赞同,所以仅是提及,不会在后文加叙述。
深渊即社会,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构成、社会构成之间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越长,社会的一些东西就越容易地显现出来,有些又很快会被社会自身所掩盖,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所以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对即将要跨入社会的年轻人的警戒。
二、从尼采悖论的缺陷到《1984》
其实这句话是有缺陷的,我认为缺陷其实很好发现,在于它没有对社会的形态做出判断,对于怪物的定义并没有做出分析。假设一下,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看似井然有序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被置于一个高度整合的机制之下,人受到高度的管制和规范。一切看似井井有条,安全有序。这个机制为了保护自身,而创造了一些类似“警察”的角色,将一部分反社会反体制的人作为犯罪者,或者说怪物来对待,那么这时候,这个体制是否如表面上显示的那般合理,我们不知道。大多数的人处在安然的社会中,难以发现社会的弊端,就是所谓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不同的是,那些被当作怪物的人,才是真正的觉醒者,他们对社会机制的运行产生疑虑和追问,往往能触及社会的内核。然后这批觉醒者会选择去唤醒一部分人,形成反社会的潮流。作为与这种类型的“怪物”战斗的人群,往往也是触及真相的第一人群,那么这里来说,成为怪物反而是一件正确的事。那么尼采悖论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社会已经处于一个糟糕的状态,那么提防怪物论就可以说是错误的,而后半句就成为社会对人的监视,成为社会对人的暗中压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创作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1984》中构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绝对的极权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以追逐權力为最终目标。主角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温斯顿·史密斯。其实这个社会已经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这个国家已经毫不掩饰其高压行为,通过各种“消失”手段来消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怪物的出现。而主角就是一个负责篡改历史的人,当他在对自己的工作和国家产生怀疑的时候,思想犯的帽子就扣到了他的头上。他是一个失败的典型,失败后彻底落入了社会的深渊之中,失去了思想、自由以及生命。在这里,社会是个巨大的怪物,而违背社会的人被怪物反定义成怪物,是十分值得人深思的。如果这种颠倒的社会真的出现,我们该怎么办?如果过渡去担忧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陷入尼采悖论的另一个怪圈,那就是过度恐惧带来的反作用效果。
三、影响与实例
(一)对人的影响
常有话说,人心如深渊,人心是最看不透的的东西。先说个人,比较典型的是警员和侦探这两类人。上面也已经有所提及。相对一般的人来说,这两类人与整个社会的黑暗面接触比较多。如果说我们面对的是社会的常态面的话,那么他们就是直面社会的变态面,见多了社会的阴暗面,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也就是心理扭曲的发生,在这些饱含负面情感和观念的事例的影响下,一个人的心理难免受到冲击和震荡。可能他们最初并没有打算接近深渊,但最终结果他们却与深渊越走越近,“窥探”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堕入深渊,精神崩溃或者是道德混乱,其实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屡见不鲜。
社会上还存在一部分人叫做愉快犯。愉快犯,泛指借由犯罪行为所引发人们或社会的恐慌,然后暗中观察这些人的反应并引以为乐的人。这些人是为看见社会的另一面为乐,从而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追求异态的愉悦的时候,一步步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总的来说,就是常与黑暗为伍就沾染了黑暗。
普通人一般难以上升到社会的层面,但是普通人在情感方面问题出现得比较多,消极情绪和情感,被抓住就难以走出来,逐渐沉入消极的泥淖里去,失去生命和或者是其他宝贵的东西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我着重想说的是国际关系中的“深渊效应”,这个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体现得非常明显的。这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表现的非常典型。
美国现在已经是领跑世界的大国了,纵然内部还存在恐怖事件,但在911事件后他们已经加强了情报系统的运作和对国内安全机制的改革,国内已经相对安定下来了,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到了世界。那么,出于某种心理,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防范对象。就在上一届的总统选举之中,两位候选人,虽然在政治政策主张上有所差异,但都表示了要对中国在经济上采取一种强硬的态度。无独有偶,美国还始终在扶植中国周边小国上下了一番心思。就在2013年,中国领土争端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不少摩擦,虽然美国并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但是通过具体行动表明了其站位——中国的对立面。 美国为何对中国充满戒备,其实也可以用尼采悖论解释,因为未知,所以担忧,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有天渊之别,因此可以说中国不在美国的掌控内,就犹如一个深渊,内涵还十分不清,让美国无法完全掌控中国,不能了解其可能会带来的对世界的改变。因为难以预知,所以恐惧,所以戒备。其实这样的行为,于美国自身就有益处吗?美国国内舆论对美国对待中国的一些政策就颇有微词,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自己。影响并不局限于国内,一些不合理的支持还会危害美自身的公正形象。对于将来未知的威胁,越想越害怕,就会影响决策者的心态。可见深渊效应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继续以美国为例,那就不得不说到美国的出兵伊拉克事件,美国执意出兵,可以说在结果上看,美国占领了伊拉克,看似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真正取得实质上的利益,美国差点就又陷入了长久的内耗里,还因为罔顾联合国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美国为何执着地去做那些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之后又对伊朗有所顾忌,虽然没有真正的下手,但就其本质,性质还是相同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借口——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这些是美国该管的吗?美国越过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这么做,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过来自于他们决策层心中的“深渊”,这些小国并没有实际地损害着美国的利益,却有着潜在的威胁,而美国就如强迫症一样地去摘除这些威胁,这是一种病态的恐惧感。
美国著名的军备控制专家、前国防部副部长、里根政府的军控和裁军总署主任弗雷德·查尔斯·伊克莱博士伊克莱在他的《内部毁灭——民族国家面临的终极威胁》中就认为:“对于将来未知的威胁,最好不要去想它,否则越想越害怕,影响现时决策者的心态。凡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家都把对付境外威胁放在首要位置,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足以打击境内的反叛行动。所以,对一国内部今后会发生什么事只是政治家应当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安全战略家应当注重的。可见通过尼采悖论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心理。
四、总结
尼采悖论是一个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可以生发的观念有很多。你可以在生活细微处窥见其内涵,也可以在社会大话题上找到它的应用。我在这里抒发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浅陋的认识,如果能引发一些思考我就很满意了。
参考文献
[1] 尼采《善恶的彼岸》
[2] 维基百科:愉快犯[EB/OL],2013.4.15
[3] 相蓝欣:《尼采悖论》,《讀书》2008.4
[4] 伊克莱:《内部毁灭——民族国家面临的终极威胁》,弗雷德·查尔斯·伊克莱著,相蓝欣译,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八年出版
关键词:尼采悖论;解读 《1984》;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兼有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浪漫气质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曾狂放地大声呼喊:“我是太阳,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这是他主张的是“超人哲学”的体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句话。但还有另外一句话,或许知晓的人比不上这句,但却也能引发人多重的思考。这句话就是——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句话就是尼采悖论,充满了警戒和现实意味,非常值得人去深思和解读。
一、含义的解读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深渊之深不见底,其间包含了许许多多人所未知的东西,假设你正在窥探这个深渊,你想要了解这个深渊之中所隐含的东西,那么你又是否能够知道这个深渊其实也在窥探着你?或者换种说法,深渊之下,是否有什么东西在窥探你呢?你会不会最终被拉入其中呢?
对于个人来说,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这个悖论,实际上还是想表达一种未知对人类的力量,因为未知,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焦虑也好,恐惧也罢,都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灵乃至整个社会的状态。另一种解释则可以说,一个人所做的事必然因其所做的事而暴露,这种说法也有可取之处,但我认为这里要单纯的把“窥视”理解为贬义词,理解为作恶,我不是特别赞同,所以仅是提及,不会在后文加叙述。
深渊即社会,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构成、社会构成之间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越长,社会的一些东西就越容易地显现出来,有些又很快会被社会自身所掩盖,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所以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对即将要跨入社会的年轻人的警戒。
二、从尼采悖论的缺陷到《1984》
其实这句话是有缺陷的,我认为缺陷其实很好发现,在于它没有对社会的形态做出判断,对于怪物的定义并没有做出分析。假设一下,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看似井然有序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被置于一个高度整合的机制之下,人受到高度的管制和规范。一切看似井井有条,安全有序。这个机制为了保护自身,而创造了一些类似“警察”的角色,将一部分反社会反体制的人作为犯罪者,或者说怪物来对待,那么这时候,这个体制是否如表面上显示的那般合理,我们不知道。大多数的人处在安然的社会中,难以发现社会的弊端,就是所谓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不同的是,那些被当作怪物的人,才是真正的觉醒者,他们对社会机制的运行产生疑虑和追问,往往能触及社会的内核。然后这批觉醒者会选择去唤醒一部分人,形成反社会的潮流。作为与这种类型的“怪物”战斗的人群,往往也是触及真相的第一人群,那么这里来说,成为怪物反而是一件正确的事。那么尼采悖论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社会已经处于一个糟糕的状态,那么提防怪物论就可以说是错误的,而后半句就成为社会对人的监视,成为社会对人的暗中压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创作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1984》中构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绝对的极权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以追逐權力为最终目标。主角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温斯顿·史密斯。其实这个社会已经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这个国家已经毫不掩饰其高压行为,通过各种“消失”手段来消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怪物的出现。而主角就是一个负责篡改历史的人,当他在对自己的工作和国家产生怀疑的时候,思想犯的帽子就扣到了他的头上。他是一个失败的典型,失败后彻底落入了社会的深渊之中,失去了思想、自由以及生命。在这里,社会是个巨大的怪物,而违背社会的人被怪物反定义成怪物,是十分值得人深思的。如果这种颠倒的社会真的出现,我们该怎么办?如果过渡去担忧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陷入尼采悖论的另一个怪圈,那就是过度恐惧带来的反作用效果。
三、影响与实例
(一)对人的影响
常有话说,人心如深渊,人心是最看不透的的东西。先说个人,比较典型的是警员和侦探这两类人。上面也已经有所提及。相对一般的人来说,这两类人与整个社会的黑暗面接触比较多。如果说我们面对的是社会的常态面的话,那么他们就是直面社会的变态面,见多了社会的阴暗面,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也就是心理扭曲的发生,在这些饱含负面情感和观念的事例的影响下,一个人的心理难免受到冲击和震荡。可能他们最初并没有打算接近深渊,但最终结果他们却与深渊越走越近,“窥探”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堕入深渊,精神崩溃或者是道德混乱,其实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屡见不鲜。
社会上还存在一部分人叫做愉快犯。愉快犯,泛指借由犯罪行为所引发人们或社会的恐慌,然后暗中观察这些人的反应并引以为乐的人。这些人是为看见社会的另一面为乐,从而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追求异态的愉悦的时候,一步步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总的来说,就是常与黑暗为伍就沾染了黑暗。
普通人一般难以上升到社会的层面,但是普通人在情感方面问题出现得比较多,消极情绪和情感,被抓住就难以走出来,逐渐沉入消极的泥淖里去,失去生命和或者是其他宝贵的东西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我着重想说的是国际关系中的“深渊效应”,这个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体现得非常明显的。这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表现的非常典型。
美国现在已经是领跑世界的大国了,纵然内部还存在恐怖事件,但在911事件后他们已经加强了情报系统的运作和对国内安全机制的改革,国内已经相对安定下来了,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到了世界。那么,出于某种心理,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防范对象。就在上一届的总统选举之中,两位候选人,虽然在政治政策主张上有所差异,但都表示了要对中国在经济上采取一种强硬的态度。无独有偶,美国还始终在扶植中国周边小国上下了一番心思。就在2013年,中国领土争端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不少摩擦,虽然美国并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但是通过具体行动表明了其站位——中国的对立面。 美国为何对中国充满戒备,其实也可以用尼采悖论解释,因为未知,所以担忧,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有天渊之别,因此可以说中国不在美国的掌控内,就犹如一个深渊,内涵还十分不清,让美国无法完全掌控中国,不能了解其可能会带来的对世界的改变。因为难以预知,所以恐惧,所以戒备。其实这样的行为,于美国自身就有益处吗?美国国内舆论对美国对待中国的一些政策就颇有微词,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自己。影响并不局限于国内,一些不合理的支持还会危害美自身的公正形象。对于将来未知的威胁,越想越害怕,就会影响决策者的心态。可见深渊效应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继续以美国为例,那就不得不说到美国的出兵伊拉克事件,美国执意出兵,可以说在结果上看,美国占领了伊拉克,看似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真正取得实质上的利益,美国差点就又陷入了长久的内耗里,还因为罔顾联合国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美国为何执着地去做那些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之后又对伊朗有所顾忌,虽然没有真正的下手,但就其本质,性质还是相同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借口——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这些是美国该管的吗?美国越过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这么做,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过来自于他们决策层心中的“深渊”,这些小国并没有实际地损害着美国的利益,却有着潜在的威胁,而美国就如强迫症一样地去摘除这些威胁,这是一种病态的恐惧感。
美国著名的军备控制专家、前国防部副部长、里根政府的军控和裁军总署主任弗雷德·查尔斯·伊克莱博士伊克莱在他的《内部毁灭——民族国家面临的终极威胁》中就认为:“对于将来未知的威胁,最好不要去想它,否则越想越害怕,影响现时决策者的心态。凡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家都把对付境外威胁放在首要位置,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足以打击境内的反叛行动。所以,对一国内部今后会发生什么事只是政治家应当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安全战略家应当注重的。可见通过尼采悖论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心理。
四、总结
尼采悖论是一个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可以生发的观念有很多。你可以在生活细微处窥见其内涵,也可以在社会大话题上找到它的应用。我在这里抒发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浅陋的认识,如果能引发一些思考我就很满意了。
参考文献
[1] 尼采《善恶的彼岸》
[2] 维基百科:愉快犯[EB/OL],2013.4.15
[3] 相蓝欣:《尼采悖论》,《讀书》2008.4
[4] 伊克莱:《内部毁灭——民族国家面临的终极威胁》,弗雷德·查尔斯·伊克莱著,相蓝欣译,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八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