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家校联系制,就是家长和学校多沟通多交流,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任务,而不是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后就完全不管不顾。也只有家校联系制,才能塑造出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关怀模式,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效果。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很多专家都肯定家校联系制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似乎往往都疏忽了家校联系制在大学生培养方面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1家校联系制的模式是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都是独生子,刚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独生子的许多弊病都明显地暴露出来,比如情感脆弱、缺乏沟通交流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等。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校通过家校联系制的工作模式,构建了以辅导员、班导师、班级联络处级干部、学校、家长为一体的基本工作单元。在学校党委、团委、学生工作部、院部学工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很多合适的措施,目的就是在于一起正确帮助学生对待学业压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自我适应,做好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的心理准备,这十分必要。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校组织了形式丰富多样的入学教育,邀请各个院部、各个专业经验丰富的名师来开展讲座,同时也会邀请院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来召开第一次家长座谈会,辅导员也会在各班进行初步交流,对全班有一个大致的摸底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方位的沟通和反馈,尽快的了解和熟悉每位新生。在入学教育后,根据各位新生的状况,相对有重点的进行一对一深入师生交流,对于学生本人存在的困惑或者难点,辅导员或者班导师会和家长及时沟通,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刚入学阶段,通过以上方式尽快帮助大一新生完成角色的转换,来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对于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通过“学业预警”机制,辅导员、班导师、任课老师多方面及时和学生本人加强沟通,并与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状态共同探讨,分析原因,督促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重拾信心。教育实习是师范类院校的特色学习方式,而大部分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着考研、就业等个人前途压力,同时还有与实习学校、相关实习学校教师人员相处的问题,因而在这一时期家校聯系制的工作重点在于,学校要及时提供与毕业生学业相关的资讯和指导,通过辅导员向家长及时通报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教学能力成长情况,鼓励学生多和父母交心,鼓励家长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度过实习阶段的心理压力,完成在校书本知识学习的执教运用的成长转型。
总体来说,家校联系的工作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在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帮助下,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自信。
2家校联系制及时疏导人际交往问题
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娇生惯养,中小学时期在学习上也一帆风顺,很少受到挫折,而且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来到大学,开始和同龄人同住宿舍,共同起居,往往会在宿舍关系上遇到很多困扰。而来自各个地区的同学,由于地方风俗、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迫切需要大学生学会包容和理解。
在处理新生的宿舍关系时,首先做好宣传教育,让新生和新生家长对于宿舍同学关系相处的基本原则有所了解,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工作的信息库,报名的时候请新生和家长填写新生家庭信息登记表,收集好新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如电话、QQ、微信、邮箱等。此后的家校联系工作,就在这一信息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学期中通过宿管部、辅导员等方面深入寝室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宿舍关系的异常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不违反学校要求的作息习惯方面差异的行为,鼓励大学生相互包容、相互适应,通过沟通和自我反思来化解矛盾;而对于违反宿舍规定和原则问题的行为,则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鼓励大学生与父母保持及时、深入的沟通,在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惑时,鼓励学生本人向老师、父母寻求指导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干预,学校方面要更多地重视家长的作用和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家长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方面,学校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但不再主导其处理方式,而是加强协商,共同面对,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3 家校联系做好人生规划实现自我成长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从家庭脱离出来,真正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期。从依偎在父母撑起的大伞下躲避风雨,到离开熟悉的家庭和父母,走向与同龄人密切相处的宿舍生活;从衣食住行都依靠父母的帮助,到全面独立打理生活琐事和确定个人规划,这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很多问题都需要独自面对、独立解决,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家校联系模式强调的是家庭和高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实时的双向交流,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干预。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对家校双方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尝试通过双方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家校联系模式在大学生学业完成、人际关系成长、自我成长、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家校联系模式,促进高校和家庭之间在信息共享、有效疏导、共同教育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结合,才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于澎,(1987.11.30--),男 ,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2013级硕士,建筑与景观设计
1家校联系制的模式是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都是独生子,刚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独生子的许多弊病都明显地暴露出来,比如情感脆弱、缺乏沟通交流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等。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校通过家校联系制的工作模式,构建了以辅导员、班导师、班级联络处级干部、学校、家长为一体的基本工作单元。在学校党委、团委、学生工作部、院部学工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很多合适的措施,目的就是在于一起正确帮助学生对待学业压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自我适应,做好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的心理准备,这十分必要。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校组织了形式丰富多样的入学教育,邀请各个院部、各个专业经验丰富的名师来开展讲座,同时也会邀请院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来召开第一次家长座谈会,辅导员也会在各班进行初步交流,对全班有一个大致的摸底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方位的沟通和反馈,尽快的了解和熟悉每位新生。在入学教育后,根据各位新生的状况,相对有重点的进行一对一深入师生交流,对于学生本人存在的困惑或者难点,辅导员或者班导师会和家长及时沟通,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刚入学阶段,通过以上方式尽快帮助大一新生完成角色的转换,来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对于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通过“学业预警”机制,辅导员、班导师、任课老师多方面及时和学生本人加强沟通,并与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状态共同探讨,分析原因,督促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重拾信心。教育实习是师范类院校的特色学习方式,而大部分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着考研、就业等个人前途压力,同时还有与实习学校、相关实习学校教师人员相处的问题,因而在这一时期家校聯系制的工作重点在于,学校要及时提供与毕业生学业相关的资讯和指导,通过辅导员向家长及时通报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教学能力成长情况,鼓励学生多和父母交心,鼓励家长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度过实习阶段的心理压力,完成在校书本知识学习的执教运用的成长转型。
总体来说,家校联系的工作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在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帮助下,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自信。
2家校联系制及时疏导人际交往问题
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娇生惯养,中小学时期在学习上也一帆风顺,很少受到挫折,而且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来到大学,开始和同龄人同住宿舍,共同起居,往往会在宿舍关系上遇到很多困扰。而来自各个地区的同学,由于地方风俗、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迫切需要大学生学会包容和理解。
在处理新生的宿舍关系时,首先做好宣传教育,让新生和新生家长对于宿舍同学关系相处的基本原则有所了解,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工作的信息库,报名的时候请新生和家长填写新生家庭信息登记表,收集好新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如电话、QQ、微信、邮箱等。此后的家校联系工作,就在这一信息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学期中通过宿管部、辅导员等方面深入寝室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宿舍关系的异常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不违反学校要求的作息习惯方面差异的行为,鼓励大学生相互包容、相互适应,通过沟通和自我反思来化解矛盾;而对于违反宿舍规定和原则问题的行为,则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鼓励大学生与父母保持及时、深入的沟通,在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惑时,鼓励学生本人向老师、父母寻求指导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干预,学校方面要更多地重视家长的作用和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家长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方面,学校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但不再主导其处理方式,而是加强协商,共同面对,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3 家校联系做好人生规划实现自我成长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从家庭脱离出来,真正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期。从依偎在父母撑起的大伞下躲避风雨,到离开熟悉的家庭和父母,走向与同龄人密切相处的宿舍生活;从衣食住行都依靠父母的帮助,到全面独立打理生活琐事和确定个人规划,这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很多问题都需要独自面对、独立解决,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家校联系模式强调的是家庭和高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实时的双向交流,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干预。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对家校双方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尝试通过双方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家校联系模式在大学生学业完成、人际关系成长、自我成长、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家校联系模式,促进高校和家庭之间在信息共享、有效疏导、共同教育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结合,才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于澎,(1987.11.30--),男 ,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教,2013级硕士,建筑与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