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ki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志向、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自愿、自发组织起来并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对学生个性思维、自主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学生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积极探究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竞争日趋剧烈,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益迫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此,探索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高校社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高校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丰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内容。进入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从培养上培养目标上进行变革,还要求从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把学生从机械接受单向知识的传授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知、学会交往与协作。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形成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高校社团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思维是创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个性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因具有年级的层次性、专业的交叉性和兴趣的共同性而具备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在社团开展的活动中,通过社团与社会、社团与社团以及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成员们感受到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和做事风格多样化,而各种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的相互碰撞,再加上社团内部宽松的精神环境和自由的心理环境,十分有利于启发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发展。
  第三,高校社团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实践和创新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进一步的实践。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高校社团通过开展科学探究、学术讲座、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同时高校社团还邀请老师知道学生成立创业团队,参加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和基层的锻炼。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四,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对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核心能力,它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人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联系,使得学生自主性大大增强,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并且由于社团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策划、实施等方面都不会受过多的束缚和限制,模式非常灵活,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 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社团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面和涉及领域明显增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发展,学生社团发展快速,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社团成员几乎覆盖了校内所有的院系、专业和班级。据统计,2007年浙江省内平均每个高校有30 多个社团,社团成员占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已超过60%,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等各种层次。涉及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等。其中,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科技创新协会为代表,这些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代表了目前高校学生课外科技的总体水平。
  第二,社团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社团功能日益突显。近年来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跨社团、跨学校甚至跨地区之间的联合,如中国大学生户外运动联盟、中国大学生绿色营等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性质或志愿者性质的社团,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扶持、激励政策。由于得到学校、政府和民间組织的指导和支持,一些社团在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为中国各种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社团发展机制不够成熟,问题较多。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高校社团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成长格局同时,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1)会员认识不清,大学生对社团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和模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甚清楚,带有盲目性。很多学生在成为社团会员以后,却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2)活动质量欠佳。有些社团(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68页)规模过大、活动过多,但在自身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个别社团甚至没有章程,仅仅依靠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成员也呈现出低龄化的现象,高年级学生除了一部分在社团担当负责人之外,继续留在社团的很少。并且,虽然社团开展的面向社会及全校同学的活动较多,但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却较少。(3)衔接传承不够。许多社团没有对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社团的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而忽视了对下一任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离团后,社团内部出现无可用之人的现象。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社团建设途径分析
  第一,更新社团管理理念,试行市场化运作,培养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新社团运营理念,需要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基础上,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尝试企业运营模式与商业操作手段的运用,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思维和新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校和学生社团要紧跟社会需求来设计和实施,与企业或社会其他团体一起组织创新型竞赛,培养并选拔学生参加等等。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社团成员发展作为社团第一要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而自主意识、能动性的开发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社团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社团成员的个性特点,注重挖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工作。
  第三,寻求学校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Rogers 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一是“心理安全”,二是“心理自由”。因此,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创新活动,学校要为在校大学生设立创新奖励基金,以资助或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重视对社团导师队伍培养,打造创新型团队。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要根据社团自身的需要,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和管理导师,实施双重导师制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并提供必要设施,或与相应的实验室挂钩,实行资源共享,鼓励专业教师将相关项目任务分解到有实力的学生社团来实施,使学生在从事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欧小松.创新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29.
  [2]樊立三,李新瑾.基于高校社团建设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9(12).
  [3]李立夏.高校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4]丁建洋.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J].云南教育,2003(3).
  [5]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6]江玲.试论高校社团建设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J].延边党校学报,2010(4).
其他文献
对锥齿轮——斜齿轮减速机在不同旋向、转动方向的条件下分析轴向力的大小和方向。优化弧齿锥齿轮的旋向组合,可以避免轴向力叠加,从而改善减速机齿轮轴和箱体的受力情况,提
讨论了抛丸处理成本的构成,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能耗、辅料消耗、人工工资及设备维修费用,分析了影响抛丸处理生产成本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设备选购、使用、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