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望乡牧神”的家国情怀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疏的银发,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清瘦“娇小”的身体,不疾不徐、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这就是儒雅的行吟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称自己“这一生很不幸”,前半生遭遇了两个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第二次就是内战。这个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是小我的也是大我的,由不得你作主,不得不经历。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战争离开故乡,余光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乡愁》。
  从此,余光中被冠以“乡愁诗人”或“望乡的牧神”的称号,文学史家则称他为“怀国与乡愁”的代表。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余光中的名片,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着实在让他感到惊讶。他说:“对我个人而言,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
  游子以诗的方式回乡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光中说,“在台湾,我们还分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凡华人所在之处,思念祖国的情愫总是共通的。一开始他只是思念台湾,思念家中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进而思念生他的南京、育他的四川,思念古诗词里吟咏的山岳江河……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怀乡之情便日重。1972年,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一首《乡愁》日后传遍两岸三地。
  福建省泉州市曾推出过交响诗剧《乡愁》。该剧以余光中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述了上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华民族的家园阻隔、骨肉离散的悲情故事。以主人公“诗人”的人生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为构架,提炼四个触动观众心灵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余光中观看完演出后,主动登上舞台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演讲中,余光中与所有观众分享了他创作诗歌《乡愁》的生活背景。他解释,诗中出现的“邮票”,说的是抗战期间,他在四川重庆的乡下读中学,而家在离学校10多里外的祠堂里。由于只能一两周回一次家,所以时常与母亲往来信件。经过抗战和内战,余光中来到台湾,并在台湾与夫人相识结婚。在诗中“邮票”和“船票”是与亲人交流和见面的媒介,而“坟墓”则使亲人阴阳相隔。“由自己的一首诗作延伸成一出交响诗剧,交响诗剧里还多处引用他的诗歌、散文穿插其间,说明编剧很用心,全体演出者很称职。”
  谈起“乡愁”,也讲到“灵感”,余光中说,“我当年离开中国大陆时,是21岁的青年。如果我当时十二三岁,恐怕写不出《乡愁》。”
  “我离开大陆后到台湾,在美国好几年,又在香港十年。我一直扬言《乡愁》是20分钟写出来,其实这种感觉已经摆在心里20多年,忽然有一天,碰巧句子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灵感。”余光中强调,“我雖然花了20分钟就写好,可是这个感情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这棵树的根很深,长出叶子来好像很快,但其实这个根已经有20年了。”他这样解释:“也不是很突然,1972年,我第三次去美国之后回台湾。那个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我在台湾觉得是绝望的,我这生会不会回到大陆渺茫得很。另外一方面呢,因为我听鲍勃·迪伦的歌,他有个叠句说,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answer is in the wind(我的朋友,答案飘零在风中,答案飘在茫茫的风中),所以我觉得很渺茫,我能不能回大陆,我能不能回故乡。我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写的《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大陆为众人所知,最早是因为诗人流沙河的推介。流沙河当年是《星星》诗刊的编辑。那是全民读诗的时代,《诗刊》、《星星》的月发行量都20万份以上。
  “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余光中充满深情的话语,令海内外多少华夏儿女感慨唏嘘。一次演讲时,一位学生曾向余光中问道:“在您的《乡愁》中,只写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段,却没有写将来,如果请您续写,那么您将怎样写呢?”余光中笑答道:“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其实,乡愁永远是一条不归路”。余光中说,近年来,他经常来往两岸,意识到不能再写往日的“乡愁”了。“哪里还愁呢?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生活感受让我更愿意进行诗歌的纪实创作,于是,我将乡愁拐一个弯,创作出一系列既源自于乡愁,又明显不同于昔日乡愁的诗歌作品。”
  “茱萸的孩子”的流离岁月
  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生俱来。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余光中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出生在南京。在中国的历书上,这一年是龙年,这一天是重阳。余光中因此相信,他不仅是龙子龙孙,而且更是“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3岁的时候,日军占领了东北。次年,上海的“一·二八事变”爆发。余光中一家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听到了日军攻打上海闸北的隆隆炮声。余光中的基础教育是在战乱时期接受的。
  1937年,日军的铁蹄便打破了江南的宁静。这一年,9岁的余光中跟随母亲从南京返回常州老家,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逃亡。
  从常州逃往苏皖省界,在太湖附近躲躲藏藏好几个月,最后搭上运麦的船只抵达苏州,再从苏州转到上海法租界。余光中回忆道:“向上海,记不清走过多少阡陌,越过多少公路,只记得太湖里沉过船,在苏州发高烧,劫后和桥的街上踩满地的瓦砾、尸体和死寂的狗都不叫的月光。”
  抗战时期,母子从上海绕道香港,辗转越南到了“陪都”重庆,余光中与父亲重聚。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回到南京。1947年夏天,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北京大学外文系,却因为战火的再度蔓延不得不放弃北上,就读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
  65年后,余光中终于得以与北大再续前缘,被聘请为“驻校诗人”。   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余光中人生中的第二次逃难又开始了。“当时内战一直蔓延到了长江流域,我跟父母就去了厦门,我在厦门大学学习。”余光中回忆。在厦门大学的半年里,余光中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于是开始阅读英诗。在读诗之余,也开始写新诗,发表的发表第一首诗是《沙浮投海》。一时间密集发表许多新诗及短评,同学与父母从此也对他“刮目相看”。
  “战事又往南边发展,我们就去了香港。1950年,全家就搬到台湾去定居了。”几经辗转到达台湾,余光中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从此,他的心里埋下思乡的种子。乡愁开始氤氲在他的记忆里、人生旅程中,飘散不去、挥之不去。
  由于真正远离了战火,生活和学业也已基本安定,压抑已久的诗兴又勃兴了起来。大四那年,余光中出版了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年7月,余光中自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以第一名考取了台湾联勤陆海空编译人员训练班。培训班结束后,1953年回到台北,入台湾“国防部”联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这段时间里,虽然编译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余光中依然坚持创作。
  退役后,余光中在多所大学授课,还曾多次受邀出国讲学,西方艺术文明对余光中是另一种洗礼,也给中文创作新的滋养和启发。
  “浪子回头”细品乡音乡情
  余光中曾经说过,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1992年,在《乡愁》发表整整20年之后,他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的邀请赴北京讲学,终于回到阔别43年的大陆。“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包括那首诗叫做《乡愁》。我到了大陆很多地方,发现好多人都会背,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更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我人还没回去,诗先回去了。”
  这一年,余光中应邀来到北京,虽然不是小时候的故乡,但看到京城胡同、故宫和梁启超故居,还是十分亲切。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祖国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纾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祖国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余光中真正回故乡是2003年。这年9月17日晚,阔别69年后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福建泉州的余光中,在永春人民大会堂的文学报告上这样表达万千感慨:“一个人,不离开家乡不知道家的可爱,不离开国家不知道国的可贵。作了一回浪子,再回头,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余光中在家乡的演讲是从道歉开始的。他首先表示,回到自己的故乡本该用乡音演讲,遗憾的是自己闽南话说不好。虽然如此,但他对6岁那年的故乡行却在心头有着点点滴滴的甜蜜回忆。
  虽然当年在家中待了半年,但余光中还清晰地记得永春是个乡村味很浓的地方,记得故乡祖屋的格局,记得沿厢房的台阶拾级而上是自己幼时时常游玩的地方,记得永春人喜欢吃宵夜而且很晚才吃、自己往往在睡下后才被叫醒进餐。讲到这里,余光中用地道的闽南话讲了句:“结果有一回吃紧弄破碗(意为:有一回因为贪吃,吃得太快而打坏了饭碗)。”当然,最难忘的是自己当年在故乡的“装阁”活动中被打扮成“状元郎”,被大家高高地抬着,荣耀地游了一次乡。余光中说,当时自己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出尽了风头,很是得意。
  “我的母亲是江苏人,到永春来教书,才遇到我父亲。我常想她是怎样从江苏来到永春的,应该是先搭船到泉州,再换船溯着桃溪来到永春的。今天,迎着先人遗踪,我很怀念。”
  2003年9月18日9 时30分,两鬓飞雪的余光中“少小离家老大回”,洋上村倾村而出,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久别的游子。面对盛况,余光中有些激动:“我比贺知章幸运,今天不用再吟诵《乡愁》了!”
  回到祖祠“凌乾堂”祭奠祖先时,一跨入时余光中一改平素的随生神态,严肃地“恳求”尾随的记者们“请大家要安静,我要和祖先交流,这不是游戏的事情,你们不要拍照了”!
  按照闽南传统习俗,余光中伉俪敬备蔬果,点燃三炷清香,向列祖列宗三鞠躬,随后虔诚地高声诵读亲自拟定的祭文。余光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拜祭仪式虽然只有十几分钟,75岁的余光中每一道程序都完成得一丝不苟,绝无半点敷衍。临走时,他特意地要了两枚供桌上带着绿叶的芦柑,认真地说:“这是从故乡泥土上长出来的,是家乡的特产,我要好好保存,作为纪念。”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游子的魂之所依,心之所托。10时许,余光中缓缓踏进百年老宅“鼎新堂”,轻轻推开了小时住过的房门。
  他庄重地为父亲牌位上香,饮一口家乡水后,被熟悉的景致勾起回忆的余光中似乎又焕发了童心,细细抚摸起祖屋的旧门老窗和儿时爱戏耍的石磨。在这里,他手拉幼时伙伴中惟一还在世的余江海,兴奋地回忆起粘知了、打麻雀、捕鱼摸虾等孩提时代快乐往事,尘封的记忆喷涌而出。
  “同是游子的父亲没能实现返乡的心愿,这一次来,自己也是代替父亲来的,回到台湾上香时,会把见闻的一切叙述给父亲。”余光中說,很可惜这次没有带女儿及孙儿孙女回来,他们应该回来看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亲人。“让他们能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可能潜意识里也有补偿的要求,我青年到中年刻骨铭心的乡愁,在下一代身上是不会重演了,他们随时可以踏上祖国大陆。”
  余光中赴大陆的“破冰之旅”始于1992年,紧接着请柬沓至纷来,他回乡的步伐越来越紧密,几近一年两三趟。以诗带路,“乡愁”已酬,更作“乡颂”,余光中以爱乡“新声”换去乡愁的旧乐。
  “乡愁诗人”锦心绣口
  余光中的母亲、夫人均为常州人,因此他说:“常州是我的母乡,也是我的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了。”这么多年来,他和夫人交流一直都用四川话,这川腔一说,顿时来访的大陆客人忘了自己身处台湾。
  余光中自嘲:“我没有什么权力,我能控制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中文,一个是我的车子。”一部车子,让喜欢旅行的他手握方向盘,天涯海角、名胜古迹召来车前。一支笔,是他对自我的省视,更是对现实的关注。
  余光中风趣幽默,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在他眼里,幽默“是汽车上的防震器,让你的人生遇到坎坷时变得平稳。”
  而今,退而不休的余光中,仍在高雄中山大学教课。“教课不多,杂务很多,学府和文坛都是我的讨债公司。演讲、访问,做评审、写序言。”余光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年过耄耋,也不得不服老。余光中说,以前常熬夜工作,现在谨遵医嘱。夫人成了报时鸟,每晚11点准时催促,早早上床睡觉。晚年,余光中没有考虑写自传,“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作品,诗和散文就是最好的自传”。
  这位学贯中西,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栖的老人谦和、平实,就似邻家大爷,没有半点架子。每到大陆,晚上在老人下榻的宾馆房间门口总是堆着一沓沓找他签名的诗作。余光中不管多晚回来,都是先漱口净手,然后端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用他多年也不曾改变的中文硬笔,一笔一画地签好字,然后交与有关人员送到每位求签字的人手中。
  如今,余光中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演讲、出书,以自己的行动促成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余光中说,两岸文化交流是很自然的事情,有动态交流,你来这边参加活动,我到那边参加活动;也有静态交流,就是你出版我的书,我出版你的书。说到这里,他笑称自己也是台商。
  “台商问你卖什么?我说卖书啊。我在大陆出版了好十几种书,盗印本大概也有不少种。当然我不管是盗版、正版,读者拿来,一样签名。打击盗版,有人愿意帮我,我自己没那么积极……”很多港台名作家一看读者递过来的是盗版书,坚决不签。余光中则是来者不拒,虽然接过的是盗版书,但他照签不误,不忍心让读者失望。当然,他不忘幽上一默:“这是我的‘私生子’!”
  当游子归来,浓烈的乡愁已化为云烟,对于余光中来说,不变的是他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眷恋。他说,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任何人无法割断的。
  余光中诗曰:“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中国是我的中国。”乡愁,于他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归属。
  责任编辑 王海珍
其他文献
4月11日晚,2015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这是菠萝科学奖的第四次亮相,一批妙趣横生但略显无厘头的科研成果通过这种形式被挖掘出来。  “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有血缘关系的猴子长得更像”、“章魚胺决定饥饿后是否觅食”、“名字偏好与幸福感”、“可以发电的纹身贴”分别夺得菠萝科学奖组委会颁出的数学奖、物理学奖、医学生物奖、化学奖、心理学奖、发明奖。浙江科技馆馆
期刊
近日,美国政府禁止企业向与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計算机天河二号有关的中国设施出口技术,这对英特尔和其他硬件供应商来说是一个打击,给中美两国之间的一系列科技争端再添一项。
期刊
今年,是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逝世40周年。每天清晨,在北京市东城区景泰桥下,一个简易搭建的棚子里,都有一群年轻人在忙碌着,他们是时传祥青年班的工人们。他们起早贪黑,所有的脏活、累活、苦活都干。然而,队里很多小伙儿都还是单身,姑娘家都嫌拖粪不体面,他们找对象难。(4月12日《工人日报》)  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一人脏换来万人
期刊
由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率领的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于4月7日至11日展开访美行程,先后在旧金山和休斯敦与美国国会议员、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代表进行了会谈和广泛交流,全面介绍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就对方关心的问题解惑释疑,受到广泛欢迎与赞赏。
期刊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国开行获批的深化改革方案,不同于2008年方案强调商业化转型,而是明确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定程度回归政策性。在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缓慢的当下,在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今天,决策层明确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非常低调的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人物。  此次国开行深化改革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经济
期刊
邓紫棋没有出现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2015巅峰会,今年的《我是歌手》不是结束了吗,怎么这个“巅峰会”才更像高潮?产生这个错觉就对了,因为这正是电视台最想要的效果。  很少有一档综艺节目,在全部赛程结束之后举办的后续活动,还有如此高的关注人气,当本季《我是歌手》拉上帷幕后,想要博得观众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很简单,八个字就够了,“你不换歌,我们换人!”——总导演洪涛在微博上的八个字,掀起了舆论的洪
期刊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2014年,陕西省神木县公安局新一届党委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公安局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矛盾集中突显的严峻形势,全体民警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用忠诚、辛劳、智慧和汗水,为神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强势维稳,服务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反恐防暴重点突出。该局在全市率先购置空天地一体化指挥车、运兵车、防
期刊
近日,微博上一则“司法局长‘叫板’浙江环保厅”的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事件源于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对钱塘江水质在微博上的一次“随手拍”。在网上公开“叫板”,金中一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对方难堪,他更想观察部分政务微博对危机的应变能力。金中一还以“什么思路,什么工作套路!”批评浙江省环保厅官微。(4月10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场景,在职官员公开叫板浙江环保厅,并对回应进行了针对性的质疑,正
期刊
一袭紫色长裙,微红的卷發,当李修平出现在鼓楼西剧场时,现场观众将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送给了她。这是一场名为“让爱的分贝更响亮”的公益朗诵会,表演者全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和电台主播。正是在这样一场公益演出中,刚刚从《新闻联播》主播位置上退下来的李修平,第一次以全新的亲切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爱的分贝”是一个救助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李修平从2012年组织成立之初就加入了进来,如今的身份已经是组织的副
期刊
茉莉园小区位于京城西北郊的百望山附近,距离北京市中心约30公里。较之喧闹的市区,这里的环境幽静,空气也格外新鲜。  马戎先生一身休闲服,在房间里踱着步。或许是因为起得太早,他看起来仍有些疲惫。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脸上一副沧桑模样,头发也开始显出灰白的颜色。他出生于1950年,已过花甲之龄。  但这位长年致力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家,仍然对新闻时事保持了习惯性的关注。“呼格吉勒图案轰动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