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骨科患者由于骨伤和手术治疗方式,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制动,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DVT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增加医疗成本,延迟患者术后康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探讨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指导临床护理。
关键词:骨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关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有很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VIRCHOW在1986年提出形成DVT的三大高危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緩慢淤滞、血压高凝状态,一直延用至今[1]。2018年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指南中提出:骨折和损伤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继发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早期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轻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或静脉功能不全,重者可出现致命性的肺栓塞,影响骨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本文在研究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从术前、术中、术后等三方面探讨预防DVT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1.DVT形成的高危因素
1.1年龄 研究显示年龄是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老年患者下肢静脉瓣膜普遍功能差,血管内膜粗糙,血液粘度高及血流速度缓慢,血液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减退等,老年患者对麻药的代谢速度较慢,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活动较晚,活动量也小,加上老年患者对疼痛的阈值低,术后老年患者更不主动配合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只愿意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的被动锻炼。这些均导致骨科老年患者DVT的发生率居高不下[2]。
1.2肥胖 肥胖患者对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多数肥胖患者活动量相对较少,血液粘稠度高,且血管内因为有较大脂肪易发生血管黏连,造成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加上对肥胖患者实施手术时候,手术视野暴露困难,手术伤口大,加大了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的损伤。研究显示,肥胖患者容易出现DVT。
1.3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时间是从皮肤切开到皮肤缝合,研究显示应用止血带和麻醉药时间过长,患者出现DVT的几率就增加,手术时间缩短就意味着应用止血带和麻药的时间缩短[3]。
1.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不仅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诱发机体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激活患者的凝血系统,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导致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高。糖尿病患者多合并血脂代谢异常,以胆固醇代谢异常较多见,血管壁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血流淤滞[4]。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影响患者手术伤后愈合,这些均增加患者DVT的发生率增加。
1.5 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 研究显示有VTE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一种或多种DVT的高危因素,患者既往的血管内皮损伤持续存在,还有可能患者身体内还存在较小的目前影像学也难以发现的栓子。有VTE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2.DVT的护理干预措施
2.1术前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侧肢体,有计划的选择静脉,避免下肢穿刺和反复穿刺。协助医生完善术前检查。指导吸烟患者戒烟,以免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促进血栓的形成;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予内分泌科室会诊,调整降糖方案,短期内将患者血糖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观察骨科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患者会因为痛疼和病情出现焦虑、紧张、消极等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导患者,鼓励患者,让骨科患者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2.2术中护理 手术护士要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做到动作轻巧,技术娴熟,尽量减少静脉内膜的损伤。合理规范使用止血带,尽量减少手术的时间。手术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出现脱水增加血液粘稠度。
2.3术后护理
2.3.1病情观察 关注DVT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巡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性,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护人员处理,护士交接班应触摸下肢血管搏动,观察肢体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询问患者下肢有没胀痛感。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进一步的处理。
2.3.2预防性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 对于骨科术后患者,特别是老年、肥胖、女性、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从术后即可开始,使用时护理人员要做到遵医嘱正确注射,并观察其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皮肤情况,观察患者大小便颜色等。
2.3.3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由医护人员和康复医师一起制定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骨折伤后1-2周,骨痂还没有形成,康复训练针对减少关节粘连、挛缩、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肿消散为主。骨折后2周至2-3个月,骨痂逐渐形成,骨折端已经趋于稳定。这个时期的患者可以顺重力活动、做骨折移位反方向运动,辅助下支撑及步行等。
3.讨论
骨折的损伤,手术侵入性操作,手术中麻药的使用,止血药和止血带的使用,患者自身的因素等。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有敏锐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及早筛选出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实施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将DVT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将DVT对骨科患者的伤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4:347-348.
[2]李玉佳,窦晨浩,李昊儒,耿倩,陈彩真,周亚莉,丁俊琴.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9,02:159-161.
[3]江蕙君.Autar量表在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分级评估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18,01:49-50.
[4]耿宜岚. 骨科手术住院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干预[J]. 全科护理,2020,29:4049-4051.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 江苏南京 210000
关键词:骨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关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有很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VIRCHOW在1986年提出形成DVT的三大高危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緩慢淤滞、血压高凝状态,一直延用至今[1]。2018年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指南中提出:骨折和损伤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继发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早期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轻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或静脉功能不全,重者可出现致命性的肺栓塞,影响骨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本文在研究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从术前、术中、术后等三方面探讨预防DVT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1.DVT形成的高危因素
1.1年龄 研究显示年龄是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老年患者下肢静脉瓣膜普遍功能差,血管内膜粗糙,血液粘度高及血流速度缓慢,血液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减退等,老年患者对麻药的代谢速度较慢,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活动较晚,活动量也小,加上老年患者对疼痛的阈值低,术后老年患者更不主动配合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只愿意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的被动锻炼。这些均导致骨科老年患者DVT的发生率居高不下[2]。
1.2肥胖 肥胖患者对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多数肥胖患者活动量相对较少,血液粘稠度高,且血管内因为有较大脂肪易发生血管黏连,造成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加上对肥胖患者实施手术时候,手术视野暴露困难,手术伤口大,加大了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的损伤。研究显示,肥胖患者容易出现DVT。
1.3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时间是从皮肤切开到皮肤缝合,研究显示应用止血带和麻醉药时间过长,患者出现DVT的几率就增加,手术时间缩短就意味着应用止血带和麻药的时间缩短[3]。
1.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不仅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诱发机体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激活患者的凝血系统,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导致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高。糖尿病患者多合并血脂代谢异常,以胆固醇代谢异常较多见,血管壁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血流淤滞[4]。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影响患者手术伤后愈合,这些均增加患者DVT的发生率增加。
1.5 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 研究显示有VTE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一种或多种DVT的高危因素,患者既往的血管内皮损伤持续存在,还有可能患者身体内还存在较小的目前影像学也难以发现的栓子。有VTE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2.DVT的护理干预措施
2.1术前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侧肢体,有计划的选择静脉,避免下肢穿刺和反复穿刺。协助医生完善术前检查。指导吸烟患者戒烟,以免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促进血栓的形成;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予内分泌科室会诊,调整降糖方案,短期内将患者血糖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观察骨科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患者会因为痛疼和病情出现焦虑、紧张、消极等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导患者,鼓励患者,让骨科患者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2.2术中护理 手术护士要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做到动作轻巧,技术娴熟,尽量减少静脉内膜的损伤。合理规范使用止血带,尽量减少手术的时间。手术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出现脱水增加血液粘稠度。
2.3术后护理
2.3.1病情观察 关注DVT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巡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性,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护人员处理,护士交接班应触摸下肢血管搏动,观察肢体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询问患者下肢有没胀痛感。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进一步的处理。
2.3.2预防性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 对于骨科术后患者,特别是老年、肥胖、女性、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从术后即可开始,使用时护理人员要做到遵医嘱正确注射,并观察其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皮肤情况,观察患者大小便颜色等。
2.3.3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由医护人员和康复医师一起制定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骨折伤后1-2周,骨痂还没有形成,康复训练针对减少关节粘连、挛缩、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肿消散为主。骨折后2周至2-3个月,骨痂逐渐形成,骨折端已经趋于稳定。这个时期的患者可以顺重力活动、做骨折移位反方向运动,辅助下支撑及步行等。
3.讨论
骨折的损伤,手术侵入性操作,手术中麻药的使用,止血药和止血带的使用,患者自身的因素等。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有敏锐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及早筛选出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实施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将DVT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将DVT对骨科患者的伤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4:347-348.
[2]李玉佳,窦晨浩,李昊儒,耿倩,陈彩真,周亚莉,丁俊琴.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9,02:159-161.
[3]江蕙君.Autar量表在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分级评估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18,01:49-50.
[4]耿宜岚. 骨科手术住院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干预[J]. 全科护理,2020,29:4049-4051.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 江苏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