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开始,多数家长就在为孩子将来的逐级考学而恐慌,直到孩子考上大学,恐慌才告一段落。这样,围绕着各级升学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种补习班、特长班,针对各级考试直至考研究生的辅导班,泛滥成灾的教辅和考辅书籍及材料。
这个产业至少很大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垃圾产业,且不说大量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教辅材料、补习班,即使是所谓“名师”讲授的辅导班和编写的辅导材料,高明之处也无非是押题猜题有一套,与真正的智力教育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一个产业得以兴旺,恰恰证明了现行考试制度的可悲。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从小学到中学,关卡林立,商贩密布,强迫或诱骗行人留下买路钱,受害的当然是广大学生及其家长。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音乐、绘画、体育这些才能,从一个方面来看是特殊的天赋,只有少数人适合于以此为专业;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又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每一个人都可以以此为自己的爱好。但把所谓特长的考核纳入应试教育体制,其结果一方面是使特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扭曲,把它由人的天性自由发展的形式蜕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另一方面则在原已过于沉重的功课之外又给孩子们增添了新的负担。
家长费钱费力督促孩子学各种班,其结果是多数孩子的班都白学了,获利的只是办班的机构;即使有的孩子在这恶性竞争中获胜,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牺牲的是童年的幸福。从长远来看,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远比一纸文凭更重要。让孩子上多了这样的班,算总账一定是得不偿失。
卢梭有一个谬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话乍听起来很荒谬,但他有他的道理。他说: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逼迫他们做无穷多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以为这就是尽了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但卢梭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大人们在做着自己的正经事,孩子们却在玩耍,在梦想,仿佛是在无所事事地挥霍宝贵的光阴。但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我特别赞成卢梭的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
一对于卢梭提出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我觉得杜威讲得非常到位。那些谋职之类的东西当然不是不要,但它们不是生长的目的,只要你生长得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些东西自然能够解决。
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
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教育的目标是要把人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事实上,人身上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包括人的智力品质和心灵品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性中固有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以后,这些东西都已经以萌芽状态存在于他的身上了,有了合适的环境,它们就会生长。
我女儿现在8岁,她4岁认字,5岁能看书,那时候还没有上学,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天晚上,她妈妈给她读一点儿诸如《格林童话》那样的经典童话书籍,她非常爱听。有一天,她问妈妈:书上都是字,故事在哪里?我没法跟她解释清楚。后来她逐渐识了一点字,识字的过程非常自然,她有时候看光盘,就会跟着声音看字幕,有时候妈妈带她出去,她就会问妈妈招牌上是什么字,这样一味地、逐渐地、零零星星地认识了一些字。
有一天,妈妈晚上给她念了一段故事,第二天发现她自己拿着故事书在念。其实大部分字她还不认识,但她养成了这个习惯,妈妈读的故事她第二天就自己去看,这样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有一天,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给我念了,你念了我再读就没有意思了。你看,认字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去强迫她吗?根本不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能力,但是如果成人强迫他,他就会反感。通过这个事例,我真的看到人的很多能力是天生的,教育只是给它环境让它生长出来。
从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看,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当好孩子的监护人。用植物的生长比方,自由就是充足的阳光、水分,监护人就是园丁。优秀的人才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教育应该为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如果做不到呢,最低限度是不要挡住阳光。
具体到我身上,我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但我不会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并且会引导她不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我会始终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会经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对于孩子的将来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做什么,有没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普通家长要想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前提条件就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功的父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失败的父母是被孩子视为上司和奴仆。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而是逼子成龙。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两者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的一生负责。
别简单地回答,鼓励孩子继续想
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岁月扭曲,保存着最宝贵的品质,值得大人们学习。
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知识。然而,他们富于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这些正是最宝贵的智力 品质,因此能够不受习见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阅历。然而,他们诚实、坦荡、率性,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凭真兴趣。
梦想和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从我的孩子身上,我就看到了这一点。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你们听听她五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她经常说我不想长大,又说要是没有时间该多好呀,我估计她是知道了人长大就会变老,她不愿意变老。那些天里,她就老问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我跟她讲得怎么清楚,她自己仍在琢磨,有一天她说: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时间是一阵阵过去的,譬如说刚才我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不在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她知道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了……孩子们的梦想往往是大人所难以理解的。
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样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可是爸爸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慢慢想。我觉得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特别可贵,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决不能挫伤它。
梦想和好奇心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真要你讲出其中的道理,就讲不出来了。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出于好奇心提的问题大多是无用的,但是关系到人的灵魂,我们往往因为它们无用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意义,就把它们pass掉,这种功利心不知扼杀掉了多少好奇心和梦想!
从好奇心和梦想这一点来看教育,在教育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你做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你肯定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兴趣。
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
这个产业至少很大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垃圾产业,且不说大量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教辅材料、补习班,即使是所谓“名师”讲授的辅导班和编写的辅导材料,高明之处也无非是押题猜题有一套,与真正的智力教育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一个产业得以兴旺,恰恰证明了现行考试制度的可悲。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从小学到中学,关卡林立,商贩密布,强迫或诱骗行人留下买路钱,受害的当然是广大学生及其家长。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音乐、绘画、体育这些才能,从一个方面来看是特殊的天赋,只有少数人适合于以此为专业;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又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每一个人都可以以此为自己的爱好。但把所谓特长的考核纳入应试教育体制,其结果一方面是使特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扭曲,把它由人的天性自由发展的形式蜕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另一方面则在原已过于沉重的功课之外又给孩子们增添了新的负担。
家长费钱费力督促孩子学各种班,其结果是多数孩子的班都白学了,获利的只是办班的机构;即使有的孩子在这恶性竞争中获胜,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牺牲的是童年的幸福。从长远来看,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远比一纸文凭更重要。让孩子上多了这样的班,算总账一定是得不偿失。
卢梭有一个谬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话乍听起来很荒谬,但他有他的道理。他说: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逼迫他们做无穷多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以为这就是尽了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但卢梭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大人们在做着自己的正经事,孩子们却在玩耍,在梦想,仿佛是在无所事事地挥霍宝贵的光阴。但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我特别赞成卢梭的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
一对于卢梭提出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我觉得杜威讲得非常到位。那些谋职之类的东西当然不是不要,但它们不是生长的目的,只要你生长得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些东西自然能够解决。
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
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教育的目标是要把人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事实上,人身上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包括人的智力品质和心灵品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性中固有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以后,这些东西都已经以萌芽状态存在于他的身上了,有了合适的环境,它们就会生长。
我女儿现在8岁,她4岁认字,5岁能看书,那时候还没有上学,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天晚上,她妈妈给她读一点儿诸如《格林童话》那样的经典童话书籍,她非常爱听。有一天,她问妈妈:书上都是字,故事在哪里?我没法跟她解释清楚。后来她逐渐识了一点字,识字的过程非常自然,她有时候看光盘,就会跟着声音看字幕,有时候妈妈带她出去,她就会问妈妈招牌上是什么字,这样一味地、逐渐地、零零星星地认识了一些字。
有一天,妈妈晚上给她念了一段故事,第二天发现她自己拿着故事书在念。其实大部分字她还不认识,但她养成了这个习惯,妈妈读的故事她第二天就自己去看,这样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有一天,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给我念了,你念了我再读就没有意思了。你看,认字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去强迫她吗?根本不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能力,但是如果成人强迫他,他就会反感。通过这个事例,我真的看到人的很多能力是天生的,教育只是给它环境让它生长出来。
从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看,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当好孩子的监护人。用植物的生长比方,自由就是充足的阳光、水分,监护人就是园丁。优秀的人才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教育应该为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如果做不到呢,最低限度是不要挡住阳光。
具体到我身上,我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但我不会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并且会引导她不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我会始终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会经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对于孩子的将来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做什么,有没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普通家长要想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前提条件就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功的父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失败的父母是被孩子视为上司和奴仆。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而是逼子成龙。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两者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的一生负责。
别简单地回答,鼓励孩子继续想
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岁月扭曲,保存着最宝贵的品质,值得大人们学习。
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知识。然而,他们富于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这些正是最宝贵的智力 品质,因此能够不受习见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阅历。然而,他们诚实、坦荡、率性,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凭真兴趣。
梦想和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从我的孩子身上,我就看到了这一点。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你们听听她五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她经常说我不想长大,又说要是没有时间该多好呀,我估计她是知道了人长大就会变老,她不愿意变老。那些天里,她就老问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我跟她讲得怎么清楚,她自己仍在琢磨,有一天她说: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时间是一阵阵过去的,譬如说刚才我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不在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她知道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了……孩子们的梦想往往是大人所难以理解的。
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样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可是爸爸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慢慢想。我觉得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特别可贵,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决不能挫伤它。
梦想和好奇心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真要你讲出其中的道理,就讲不出来了。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出于好奇心提的问题大多是无用的,但是关系到人的灵魂,我们往往因为它们无用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意义,就把它们pass掉,这种功利心不知扼杀掉了多少好奇心和梦想!
从好奇心和梦想这一点来看教育,在教育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你做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你肯定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兴趣。
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