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被普遍评价为最虐心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如点穴般戳中了观众泪点,导演赵宝刚表示剧情如此生动是因为源自他的生活。残酷的现实告诉观众:我们其实都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尴尬。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联合国传统标准),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新标准),就是“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
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8.3%。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
至此,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以后的中国,商业机会纷至沓来。
日本:养老产业成支柱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各种试水、探路。
日本政商界名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在中国,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
而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不甚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模式之困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迅速增加到16%。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届时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计划生育实施多年后,诸多“4+2+1”模式的家庭,将面临因养老而带来的经济问题和时间问题。背负住房、教育、医疗等重担的“421家庭”,面对2个人照顾4位老人的现实,已经感到力不从心。调查显示,59.7%的人感觉自己赡养老人经济压力大。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养老问题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关注焦点。
2013年国家接连修订或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常务会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等法律法规,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对于养老事业、养老行业、养老产业、养老企业来说,2013年也因此被称为“养老元年”。
面对总量逼近2亿的中国老人、保守估计未来市场2万多亿的产值需求,养老产业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而其中最活跃的当属养老地产。
绿城集团明确表示未来几年将把重心放到养老地产上面,利嘉实业、联想控股、路劲地产、香江国际等20余家房产企业都在试水养老地产,打出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各路风险投资闻风而至。
但是,看似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的养老产业,真的迎来她的春天了吗?
企业热情投入的背后,是推不动的庞大的养老产业,以及没有一个可供推广的养老产业商业模式。
2003年,时任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曾提议设立“反向抵押贷款”保险,让拥有私人房产并愿意投保的老年居民,享受“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寿险服务;其后于2006年牵头创建幸福人寿保险公司,主营业务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但至今尚未推出相应保险产品。
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推过“以房养老”,数年过去,申请成功者寥寥无几,最终该项业务停办;2007年5月,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曾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联合推出“机构综合保险服务方案”,即房产倒按揭变现补充养老。
但直到2010年一位老人主动提出以房养老,街道协助运作三年却未能成功,九十岁高龄老人最终住进社区照料中心;中信银行2011年在深圳推出“以房养老”倒按揭业务,至今零成交。
其实“以房养老”商业模式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以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交易双方的利益冲突:老百姓预期房价上涨,认为不得不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以贷款养老,银行在“抢钱”。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难以预测,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房价下行担忧是“以房养老”金融产品推出的最大阻力。政府推进“以房养老”,又马上被公众指责“推卸养老责任”。
“以房养老”原本是非常好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路,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也都有成功的尝试,但在中国,商业模式下交易各方基于各自利益考量的冲突和国人之间极低的信任度,导致看起来很美的“以房养老”,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其他所谓的“养老地产”、“养生地产”则是空挂养老“羊头”,卖的仍然是地产“狗肉”,国内的养老地产虽然投资热度高,但缺乏很好的老年服务模式内核。
那么,养老产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也许,回归养老这一问题的本源才能找到答案。
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采用政府解决、公益解决的途径也许才是正道。以“以房养老”为例,如果引入公益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公益机构先天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公益理念为突破口能够打开各方心结,易于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更能避免所谓“银行抢钱”、“政府推卸养老责任”的种种质疑。
以此为突破口推进以房养老工作,将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失独、独居、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公益养老+以房养老”的概念也将有助于有子女家庭更加理性认识商业模式下“以房养老”的特点和优点,从而更加容易接受“以房养老”这一新事物。与此同时,公益不等于慈善,为解决机构资金来源和公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创办社会企业的方式解决养老这一社会大问题。
面对政府和商业企业束手无策的社会问题,正是社会企业施展功夫的大好机会。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马年的春天,已经到来。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联合国传统标准),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新标准),就是“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
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8.3%。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
至此,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以后的中国,商业机会纷至沓来。
日本:养老产业成支柱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各种试水、探路。
日本政商界名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在中国,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
而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不甚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模式之困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迅速增加到16%。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届时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计划生育实施多年后,诸多“4+2+1”模式的家庭,将面临因养老而带来的经济问题和时间问题。背负住房、教育、医疗等重担的“421家庭”,面对2个人照顾4位老人的现实,已经感到力不从心。调查显示,59.7%的人感觉自己赡养老人经济压力大。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养老问题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关注焦点。
2013年国家接连修订或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常务会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等法律法规,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对于养老事业、养老行业、养老产业、养老企业来说,2013年也因此被称为“养老元年”。
面对总量逼近2亿的中国老人、保守估计未来市场2万多亿的产值需求,养老产业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而其中最活跃的当属养老地产。
绿城集团明确表示未来几年将把重心放到养老地产上面,利嘉实业、联想控股、路劲地产、香江国际等20余家房产企业都在试水养老地产,打出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各路风险投资闻风而至。
但是,看似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的养老产业,真的迎来她的春天了吗?
企业热情投入的背后,是推不动的庞大的养老产业,以及没有一个可供推广的养老产业商业模式。
2003年,时任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曾提议设立“反向抵押贷款”保险,让拥有私人房产并愿意投保的老年居民,享受“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寿险服务;其后于2006年牵头创建幸福人寿保险公司,主营业务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但至今尚未推出相应保险产品。
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推过“以房养老”,数年过去,申请成功者寥寥无几,最终该项业务停办;2007年5月,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曾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联合推出“机构综合保险服务方案”,即房产倒按揭变现补充养老。
但直到2010年一位老人主动提出以房养老,街道协助运作三年却未能成功,九十岁高龄老人最终住进社区照料中心;中信银行2011年在深圳推出“以房养老”倒按揭业务,至今零成交。
其实“以房养老”商业模式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以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交易双方的利益冲突:老百姓预期房价上涨,认为不得不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以贷款养老,银行在“抢钱”。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难以预测,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房价下行担忧是“以房养老”金融产品推出的最大阻力。政府推进“以房养老”,又马上被公众指责“推卸养老责任”。
“以房养老”原本是非常好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路,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也都有成功的尝试,但在中国,商业模式下交易各方基于各自利益考量的冲突和国人之间极低的信任度,导致看起来很美的“以房养老”,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其他所谓的“养老地产”、“养生地产”则是空挂养老“羊头”,卖的仍然是地产“狗肉”,国内的养老地产虽然投资热度高,但缺乏很好的老年服务模式内核。
那么,养老产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也许,回归养老这一问题的本源才能找到答案。
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采用政府解决、公益解决的途径也许才是正道。以“以房养老”为例,如果引入公益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公益机构先天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公益理念为突破口能够打开各方心结,易于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更能避免所谓“银行抢钱”、“政府推卸养老责任”的种种质疑。
以此为突破口推进以房养老工作,将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失独、独居、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公益养老+以房养老”的概念也将有助于有子女家庭更加理性认识商业模式下“以房养老”的特点和优点,从而更加容易接受“以房养老”这一新事物。与此同时,公益不等于慈善,为解决机构资金来源和公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创办社会企业的方式解决养老这一社会大问题。
面对政府和商业企业束手无策的社会问题,正是社会企业施展功夫的大好机会。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马年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