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通过到基诺山采风、查阅资料,收集,了解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中存在形式,探知民族舞蹈起源的成因,通过挖掘现在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希望对保护和传承基诺族大鼓这一艺术形态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基诺族大鼓舞;历史;现状;作用
基诺族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歷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此舞蹈体现了山区人民粗狂强健的气质。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
一、大鼓舞的历史及习俗: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寨,那里古木参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相传古时候,基诺族的造物主阿麦腰白创造了万物,但是没有水,阿麦腰白想,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可是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就造了一个大鼓,把玛黑(男)和玛纽(女)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大鼓中随着洪水飘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这个地方停了下来,玛黑、玛纽从鼓里走出,就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发展了基诺人。为了感谢阿麦腰白把基诺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间,每逢年节,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从而沿袭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带有祭祀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时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妇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击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击、舞蹈,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解放后,“大鼓舞”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经过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妇女也可以在鼓前担任鼓手了。
跳大鼓舞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开始时唱“乌悠壳”、“乡亲们,拜神开始!沿着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规矩,世世代代传下去……”二是在特懋克节(即打铁节)时。特懋克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节日开始了。这一天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很会打铁,而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有选美之意)。新选出的铁匠倍受尊敬,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时,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彩虹”,台中画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必须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了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二、大鼓舞的特点及跳法:
基诺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综上所述的三个时候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的基本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极其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大鼓舞动作不复杂,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名字,如:“乌悠壳”意为表示尊敬:舞时,人们围成圆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间,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礼,再对鼓敬礼,其动作为左脚向左后方撤出,双手于右侧击鼓,然后再换方向做。“二扯埚”意为欢乐的舞:开始时有一段领唱,接着大家齐唱一段,当众人齐唱时,鼓手就相应跳起“二扯埚”,动作为双手轮流击鼓,青年人跳时,手高抬时不过头,老人跳时手臂高抬过头低垂不过胯。“特 莫阿米”意为节日的歌:伴舞者站在旁边歌唱时前后甩动双手的动作,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人们不时 发出“扯-扯-!”的呼喊声,此时歌声、鼓声及镲的伴奏声,交织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舞蹈动作更加矫健有力。
三、大鼓舞的现状及社会作用:
1、文化传承作用: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基诺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迅速“消解”。为了挽救民族文化瑰宝,在国家重视“非遗”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基诺族“大鼓舞”于2006年5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公示,随后,以基诺“大鼓舞”为中心的基诺文化传承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的开展起来:2008年12月,基诺乡文化站成立“基诺大鼓舞传习所”指定了文化承人,制定了“大鼓歌舞”的传承方案,许多没有鼓的村赛也按传统制鼓程序和技艺制作“大鼓”,作为本村寨的“符号”;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期间举办了3期“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培训班,由巴雅老赛的白佳林(卓生)和巴朵的沙车(车巴)授课,在培训班中,两位老人向年轻的传承人传授了“基诺大鼓舞的跳法与蛟点打法”、“赫诺大鼓舞歌”、“基诺礼仪歌”、“基诺族情歌”等,并向年轻人讲述了基诺文化的渊源、历史;2009年1月,基诺乡新司村委会已和飘村和巴朵村建立了“基诺大鼓舞”传承活动展演队,并在同年2月6日基诺乡“特懋克”节纪念国家确认基诺族30周年庆典活动上进行了表演和展示。2006-2018年间,每年州文化馆都举办非遗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大鼓舞在一年又一年的展演中给当地人民传承了大鼓舞,虽没有了祭祀时的神圣感和敬畏感,但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使得基诺人民在“被动”接受自己文化的时候,点燃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因而转为“主动”吸收。这时的大鼓舞即是族群“符号”,又是民俗文化,而大鼓的表演人,既是“符号本体”,也是展演者。 2、节日庆典的作用: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里的舞蹈豪放、潇洒,似轰隆隆的雷声伴随着狂风暴雨,令人精神振奮,为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双版纳风景旖旎,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是全国的旅游胜地,基诺山区随着旅游的开发,大鼓舞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交往中日益频繁,大鼓舞的展示对社会的极大影响基诺族大鼓舞在西双版纳州境內旅游景区范围已经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演绎节目中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情,随着人们观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适应当代社会和旅游的需要,大鼓舞的动作方法及特点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铜器制作的锣、铓、镲民间打击乐器也被吸引到单调的大鼓舞当中,使舞蹈动作极其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朴实粗犷感,越来越被旅游者们认识和喜爱。如在野象谷、基诺山、原始森林公园和曼听公园等景区,大鼓舞用群体舞蹈动作来集中反映基诺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等展示版纳风情的独特一幕。
4、教化作用:
西双版纳市、乡、村,各中学都在推广本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基诺族大鼓舞是其中之一,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自己民族的根,热爱自己的文化艺术,把基诺族大鼓舞代代延续,为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奠定的基础。
5、艺术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基诺族民族文化进行挖据和保护,一批批以基诺族大鼓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就层出不穷,在各种表演和赛事中绽放光彩。如景洪市歌舞团创作的《特懋克节》、《太阳花》、《点播》、《猎归》等以基诺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涌现舞台,其中许多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均来源于“大鼓舞”; 2009年6月16日晚,基诺族·跨越发展30年”系列活动文艺晚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剧院上演.从山塞了里搬运过来大鼓在首都隆隆敲响。2010年12月-2011年3月景洪市歌舞团组织排演《基诺族大鼓舞》,并聘请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编剧等专家进行指导。先后两次参加国家文化部,非遗司主办的“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产项目调演”综合专场晚会演出;参加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群文组比赛荣获铜奖;参加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會类银奖;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行”栏日组《魅力西双版納.景洪》的拍摄。在大型原生忘歌舞刷《云南映象》中,基诺大鼓的形象被夸张成巨大“太阳鼓”形状,舞者贴在鼓面上悬空而挂,制造出鼓舞开天地”和“太阳之子”的艺术形象。近年来每年一次的六国(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艺术节在西双版纳举行,基诺族大鼓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代表不可欠缺,基诺族乡人民政府承载着基诺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着基诺族勇敢、坚毅、奔放的民族性格,呈现给各国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创作的大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以舞台为表现空间,大鼓是舞蹈中的核心物,舞蹈编导在传授“大鼓舞”动作:“厄扯蜡”,“约卡玛厄扯埚”、“赫列玛扯埚”,“特燃阿味”“尼咪”等动作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提炼、行变,增强了基诺族大鼓舞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而今,基诺族大鼓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合着科学发展,民族团结的节拍,跟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把经济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崭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基诺族大鼓舞;历史;现状;作用
基诺族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歷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此舞蹈体现了山区人民粗狂强健的气质。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
一、大鼓舞的历史及习俗: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寨,那里古木参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相传古时候,基诺族的造物主阿麦腰白创造了万物,但是没有水,阿麦腰白想,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可是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就造了一个大鼓,把玛黑(男)和玛纽(女)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大鼓中随着洪水飘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这个地方停了下来,玛黑、玛纽从鼓里走出,就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发展了基诺人。为了感谢阿麦腰白把基诺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间,每逢年节,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从而沿袭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带有祭祀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时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妇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击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击、舞蹈,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解放后,“大鼓舞”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经过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妇女也可以在鼓前担任鼓手了。
跳大鼓舞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开始时唱“乌悠壳”、“乡亲们,拜神开始!沿着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规矩,世世代代传下去……”二是在特懋克节(即打铁节)时。特懋克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节日开始了。这一天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很会打铁,而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有选美之意)。新选出的铁匠倍受尊敬,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时,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彩虹”,台中画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必须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了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二、大鼓舞的特点及跳法:
基诺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综上所述的三个时候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的基本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极其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大鼓舞动作不复杂,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名字,如:“乌悠壳”意为表示尊敬:舞时,人们围成圆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间,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礼,再对鼓敬礼,其动作为左脚向左后方撤出,双手于右侧击鼓,然后再换方向做。“二扯埚”意为欢乐的舞:开始时有一段领唱,接着大家齐唱一段,当众人齐唱时,鼓手就相应跳起“二扯埚”,动作为双手轮流击鼓,青年人跳时,手高抬时不过头,老人跳时手臂高抬过头低垂不过胯。“特 莫阿米”意为节日的歌:伴舞者站在旁边歌唱时前后甩动双手的动作,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人们不时 发出“扯-扯-!”的呼喊声,此时歌声、鼓声及镲的伴奏声,交织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舞蹈动作更加矫健有力。
三、大鼓舞的现状及社会作用:
1、文化传承作用:在近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基诺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迅速“消解”。为了挽救民族文化瑰宝,在国家重视“非遗”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基诺族“大鼓舞”于2006年5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公示,随后,以基诺“大鼓舞”为中心的基诺文化传承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的开展起来:2008年12月,基诺乡文化站成立“基诺大鼓舞传习所”指定了文化承人,制定了“大鼓歌舞”的传承方案,许多没有鼓的村赛也按传统制鼓程序和技艺制作“大鼓”,作为本村寨的“符号”;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期间举办了3期“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培训班,由巴雅老赛的白佳林(卓生)和巴朵的沙车(车巴)授课,在培训班中,两位老人向年轻的传承人传授了“基诺大鼓舞的跳法与蛟点打法”、“赫诺大鼓舞歌”、“基诺礼仪歌”、“基诺族情歌”等,并向年轻人讲述了基诺文化的渊源、历史;2009年1月,基诺乡新司村委会已和飘村和巴朵村建立了“基诺大鼓舞”传承活动展演队,并在同年2月6日基诺乡“特懋克”节纪念国家确认基诺族30周年庆典活动上进行了表演和展示。2006-2018年间,每年州文化馆都举办非遗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大鼓舞在一年又一年的展演中给当地人民传承了大鼓舞,虽没有了祭祀时的神圣感和敬畏感,但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使得基诺人民在“被动”接受自己文化的时候,点燃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因而转为“主动”吸收。这时的大鼓舞即是族群“符号”,又是民俗文化,而大鼓的表演人,既是“符号本体”,也是展演者。 2、节日庆典的作用: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里的舞蹈豪放、潇洒,似轰隆隆的雷声伴随着狂风暴雨,令人精神振奮,为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双版纳风景旖旎,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是全国的旅游胜地,基诺山区随着旅游的开发,大鼓舞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交往中日益频繁,大鼓舞的展示对社会的极大影响基诺族大鼓舞在西双版纳州境內旅游景区范围已经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演绎节目中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情,随着人们观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适应当代社会和旅游的需要,大鼓舞的动作方法及特点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铜器制作的锣、铓、镲民间打击乐器也被吸引到单调的大鼓舞当中,使舞蹈动作极其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朴实粗犷感,越来越被旅游者们认识和喜爱。如在野象谷、基诺山、原始森林公园和曼听公园等景区,大鼓舞用群体舞蹈动作来集中反映基诺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等展示版纳风情的独特一幕。
4、教化作用:
西双版纳市、乡、村,各中学都在推广本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基诺族大鼓舞是其中之一,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自己民族的根,热爱自己的文化艺术,把基诺族大鼓舞代代延续,为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奠定的基础。
5、艺术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基诺族民族文化进行挖据和保护,一批批以基诺族大鼓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就层出不穷,在各种表演和赛事中绽放光彩。如景洪市歌舞团创作的《特懋克节》、《太阳花》、《点播》、《猎归》等以基诺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涌现舞台,其中许多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均来源于“大鼓舞”; 2009年6月16日晚,基诺族·跨越发展30年”系列活动文艺晚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剧院上演.从山塞了里搬运过来大鼓在首都隆隆敲响。2010年12月-2011年3月景洪市歌舞团组织排演《基诺族大鼓舞》,并聘请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编剧等专家进行指导。先后两次参加国家文化部,非遗司主办的“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产项目调演”综合专场晚会演出;参加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群文组比赛荣获铜奖;参加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會类银奖;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行”栏日组《魅力西双版納.景洪》的拍摄。在大型原生忘歌舞刷《云南映象》中,基诺大鼓的形象被夸张成巨大“太阳鼓”形状,舞者贴在鼓面上悬空而挂,制造出鼓舞开天地”和“太阳之子”的艺术形象。近年来每年一次的六国(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艺术节在西双版纳举行,基诺族大鼓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代表不可欠缺,基诺族乡人民政府承载着基诺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着基诺族勇敢、坚毅、奔放的民族性格,呈现给各国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创作的大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以舞台为表现空间,大鼓是舞蹈中的核心物,舞蹈编导在传授“大鼓舞”动作:“厄扯蜡”,“约卡玛厄扯埚”、“赫列玛扯埚”,“特燃阿味”“尼咪”等动作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提炼、行变,增强了基诺族大鼓舞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而今,基诺族大鼓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合着科学发展,民族团结的节拍,跟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把经济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崭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