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曾在黄金时段播出六集历史文献片《宋任穷》,介绍了宋任穷同志光辉的一生。遗憾的是其中介绍宋任穷及夫人钟月林同志在“文革”磨难时期的内容仅有一分半钟时间。
笔者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3月,在位于辽宁省盘锦的三一二五部队农场和宋任穷、钟月林丽位老人朝夕相处了两年时间。记忆中,就是在很多平凡生活的小事中,两位老人凸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当时的一些情景作一描述。
1969年深秋,我从“三支两军”的前方回到营房,刚刚放下背包就接到命令:调我执行重要任务一立即奔赴辽宁省盘锦垦区大洼区三一二五部队农场。
部队农场是临近渤海边的一片盐碱地,除了一些蓬草外很少有绿色,且除了部队在这里种植水稻,其他时间几乎没有人迹。农场场部东南方有6间砖平房,东边3间有宋任穷、钟月林夫妇以及孩子们居住,当中一间为厨房和生活间;我们战士住西边的3间屋子。再靠东还有两间土坯房,内支一口大锅,用于烧煮猪食和堆放猪饲料。猪圈紧靠厕所,在往东300米左右有一个用推土机推出的大蓄水池,大约有两个篮球场大,蓄满水时约深2~3米。
宋任穷在当时的代号为“林江”,按规定我们只能称他“老宋”而不能称同志;并要严格管理,让他喂猪以认真改造,还要防止他“自绝于人民”等等。
那时诬陷宋任穷同志的罪名很多,主要有:反党反对毛主席;对江青不尊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走资派等……哪条都是“永世不得翻身”的罪名。可想而知,两位老人当时承受了多/厶大的政治压力。
记得部队农场有一个简陋的洗澡堂,是在两间砖房里用水泥砌成的有二尺来高的池子,旁边有只小锅炉烧热水。每批二十来人排队进去洗澡。一般在一个冬季里烧一两次洗澡水。
由于是冬季冰冻枯水期,用的是蓄水池里的存水,浴水中含盐碱成分较多,洗后身上总有些滑腻腻、湿答答的感觉,但洗过总比不洗好。每逢有澡洗的时候,宋老总是拿着换洗衣服、肥皂、毛巾等到最后一批进去。
有一次,他约我相互搓背。他坚持一定要先帮我搓,再让我帮他搓。老人帮我搓的时候非常认真,让我很不过意。我帮他时,就依样画葫芦地使劲儿搓。每次洗完,老人总是再三道谢。我发觉老人身体很瘦,体质也很虚弱。但精神还算可以。后来得知,老人当时身患糖尿病,在睡觉时必须在腹部压着东西才行。我开始以为老人是在战争年代负伤所致,但后来钟妈妈告诉我:宋任穷同志打22年仗,身上没有负过一次伤!我暗暗惊诧:老人真是命大、真是奇迹!
在农场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钟月林老妈妈在田野里拾稻穗的身影。秋季的阳光还是很晒人的。她头戴一顶布草帽、穿着长袖衣服、长裤,袖口和裤腿口都用绳子扎紧,腰间系着一根细绳子,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在部队已经运完稻子的田里拾稻穗。每天常能看到她回家的时候,腰上周围挂满了一小扎、一小扎的稻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那时,宋任穷同志每天要喂猪,农忙时还要干点农活。他偌大年纪忙乎一天,已经很劳累了。钟妈妈总是赶在宋老下午喂完猪之前回家,以能及时为宋老把手洗干净。然后,她再把拾回来的稻穗送到农场。
老人家在蒙难期间,仍然爱惜每一粒粮食,尽力不使其浪费。这种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捌门每一个人。
记得在一次和二老闲聊时他们讲到:他们的长子宋克荒,在“文革”初参加“红卫兵”串联到了杭州,正赶上天气突然变冷,当地红卫兵接待部门给每个红卫兵小将发了一件军大衣。克荒就穿着回家了。钟妈妈知道了这件大衣的来历后,就把大衣包好,自己掏钱到邮局寄还给原来的单位。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老人是如何地公私分明。
在和宋老的接触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他的革命经历,逐渐对宋老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心。虽然当时规定只能称“老宋”,但是,捌门私下里逐渐地改称为“宋老”。后来,一有机会我就请宋老讲往事。
记得有一次在喂猪时,我问他学生时代的往事,他说小学老师是陈昌和夏明翰。陈昌我当时不知其人,夏明翰是小学课本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诗作者。宋老讲到此时,那神态就像在老师身边的莘莘学子,对师长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不由使我肃然起敬。
我也曾经问过宋老:长征、抗战和现在(监护居住)哪个艰苦些?老人讲:长征只走一年,过雪山、草地都只有几天时间,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能补充兵员和给养,主要任务是行军和冲破敌人的封锁。相比之下,抗战8年时间更长些。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搞经济封锁;既要跟日寇作战、又要对付国民党顽军的“磨擦”行为,要更艰苦些。而现在,主要是精神上压力更大些,“但是,我们坚信真理绝不会动摇!”
现在想来,宋任穷、钟月林同志的革命信念是何等的坚定!
笔者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3月,在位于辽宁省盘锦的三一二五部队农场和宋任穷、钟月林丽位老人朝夕相处了两年时间。记忆中,就是在很多平凡生活的小事中,两位老人凸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当时的一些情景作一描述。
1969年深秋,我从“三支两军”的前方回到营房,刚刚放下背包就接到命令:调我执行重要任务一立即奔赴辽宁省盘锦垦区大洼区三一二五部队农场。
部队农场是临近渤海边的一片盐碱地,除了一些蓬草外很少有绿色,且除了部队在这里种植水稻,其他时间几乎没有人迹。农场场部东南方有6间砖平房,东边3间有宋任穷、钟月林夫妇以及孩子们居住,当中一间为厨房和生活间;我们战士住西边的3间屋子。再靠东还有两间土坯房,内支一口大锅,用于烧煮猪食和堆放猪饲料。猪圈紧靠厕所,在往东300米左右有一个用推土机推出的大蓄水池,大约有两个篮球场大,蓄满水时约深2~3米。
宋任穷在当时的代号为“林江”,按规定我们只能称他“老宋”而不能称同志;并要严格管理,让他喂猪以认真改造,还要防止他“自绝于人民”等等。
那时诬陷宋任穷同志的罪名很多,主要有:反党反对毛主席;对江青不尊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走资派等……哪条都是“永世不得翻身”的罪名。可想而知,两位老人当时承受了多/厶大的政治压力。
记得部队农场有一个简陋的洗澡堂,是在两间砖房里用水泥砌成的有二尺来高的池子,旁边有只小锅炉烧热水。每批二十来人排队进去洗澡。一般在一个冬季里烧一两次洗澡水。
由于是冬季冰冻枯水期,用的是蓄水池里的存水,浴水中含盐碱成分较多,洗后身上总有些滑腻腻、湿答答的感觉,但洗过总比不洗好。每逢有澡洗的时候,宋老总是拿着换洗衣服、肥皂、毛巾等到最后一批进去。
有一次,他约我相互搓背。他坚持一定要先帮我搓,再让我帮他搓。老人帮我搓的时候非常认真,让我很不过意。我帮他时,就依样画葫芦地使劲儿搓。每次洗完,老人总是再三道谢。我发觉老人身体很瘦,体质也很虚弱。但精神还算可以。后来得知,老人当时身患糖尿病,在睡觉时必须在腹部压着东西才行。我开始以为老人是在战争年代负伤所致,但后来钟妈妈告诉我:宋任穷同志打22年仗,身上没有负过一次伤!我暗暗惊诧:老人真是命大、真是奇迹!
在农场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钟月林老妈妈在田野里拾稻穗的身影。秋季的阳光还是很晒人的。她头戴一顶布草帽、穿着长袖衣服、长裤,袖口和裤腿口都用绳子扎紧,腰间系着一根细绳子,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在部队已经运完稻子的田里拾稻穗。每天常能看到她回家的时候,腰上周围挂满了一小扎、一小扎的稻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那时,宋任穷同志每天要喂猪,农忙时还要干点农活。他偌大年纪忙乎一天,已经很劳累了。钟妈妈总是赶在宋老下午喂完猪之前回家,以能及时为宋老把手洗干净。然后,她再把拾回来的稻穗送到农场。
老人家在蒙难期间,仍然爱惜每一粒粮食,尽力不使其浪费。这种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捌门每一个人。
记得在一次和二老闲聊时他们讲到:他们的长子宋克荒,在“文革”初参加“红卫兵”串联到了杭州,正赶上天气突然变冷,当地红卫兵接待部门给每个红卫兵小将发了一件军大衣。克荒就穿着回家了。钟妈妈知道了这件大衣的来历后,就把大衣包好,自己掏钱到邮局寄还给原来的单位。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老人是如何地公私分明。
在和宋老的接触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他的革命经历,逐渐对宋老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心。虽然当时规定只能称“老宋”,但是,捌门私下里逐渐地改称为“宋老”。后来,一有机会我就请宋老讲往事。
记得有一次在喂猪时,我问他学生时代的往事,他说小学老师是陈昌和夏明翰。陈昌我当时不知其人,夏明翰是小学课本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诗作者。宋老讲到此时,那神态就像在老师身边的莘莘学子,对师长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不由使我肃然起敬。
我也曾经问过宋老:长征、抗战和现在(监护居住)哪个艰苦些?老人讲:长征只走一年,过雪山、草地都只有几天时间,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能补充兵员和给养,主要任务是行军和冲破敌人的封锁。相比之下,抗战8年时间更长些。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搞经济封锁;既要跟日寇作战、又要对付国民党顽军的“磨擦”行为,要更艰苦些。而现在,主要是精神上压力更大些,“但是,我们坚信真理绝不会动摇!”
现在想来,宋任穷、钟月林同志的革命信念是何等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