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那时的代号叫“林江”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曾在黄金时段播出六集历史文献片《宋任穷》,介绍了宋任穷同志光辉的一生。遗憾的是其中介绍宋任穷及夫人钟月林同志在“文革”磨难时期的内容仅有一分半钟时间。
  笔者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3月,在位于辽宁省盘锦的三一二五部队农场和宋任穷、钟月林丽位老人朝夕相处了两年时间。记忆中,就是在很多平凡生活的小事中,两位老人凸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当时的一些情景作一描述。
  1969年深秋,我从“三支两军”的前方回到营房,刚刚放下背包就接到命令:调我执行重要任务一立即奔赴辽宁省盘锦垦区大洼区三一二五部队农场。
  部队农场是临近渤海边的一片盐碱地,除了一些蓬草外很少有绿色,且除了部队在这里种植水稻,其他时间几乎没有人迹。农场场部东南方有6间砖平房,东边3间有宋任穷、钟月林夫妇以及孩子们居住,当中一间为厨房和生活间;我们战士住西边的3间屋子。再靠东还有两间土坯房,内支一口大锅,用于烧煮猪食和堆放猪饲料。猪圈紧靠厕所,在往东300米左右有一个用推土机推出的大蓄水池,大约有两个篮球场大,蓄满水时约深2~3米。
  宋任穷在当时的代号为“林江”,按规定我们只能称他“老宋”而不能称同志;并要严格管理,让他喂猪以认真改造,还要防止他“自绝于人民”等等。
  那时诬陷宋任穷同志的罪名很多,主要有:反党反对毛主席;对江青不尊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走资派等……哪条都是“永世不得翻身”的罪名。可想而知,两位老人当时承受了多/厶大的政治压力。
  记得部队农场有一个简陋的洗澡堂,是在两间砖房里用水泥砌成的有二尺来高的池子,旁边有只小锅炉烧热水。每批二十来人排队进去洗澡。一般在一个冬季里烧一两次洗澡水。
  由于是冬季冰冻枯水期,用的是蓄水池里的存水,浴水中含盐碱成分较多,洗后身上总有些滑腻腻、湿答答的感觉,但洗过总比不洗好。每逢有澡洗的时候,宋老总是拿着换洗衣服、肥皂、毛巾等到最后一批进去。
  有一次,他约我相互搓背。他坚持一定要先帮我搓,再让我帮他搓。老人帮我搓的时候非常认真,让我很不过意。我帮他时,就依样画葫芦地使劲儿搓。每次洗完,老人总是再三道谢。我发觉老人身体很瘦,体质也很虚弱。但精神还算可以。后来得知,老人当时身患糖尿病,在睡觉时必须在腹部压着东西才行。我开始以为老人是在战争年代负伤所致,但后来钟妈妈告诉我:宋任穷同志打22年仗,身上没有负过一次伤!我暗暗惊诧:老人真是命大、真是奇迹!
  在农场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钟月林老妈妈在田野里拾稻穗的身影。秋季的阳光还是很晒人的。她头戴一顶布草帽、穿着长袖衣服、长裤,袖口和裤腿口都用绳子扎紧,腰间系着一根细绳子,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在部队已经运完稻子的田里拾稻穗。每天常能看到她回家的时候,腰上周围挂满了一小扎、一小扎的稻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那时,宋任穷同志每天要喂猪,农忙时还要干点农活。他偌大年纪忙乎一天,已经很劳累了。钟妈妈总是赶在宋老下午喂完猪之前回家,以能及时为宋老把手洗干净。然后,她再把拾回来的稻穗送到农场。
  老人家在蒙难期间,仍然爱惜每一粒粮食,尽力不使其浪费。这种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捌门每一个人。
  记得在一次和二老闲聊时他们讲到:他们的长子宋克荒,在“文革”初参加“红卫兵”串联到了杭州,正赶上天气突然变冷,当地红卫兵接待部门给每个红卫兵小将发了一件军大衣。克荒就穿着回家了。钟妈妈知道了这件大衣的来历后,就把大衣包好,自己掏钱到邮局寄还给原来的单位。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老人是如何地公私分明。
  在和宋老的接触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他的革命经历,逐渐对宋老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心。虽然当时规定只能称“老宋”,但是,捌门私下里逐渐地改称为“宋老”。后来,一有机会我就请宋老讲往事。
  记得有一次在喂猪时,我问他学生时代的往事,他说小学老师是陈昌和夏明翰。陈昌我当时不知其人,夏明翰是小学课本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诗作者。宋老讲到此时,那神态就像在老师身边的莘莘学子,对师长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不由使我肃然起敬。
  我也曾经问过宋老:长征、抗战和现在(监护居住)哪个艰苦些?老人讲:长征只走一年,过雪山、草地都只有几天时间,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能补充兵员和给养,主要任务是行军和冲破敌人的封锁。相比之下,抗战8年时间更长些。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搞经济封锁;既要跟日寇作战、又要对付国民党顽军的“磨擦”行为,要更艰苦些。而现在,主要是精神上压力更大些,“但是,我们坚信真理绝不会动摇!”
  现在想来,宋任穷、钟月林同志的革命信念是何等的坚定!
其他文献
先做人后学艺     河南省宝丰县是全国响当当的魔术之乡,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13个乡镇中7个普及了魔术,拥有魔术表演团体近2000人,魔术师近6万人,占全国民间艺人的一半。  丁德龙今年30岁,河南省宝丰县商酒务镇水牛里村人,他的父亲丁发生是远近闻名的魔术师。耳濡目染,丁德龙4岁时就学会了变手绢、变硬币的小戏法,看着灵气十足的儿子,丁发生却没有急于让他学习魔术
期刊
部里管理司的李司长是军人出身,山东人,高高的个子,人长得很英俊。几年前,他从部队转业到我们部里时,他老伴王枚作为随军家属被安排在司里的后勤部门搞卫生。因为当时日子过得艰难,王枚整天没笑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可她是个热心肠,碰到谁有困难都出手相助,且不图回报,所以在司里人缘极好。    捡来一个闺女    李司长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女儿是捡来的。  20年前,李司长还
期刊
婆婆去年89岁,耳聪目明。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就成了家中的宝贝,全家十几口人众星捧月般地照顾着她。婆婆的生日是1月25日,大家老早就盘算着转年给她过一个热热闹闹的90岁生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8月19日,婆婆的二儿子——我的小叔子文仲,在新疆旅游时突遭车祸身亡。家人闻讯如同遭到晴天霹雳一般,瞬间被击倒了。大家在巨大的悲痛和震惊中操办了丧事,接下来就是如何面对年迈的婆婆。  有道是:老年丧子
期刊
搬到新居已经快两年了。新居靠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精心装修的房子宽敞,舒适,小区院子清静整洁,物业服务周到细致。关起门坐在家里真是很惬意,哪儿都不想去了。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心里常常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好像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哦,缺少了熟悉的邻居。  我原来住在北京二环路边上的一幢高楼里,这是当年中国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高知宿舍楼。住在楼里的有不少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各门类的文艺工
期刊
心系英雄,两地书结下纯美恋情    时光回溯到60年前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1951年夏,随着作家魏巍长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刊登,国内掀起一股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写信的风潮。那时,志愿军部队每天都能收到成千上万封国内来信。时年17岁的黄玉梅正在武汉一所师范学校读书,她也不甘落后,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向志愿军战士致敬的书信。  很快,在数千里之外的朝鲜战场, 23岁的通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下却有很多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爱到郊区租地种菜,这给我很多启发。退休后悠闲无事,于是,我在自家小院里尝试种植蔬菜,不但收获颇丰,还享受到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  我家住在一楼,有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小院。我对这个小院进行了统筹安排,先在窗下砌了一个高50厘米、宽80厘米的花台,再修建了一套石桌、凳。最后,在墙下平整出一片土地。自此,我的基础工
期刊
张阿姨夫妇今年六十多岁了,老家在山东。  两年前,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将两位老人从农村老家接了过来。小区周围的广场、休闲设施、超市一应俱全,但儿子买的房子在17楼,上下出行都是坐电梯,两位老人乘电梯时经常感觉头晕,不如在农村能接地气,心里踏实。来到城市后,老人很少出门,长时间待在家里。  在儿子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张阿姨就念叨:“地里庄稼该收了……”儿子、媳妇和孙子都对此表示不能理解:地里那点庄稼,能
期刊
不久前,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月嫂》终于落下帷幕。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但从始至终倪萍都让我们含着眼泪笑。  倪萍饰演的月嫂牛丰收,是一个随丈夫闯荡上海的东北女人,她虽然大大咧咧,莽莽撞撞,但心肠特别好,人既善良又仁义。而牛丰收的上海婆婆则精明得近乎刁钻,因为看不起外地乡下人,她一登场就拒认牛丰收,接着又鼓动曾是上海知青的大儿子与其离婚,甚至明里暗里替大儿子重新张罗对象。作为过来人,我们深
期刊
一个广东文友,他父亲活了103岁,母亲年近九旬,几乎都是无疾而终。你以为他们家庭幸福美满,那就大错了。  他老爸是跨世纪的人,生于光绪年间,靠一根扁担挑起一家生活,挑担行走一二百里路是常事,小腿青筋暴出,如同裸露地面的树根。老人一生清贫。他总结出父亲长寿的秘诀:一是一辈子吃苦,难得见油星,基本吃素;二是迟婚,近四十才成家;三是没文化,不惹事;四是一生辛劳,到一百岁还扫地干活……他母亲更是一生为子女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怎么也想不到,竟会为家里请保姆的事情和我九十开外的老母亲弄得如此不愉快。  我母亲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弟弟不在国内,我必须独自承担找保姆的任务,可让保姆和我母亲、家人相处好,真是太不容易了。  先是我妻子对我找来的保姆不那么满意。我们家离我母亲的住处不近,我们两三天过去看一趟。我妻子总是给她备一些糕点零食,这些东西并不便宜,但是老太太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可保姆是个特别能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