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大代表满意度应与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检察工作人员能力和检察机关社会影响力呈正相关关系,要提高代表满意度需从牢把案件质量关、加强司法规范、坚持服务大局、提升检察亲和力、提高队伍综合素养等方面积极努力。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公信力 人大代表 满意度
作者简介:陈莹,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邱君君,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案管科科长,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刘青松,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法、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244
人大代表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对检察工作是否满意直接体现和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作出专门部署,在司法公信力已然成为时代强音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人大代表满意度是检察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标尺
群众满意度是检察公信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公信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和信任度。而人大代表的自身特性决定,人大代表在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
人大代表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他们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他们对检察机关的判断和评价直接体现和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判断和评价。从代表性看,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代表性本身蕴含着区域代表性的特点,同时,“代表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了解检察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认知、体验等间接信息来实现对检察工作的评价。从广泛性看,人大代表来自各个政党、阶级、阶层、界别或社会组织、职业群体等,代表着各个社会群体,既有来自党政机关的,也有来自企业的,还有来自基层社区的;既有行业精英,也有普通劳动者,代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声音。从先进性看,代表身份通过层层严格审核,并通过层层选举产生,必然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具有一定履职能力的优秀人士的代表,而且人大代表通过调研、视察、评议等活动,多是在直接跟检察机关接触后才形成印象,具有一定的亲历性,所以他们所代表的意见可信度较高,评价能力也较强。
二、影响检察机关人大代表满意度的五大因素
(一)司法实体公正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根本所在
人民群众对司法办案的直接感受往往是结果是否公正,即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或实质正义。实体公正是司法的价值目标,对于提升代表满意度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是否有冤假错案。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二是个案是否公正。实体公正应当体现在每一个司法个案中,是否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既要正确适用法律,又要追求司法效率。三是是否做到类案均衡。选择性司法和任意性司法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权力的滥用,极易造成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当事人就倾向性地认为裁判不公,可能出现上访、闹访、缠访、缠诉等问题,负面影响极大。
(二)司法程序公正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程序公正不仅有保证实体公正的工具价值,而且在保障人权、规范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具有优于实体公正的独立价值。一是从内在价值看,程序公正具有保障实体公正的功能。我们不能说有了程序上的公正,就一定会实现实体的公正;但没有程序的公正,就一定没有实体的公正。除保障功能外,程序公正自身还具有独立的诉讼价值。如疑罪从无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它们都解决了实体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起到了保障人权的作用。二是从外在价值看,程序公正使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行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如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良好的司法礼仪能让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产生信任,进而信赖其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于提升检察公信力。
(三)司法效果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对于人大代表而言,司法办案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往往对其更有切身感受。一是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体现了检察机关人民性的特点。人民性是检察机关的基本属性,检察工作只有越贴近民生,人民群众才能越信任,才能有效提升检察公信力。这就要求司法办案不能就案办案,要在严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追求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二是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提升检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检察影响力是检察工作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助益广度与深度。近年来我省检察机关密切关注全面深化改革、“五水共治”和影响转型升级、经济稳定的各种因素以及 “互联网 ”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了服务非公企业、推进“三项检察”等工作举措,有力提升了检察机关的人大代表满意度。
(四)司法亲民便民是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中能否访民情、接地气,扑下身子密切联系群众,放下架子紧紧依靠群众,塑造亲民爱民形象,是提升代表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体现在工作内容上。包括是否完善便民利民举措,是否有效健全专群结合的司法工作机制,是否注重司法人文关怀。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包括是否主动向人大报告重要检察工作和重大案件办理情况,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评议检察工作,主动接受代表质询和监督等。
(五)检察队伍专业素养是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根基所在
主要体现在“五个能力”建设上:包括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三、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路径选择
(一)牢把案件质量关
司法办案要力求客观公正、监督有力、及时高效、文明规范、公开透明。一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既要承担指控证明体系的证明责任,又要承担对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二要坚持以追求公平正义为主旨,要坚守作为检察官的独立意识,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坚持审慎独立的判断。三要坚持疑罪从无,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特定情况下,将案件通过不批捕、不起诉等手段让案件终结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而不是让其流入下一个环节,这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坚守职责底线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司法规范
检察机关需要从严从实解决司法不规范顽疾的同时,也要从理念更新、制度革新、实践创新上为司法规范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包括人权保障理念、程序公正理念、公开透明理念、司法为民理念等。二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包括建立检察官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等。三要努力让司法规范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包括推进司法办案活动的公开,加大司法办案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司法办案说理,建立规范化的司法办案场所,建立司法语言、行为规范等。
(三)坚持服务大局
要善于立足检察职能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对妨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敢于作为、主动出击,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复杂敏感案件,善于预见,及早关注,主动参与,尤其要做好以下三块重点工作。一要主动服务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保障政府投资安全,密切关注政府投资重点领域。二要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三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救灾等重点环节和领域,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刑事犯罪,加大对涉及民生問题案件的法律监督力度。
(四)提升检察亲和力
具体包括:一要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为民、便民、利民机制措施。推进基层检察室规范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检察服务大厅建设等。二要大力实施“阳光检务”工程。积极推进“两微一端”建设,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社会热点案件、敏感案件的办案程序、工作进展等内容及时公开。三要建立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实时收集和反馈应用系统。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实现与人大代表的微互动,利用网上调研、微调查、微博直播等形式,征询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并对人大代表在线上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必要时安排专人与其进行线下联系,并及时作出反馈。四要建立有序参与、互动服务系统。可以让人大代表以“人民参检员”的形式,以表决、听证、评议等方式直接参与检察办案和其他检察工作。加强互动服务,对选区情况以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各个选区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菜单式服务,如对党员干部集中的选区,重点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对治安情况较差、外来人员较多的选区,重点就平安治理、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协助;对处在区域重点项目所在选区,重点就保障拆迁公平、促进工程廉洁等提供检察服务。
(五)提高队伍综合素养
要把内提素养与外树形象并重的要求落实在队伍建设上,统筹抓好队伍职业良知和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素能提升,着力加强五方面建设。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检察官选拔任用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检察实务和诉讼技能方面的系统培训,使检察队伍精英化。二要加强群众能力建设,教育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三要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提升检察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服务办案的能力,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应急处理能力。四要加强队伍廉政建设,广泛开展纪律观念和警示教育,引导检察人员进一步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依法办事、守护公正。五要加强考核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的考核标准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检察队伍。
注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四条第五款.
吴春莲、张洪阁、鲍键.以法治思维构建防止错案工作机制.人民检察.2015(8).67.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公信力 人大代表 满意度
作者简介:陈莹,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邱君君,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案管科科长,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刘青松,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法、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244
人大代表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对检察工作是否满意直接体现和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作出专门部署,在司法公信力已然成为时代强音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人大代表满意度是检察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标尺
群众满意度是检察公信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公信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和信任度。而人大代表的自身特性决定,人大代表在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
人大代表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他们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他们对检察机关的判断和评价直接体现和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判断和评价。从代表性看,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代表性本身蕴含着区域代表性的特点,同时,“代表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了解检察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认知、体验等间接信息来实现对检察工作的评价。从广泛性看,人大代表来自各个政党、阶级、阶层、界别或社会组织、职业群体等,代表着各个社会群体,既有来自党政机关的,也有来自企业的,还有来自基层社区的;既有行业精英,也有普通劳动者,代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声音。从先进性看,代表身份通过层层严格审核,并通过层层选举产生,必然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具有一定履职能力的优秀人士的代表,而且人大代表通过调研、视察、评议等活动,多是在直接跟检察机关接触后才形成印象,具有一定的亲历性,所以他们所代表的意见可信度较高,评价能力也较强。
二、影响检察机关人大代表满意度的五大因素
(一)司法实体公正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根本所在
人民群众对司法办案的直接感受往往是结果是否公正,即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或实质正义。实体公正是司法的价值目标,对于提升代表满意度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是否有冤假错案。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二是个案是否公正。实体公正应当体现在每一个司法个案中,是否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既要正确适用法律,又要追求司法效率。三是是否做到类案均衡。选择性司法和任意性司法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权力的滥用,极易造成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当事人就倾向性地认为裁判不公,可能出现上访、闹访、缠访、缠诉等问题,负面影响极大。
(二)司法程序公正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程序公正不仅有保证实体公正的工具价值,而且在保障人权、规范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具有优于实体公正的独立价值。一是从内在价值看,程序公正具有保障实体公正的功能。我们不能说有了程序上的公正,就一定会实现实体的公正;但没有程序的公正,就一定没有实体的公正。除保障功能外,程序公正自身还具有独立的诉讼价值。如疑罪从无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它们都解决了实体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起到了保障人权的作用。二是从外在价值看,程序公正使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行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如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良好的司法礼仪能让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产生信任,进而信赖其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于提升检察公信力。
(三)司法效果是影响人大代表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对于人大代表而言,司法办案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往往对其更有切身感受。一是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体现了检察机关人民性的特点。人民性是检察机关的基本属性,检察工作只有越贴近民生,人民群众才能越信任,才能有效提升检察公信力。这就要求司法办案不能就案办案,要在严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追求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二是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提升检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检察影响力是检察工作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助益广度与深度。近年来我省检察机关密切关注全面深化改革、“五水共治”和影响转型升级、经济稳定的各种因素以及 “互联网 ”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出了服务非公企业、推进“三项检察”等工作举措,有力提升了检察机关的人大代表满意度。
(四)司法亲民便民是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中能否访民情、接地气,扑下身子密切联系群众,放下架子紧紧依靠群众,塑造亲民爱民形象,是提升代表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体现在工作内容上。包括是否完善便民利民举措,是否有效健全专群结合的司法工作机制,是否注重司法人文关怀。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包括是否主动向人大报告重要检察工作和重大案件办理情况,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评议检察工作,主动接受代表质询和监督等。
(五)检察队伍专业素养是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根基所在
主要体现在“五个能力”建设上:包括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三、提升人大代表满意度的路径选择
(一)牢把案件质量关
司法办案要力求客观公正、监督有力、及时高效、文明规范、公开透明。一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既要承担指控证明体系的证明责任,又要承担对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二要坚持以追求公平正义为主旨,要坚守作为检察官的独立意识,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坚持审慎独立的判断。三要坚持疑罪从无,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特定情况下,将案件通过不批捕、不起诉等手段让案件终结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而不是让其流入下一个环节,这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坚守职责底线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司法规范
检察机关需要从严从实解决司法不规范顽疾的同时,也要从理念更新、制度革新、实践创新上为司法规范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包括人权保障理念、程序公正理念、公开透明理念、司法为民理念等。二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包括建立检察官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等。三要努力让司法规范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包括推进司法办案活动的公开,加大司法办案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司法办案说理,建立规范化的司法办案场所,建立司法语言、行为规范等。
(三)坚持服务大局
要善于立足检察职能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对妨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敢于作为、主动出击,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复杂敏感案件,善于预见,及早关注,主动参与,尤其要做好以下三块重点工作。一要主动服务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保障政府投资安全,密切关注政府投资重点领域。二要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三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救灾等重点环节和领域,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刑事犯罪,加大对涉及民生問题案件的法律监督力度。
(四)提升检察亲和力
具体包括:一要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为民、便民、利民机制措施。推进基层检察室规范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检察服务大厅建设等。二要大力实施“阳光检务”工程。积极推进“两微一端”建设,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社会热点案件、敏感案件的办案程序、工作进展等内容及时公开。三要建立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实时收集和反馈应用系统。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实现与人大代表的微互动,利用网上调研、微调查、微博直播等形式,征询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并对人大代表在线上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必要时安排专人与其进行线下联系,并及时作出反馈。四要建立有序参与、互动服务系统。可以让人大代表以“人民参检员”的形式,以表决、听证、评议等方式直接参与检察办案和其他检察工作。加强互动服务,对选区情况以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各个选区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菜单式服务,如对党员干部集中的选区,重点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对治安情况较差、外来人员较多的选区,重点就平安治理、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协助;对处在区域重点项目所在选区,重点就保障拆迁公平、促进工程廉洁等提供检察服务。
(五)提高队伍综合素养
要把内提素养与外树形象并重的要求落实在队伍建设上,统筹抓好队伍职业良知和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素能提升,着力加强五方面建设。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检察官选拔任用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检察实务和诉讼技能方面的系统培训,使检察队伍精英化。二要加强群众能力建设,教育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三要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提升检察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服务办案的能力,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应急处理能力。四要加强队伍廉政建设,广泛开展纪律观念和警示教育,引导检察人员进一步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依法办事、守护公正。五要加强考核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的考核标准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检察队伍。
注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四条第五款.
吴春莲、张洪阁、鲍键.以法治思维构建防止错案工作机制.人民检察.201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