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研发部主任闫彦明(主持人):
从几年前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到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第3号公告,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依法合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步入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时代。
近年来,在金融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债市开放方面不断深化。比如去年上海市政府在自贸区发行了国内首单30亿元自贸区地方政府债券,今年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并推出隐含评级方法,等等,都是贯彻落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的安排。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开放和集聚的众多优势,将在推动中国债市开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债市权威专家,将共同就债市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间的相互推动关系展开交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
今年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20周年。20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思路,加强系统性制度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债券市场体量已经达到68.2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和主要产品都在债券市场中。债券市场在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债市开放从境外发行主体、境外投资主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服务等维度全面推进,开放的力度、深度不断提升。目前已有超过600个境外机构和产品加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债券持有余额接近8500亿元。在境外发行主体方面,有境外的主权国家,还有国际开发性组织。在中国价格指标国际应用方面,3个月期中债国债收益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SDR利率篮子,位列世界级定价指标行列。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亚洲开发银行网站发布,在亚洲债券估值中起到主导作用。以中债指数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陆续在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上市。今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允许境外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第一,债券市场本身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第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具有金融虹吸效应。
债券市场开放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順序、如何开放、风险如何控制等都非常重要。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上提出要合理安排开放的顺序,对于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得上,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潜力巨大,中国的债券市场将会更加美好。
上海市金融办金融市场服务处处长严赟华:
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上海现在的金融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全球最完善的,有“7+5”的格局:7个前端具有交易功能的交易市场、交易场所;5家承载着中后台功能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把市场要素整合在一起,也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力的基础。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概括起来是16个字: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我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光是产品问题,还包括相关的商业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甚至文化环境建设。这既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又要求我们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防风险、促改革的要求,找准发力点。
债券作为重要的金融产品,可以对后端所有的金融活动、金融服务起到有效指导、引导作用。去年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总交易量达到1364万亿元,其中广义概念债券类交易量占比已近60%,这证明了债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无论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对于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这盘大棋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命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上海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结合自贸区改革进行的试点。比如去年我们推动上海市政府通过自贸区平台对外发行地方债,也得到了中央结算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大力响应和支持。不仅试点非常成功,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更关键的是打通了一条道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海外金融机构、投资人对中国债券配置的热情和期望。债券市场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最前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对于市场开放,还是要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步骤进行。这次会议强调要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功能齐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不仅要有监管当局、政府的功能支持,而且从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投资者保护角度来说,还需要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第一,先做出来,同时要把基础夯实;第二,有序地对外开放;第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稳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副局长余汪顺:
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四方面功能:资本供应、金融产品设立、交易与定价、结算和金融交易服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是要抓住中国的机遇来发挥优势,即中国要成为国际上的资本供应中心、人民币要成为国际上的主要资本之一。
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债券市场开放是最有必要、最有条件、最有空间的。“最有必要”是因为现在股市开放,如深港通、股票指数将纳入MSCI等,已经领先了债券,而中国债券市场指数还没有加入三大指数。“最有条件”是指债市开放的作用特别突出,美联储就是依靠债券市场实施货币政策,从而调控全球的货币资源配置。“最有空间”是指中国债市规模虽然居亚洲第二、全球第三,但是境外投资者占比较低,与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债券市场开放的路径,境外机构主要关心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问题,包括评级问题;第二,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第三,发什么债。因此,从国际投资者的视角看,对于中国债市开放,关心的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技术的问题。而我们开放的路径则应该是从小到大,先把债市开放的技术问题做好。我认为债市开放可以用12个字概括:“先开门、软接轨、补短板、抓联动”。首先打开门,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再逐渐把“北向通”推进。软接轨,是体现规则问题,充分尊重中国国内市场情况和国际投资者的基本惯例和交易习惯。补短板,一定要认识到我们市场中哪些是急需改变的,有一个规划和路线图。抓联动,债券市场连着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有一个分次递进的问题。
我们希望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一个有活力、有体系、有技术的市场。中国债市风云,前20年是发展壮大,后20年是开放创新,值得我们期待。
中国银行上海交易中心总经理龚奕民:
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唯一在上海做债券交易的注册机构,从当初十几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60多人,也见证了国内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上海有几千家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像我們这类做债券交易类金融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有200多家,都是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吸引而自发汇集的,这也为下一步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不管是做一级发行承销还是二级交易都是大的政策利好,是债券市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一个很大的机遇。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地投入到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当中。
这里提两点建议:一是评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内与国外的评级对应标准和市场调整。第二,要注重金融风险的防控,债市开放一定要与我们自身的监管水平相适应,稳步开放。
最后,我用一句话进行总结:立足上海,放眼全球,发展债券市场,实现百年梦想。
汇丰银行(中国)副行长宋跃升:
近些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迈得很快。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自身的动力和活力,上海现在是全球最有动力和活力的城市,这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非常有利。我们感到目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可圈可点,值得骄傲。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单个产品、单个要素,而是包括全要素、各方面的内容。从开放角度来说,为了方便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我们还需要做一系列安排,包括外汇产品、利率产品、法律风险规避等,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与国际接轨。比如中国利率互换衍生产品流动性相对较弱,客户实际应用较少,境外机构投资者很难参与进去,其原因包括国内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破产隔离和清算目前还不是很开放,有待理顺。因此,在债市开放的同时,如果所有产品、服务都能做好,才能真正将市场做深、做强、做大。
回首20年,我们进步了很多。我想用八个字总结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邹迎光:
中国债券评级问题是债市开放比较大的障碍,我认为也是最大的障碍。目前海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余额只有8000多亿元,仅占市场总余额的1%多,远低于印尼、韩国、日本等国。在这8000多亿元债券中,比例最大的是国债,其次是国开行的金融债。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评级体系同海外的评级体系关联性较弱,海外投资者很难通过我们的评级体系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产品进行投资判断。很多问题其实也是制度建设中的问题,相信随着中国整个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今年,政策上已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市信用评级业务,预计将会对国内市场债券的定价基准和方式产生影响。债市开放的路可能比较长,我们希望能够不断走下去。
中国的评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级别过于集中,AAA、AA+和AA占了90%以上的比例,不妨把评级进一步细分,更有利于出现不同信用评价,也有利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
在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非常希望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比如未来可以有更多涉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按照金融衍生品的特性进行市场分层,将投资者、市场参与者进行分层,有做市商、交易商有效地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提供分散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机制。目前可能只有少数的海外央行或者金管局才能参与境内衍生品交易,建议下一步逐步开放外资机构参与境内衍生品交易,先以风险对冲和套利为基础,逐步地开放。
责任编辑:印颖 孙惠玲 廖雯雯 罗邦敏
从几年前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到2016年人民银行发布第3号公告,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依法合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步入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时代。
近年来,在金融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债市开放方面不断深化。比如去年上海市政府在自贸区发行了国内首单30亿元自贸区地方政府债券,今年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并推出隐含评级方法,等等,都是贯彻落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的安排。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开放和集聚的众多优势,将在推动中国债市开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债市权威专家,将共同就债市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间的相互推动关系展开交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
今年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20周年。20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思路,加强系统性制度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债券市场体量已经达到68.2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和主要产品都在债券市场中。债券市场在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债市开放从境外发行主体、境外投资主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服务等维度全面推进,开放的力度、深度不断提升。目前已有超过600个境外机构和产品加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债券持有余额接近8500亿元。在境外发行主体方面,有境外的主权国家,还有国际开发性组织。在中国价格指标国际应用方面,3个月期中债国债收益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SDR利率篮子,位列世界级定价指标行列。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亚洲开发银行网站发布,在亚洲债券估值中起到主导作用。以中债指数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陆续在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上市。今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允许境外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第一,债券市场本身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第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具有金融虹吸效应。
债券市场开放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順序、如何开放、风险如何控制等都非常重要。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上提出要合理安排开放的顺序,对于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得上,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潜力巨大,中国的债券市场将会更加美好。
上海市金融办金融市场服务处处长严赟华:
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上海现在的金融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全球最完善的,有“7+5”的格局:7个前端具有交易功能的交易市场、交易场所;5家承载着中后台功能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把市场要素整合在一起,也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力的基础。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概括起来是16个字: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我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光是产品问题,还包括相关的商业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甚至文化环境建设。这既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又要求我们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防风险、促改革的要求,找准发力点。
债券作为重要的金融产品,可以对后端所有的金融活动、金融服务起到有效指导、引导作用。去年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总交易量达到1364万亿元,其中广义概念债券类交易量占比已近60%,这证明了债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无论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对于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这盘大棋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命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上海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结合自贸区改革进行的试点。比如去年我们推动上海市政府通过自贸区平台对外发行地方债,也得到了中央结算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大力响应和支持。不仅试点非常成功,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更关键的是打通了一条道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海外金融机构、投资人对中国债券配置的热情和期望。债券市场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最前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对于市场开放,还是要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步骤进行。这次会议强调要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功能齐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不仅要有监管当局、政府的功能支持,而且从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投资者保护角度来说,还需要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第一,先做出来,同时要把基础夯实;第二,有序地对外开放;第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稳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副局长余汪顺:
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四方面功能:资本供应、金融产品设立、交易与定价、结算和金融交易服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是要抓住中国的机遇来发挥优势,即中国要成为国际上的资本供应中心、人民币要成为国际上的主要资本之一。
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债券市场开放是最有必要、最有条件、最有空间的。“最有必要”是因为现在股市开放,如深港通、股票指数将纳入MSCI等,已经领先了债券,而中国债券市场指数还没有加入三大指数。“最有条件”是指债市开放的作用特别突出,美联储就是依靠债券市场实施货币政策,从而调控全球的货币资源配置。“最有空间”是指中国债市规模虽然居亚洲第二、全球第三,但是境外投资者占比较低,与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债券市场开放的路径,境外机构主要关心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问题,包括评级问题;第二,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第三,发什么债。因此,从国际投资者的视角看,对于中国债市开放,关心的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技术的问题。而我们开放的路径则应该是从小到大,先把债市开放的技术问题做好。我认为债市开放可以用12个字概括:“先开门、软接轨、补短板、抓联动”。首先打开门,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再逐渐把“北向通”推进。软接轨,是体现规则问题,充分尊重中国国内市场情况和国际投资者的基本惯例和交易习惯。补短板,一定要认识到我们市场中哪些是急需改变的,有一个规划和路线图。抓联动,债券市场连着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有一个分次递进的问题。
我们希望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一个有活力、有体系、有技术的市场。中国债市风云,前20年是发展壮大,后20年是开放创新,值得我们期待。
中国银行上海交易中心总经理龚奕民:
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唯一在上海做债券交易的注册机构,从当初十几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60多人,也见证了国内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上海有几千家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像我們这类做债券交易类金融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有200多家,都是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吸引而自发汇集的,这也为下一步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不管是做一级发行承销还是二级交易都是大的政策利好,是债券市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一个很大的机遇。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地投入到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当中。
这里提两点建议:一是评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内与国外的评级对应标准和市场调整。第二,要注重金融风险的防控,债市开放一定要与我们自身的监管水平相适应,稳步开放。
最后,我用一句话进行总结:立足上海,放眼全球,发展债券市场,实现百年梦想。
汇丰银行(中国)副行长宋跃升:
近些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迈得很快。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自身的动力和活力,上海现在是全球最有动力和活力的城市,这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非常有利。我们感到目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可圈可点,值得骄傲。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单个产品、单个要素,而是包括全要素、各方面的内容。从开放角度来说,为了方便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我们还需要做一系列安排,包括外汇产品、利率产品、法律风险规避等,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与国际接轨。比如中国利率互换衍生产品流动性相对较弱,客户实际应用较少,境外机构投资者很难参与进去,其原因包括国内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破产隔离和清算目前还不是很开放,有待理顺。因此,在债市开放的同时,如果所有产品、服务都能做好,才能真正将市场做深、做强、做大。
回首20年,我们进步了很多。我想用八个字总结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邹迎光:
中国债券评级问题是债市开放比较大的障碍,我认为也是最大的障碍。目前海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余额只有8000多亿元,仅占市场总余额的1%多,远低于印尼、韩国、日本等国。在这8000多亿元债券中,比例最大的是国债,其次是国开行的金融债。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评级体系同海外的评级体系关联性较弱,海外投资者很难通过我们的评级体系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产品进行投资判断。很多问题其实也是制度建设中的问题,相信随着中国整个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今年,政策上已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市信用评级业务,预计将会对国内市场债券的定价基准和方式产生影响。债市开放的路可能比较长,我们希望能够不断走下去。
中国的评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级别过于集中,AAA、AA+和AA占了90%以上的比例,不妨把评级进一步细分,更有利于出现不同信用评价,也有利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
在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非常希望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比如未来可以有更多涉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按照金融衍生品的特性进行市场分层,将投资者、市场参与者进行分层,有做市商、交易商有效地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提供分散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机制。目前可能只有少数的海外央行或者金管局才能参与境内衍生品交易,建议下一步逐步开放外资机构参与境内衍生品交易,先以风险对冲和套利为基础,逐步地开放。
责任编辑:印颖 孙惠玲 廖雯雯 罗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