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卷全球的信息化使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给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双重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趋利避害,增强党的思想文化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组织整合功能,成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党的建设;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1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是世纪之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互联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快捷的传输速度、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技术特点,推进了社会思想文化、利益关系和组织形态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面对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如何站在时代前列,趋利避害,应对信息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一、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覆盖面广、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十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影响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信息传播手段。网络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促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日益突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分化、矛盾和冲突的潜在风险,从而给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重要影响。
社会整合一般是指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结果,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大致(不是绝对)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整合功能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总体上保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一般包括思想文化整合、政治整合和组织整合等功能。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得好坏是其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
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思想文化整合功能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时空”,在这个空间,不仅有多种声音,而且有不同声音;既体现出信息的共享性、集聚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又体现了信息的多元化、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网络信息无不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既有先进的积极的文化精髓,又有落后的消极的文化糟粕,各种跨越国界的思想政治理念和文化、以及一些虚假有害信息也在网上自由传播。在信息时代,人们一方面通过网络等媒体渴求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必然受各种载体传输的信息的控制和影响。如果对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应对不当,如果对群众特别是对一部分青少年(包括大量网民)舆论导向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一些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渗透性的信息,影响着党员、群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很大消极影响。因此。把握好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就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功能
网络技术手段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成员参与政治活动趋于广泛,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载体,运用各种信息途径和方式参政、议政,进行网上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并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首先,通过网络增加信息透明度,增加人民政治参与,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决策需要先进的智囊系统和信息系统,也需要一些现代自然科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如系统分析、可行性论证、群体讨论等。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与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分不开的。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党员、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在党组织内部,网络有利于党员参与决策,智囊团和专家的意见也能及时反映;在组织外部,社会公众和有关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见解和看法,也可以及时反馈各方面的要求。信息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其次,通过网络疏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渠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及时化解矛盾。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利益摩擦不断增加,社会和谐问题非常突出。通过网络疏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渠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适应和引导社会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具有交互功能强大的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联系,甚至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在新形势下其适应社会变革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利用网络加强党内外监督,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的有效方式,网络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像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与传统监督形式相比较。“网络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时性、及时性。网络能够全天候地传播信息与实时发布信息,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了受众。二是平等性。网络上的信息,特别是受众高度参与产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特征。交互性拉近了媒体与受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距离,被称为信息的零距离传播。网络监督,监督者与监督对象之间是平 等关系,可以不受约束,畅所欲言。三是抗干扰性强。网络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把部分话语转交给受众,也就是说,受众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即使遭到删贴,也能发出自己的抗议。四是安全性高。对于任何形式的监督,大多数人是不乐意接受的,尤其是在揭发检举的材料危及到监督对象的权力、地位和身心安全的时候,监督者就会受到各种形式的报复和迫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利用网络监督则相对安全一些,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者的民主权利。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没有超脱被监督的权力。
四、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党的组织整合功能来说,一方面,网络为人们构筑了“虚拟”的交往世界,登陆上网使人们超越时空的约束,毫不拘束地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交汇。由于这种沟通和交流往往是个性化的、多元的、非组织性的,所以,网络在客观上弱化了人们与组织的联系,淡化了组织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党组织的控制力。另一方面,由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联结性和超时空等本质特征所决定,信息网络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联结成一个整体,产生网络聚合和扩散的双向作用,使信息的沟通方式、资源的配置途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信息网络还可以消除时空的距离,使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到各地。这样,政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
首先,建立党建信息平台,使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化。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的应用,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使组织规模大大缩小,机构与人员得到精简,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电子党务可以快捷地进行跨部门甚至是跨地区的电子信息交换、业务活动的连线输送、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部门的资讯、政策能够迅速下达、信息能够做到动态收集和动态处理,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其次,通过网络,推动组织结构由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化,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传统组织中有严格的层级关系和层层传递的信息渠道,突出表现为会多、文件多、办事程序多,本位主义,拖沓、扯皮的现象严重。而且,严格的层级关系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子政务、电子党务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能够得到迅速、及时的传递和处理,推动组织结构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网络化转变,呈现为一种柔性化的有机组织。组织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互动的、动态连接的,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环节,减少会务、文件等实体性活动,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及工作效能。
第三,利用网络,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等问题。随着政企职能的分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以及新的用人机制的产生,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流动党员”,不少党员脱离了原来的基层组织成了难以联系的“口袋党员”、“游离党员”,党的组织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采用互联网这一快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传播途径,如使用党员IC卡管理办法、建立党员信息库、内部局域网、党员凭卡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和接转组织关系等方式可以使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所有的党员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在实践中,近几年各级党组织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开展电子党务,探索党在信息时代增强社会整合功能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虚拟空间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党建工作主页、独立网站的数量还很少,在互联网中文网站中所占比例不到0.5%,而且功能单一,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资源内容建设上,不少网站“千网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虽也有些特色,但时效性差,所载信息连续几天甚至数周都不更新;有些网站的内容缺少现实针对性,内容老套,千篇一律;还有些网站互动性差,留言板、BBS和其他语言或图像工具利用率极低。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探索和建设中逐步趋于完善。
责任编辑 李秀华
[关键词]信息化;党的建设;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1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是世纪之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互联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快捷的传输速度、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技术特点,推进了社会思想文化、利益关系和组织形态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面对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如何站在时代前列,趋利避害,应对信息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
一、信息时代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覆盖面广、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十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影响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信息传播手段。网络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促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日益突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分化、矛盾和冲突的潜在风险,从而给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重要影响。
社会整合一般是指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的过程或结果,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大致(不是绝对)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整合功能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能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总体上保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一般包括思想文化整合、政治整合和组织整合等功能。执政党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得好坏是其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
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思想文化整合功能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时空”,在这个空间,不仅有多种声音,而且有不同声音;既体现出信息的共享性、集聚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又体现了信息的多元化、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网络信息无不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既有先进的积极的文化精髓,又有落后的消极的文化糟粕,各种跨越国界的思想政治理念和文化、以及一些虚假有害信息也在网上自由传播。在信息时代,人们一方面通过网络等媒体渴求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必然受各种载体传输的信息的控制和影响。如果对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应对不当,如果对群众特别是对一部分青少年(包括大量网民)舆论导向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一些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渗透性的信息,影响着党员、群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很大消极影响。因此。把握好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就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功能
网络技术手段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成员参与政治活动趋于广泛,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载体,运用各种信息途径和方式参政、议政,进行网上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并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首先,通过网络增加信息透明度,增加人民政治参与,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决策需要先进的智囊系统和信息系统,也需要一些现代自然科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如系统分析、可行性论证、群体讨论等。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与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分不开的。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党员、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在党组织内部,网络有利于党员参与决策,智囊团和专家的意见也能及时反映;在组织外部,社会公众和有关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见解和看法,也可以及时反馈各方面的要求。信息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集中群众智慧,提高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其次,通过网络疏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渠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及时化解矛盾。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利益摩擦不断增加,社会和谐问题非常突出。通过网络疏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渠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适应和引导社会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具有交互功能强大的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联系,甚至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在新形势下其适应社会变革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利用网络加强党内外监督,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的有效方式,网络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像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与传统监督形式相比较。“网络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时性、及时性。网络能够全天候地传播信息与实时发布信息,它把时间的占有权完全交给了受众。二是平等性。网络上的信息,特别是受众高度参与产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特征。交互性拉近了媒体与受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距离,被称为信息的零距离传播。网络监督,监督者与监督对象之间是平 等关系,可以不受约束,畅所欲言。三是抗干扰性强。网络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把部分话语转交给受众,也就是说,受众通过粘贴、编辑、链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便利、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即使遭到删贴,也能发出自己的抗议。四是安全性高。对于任何形式的监督,大多数人是不乐意接受的,尤其是在揭发检举的材料危及到监督对象的权力、地位和身心安全的时候,监督者就会受到各种形式的报复和迫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利用网络监督则相对安全一些,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者的民主权利。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没有超脱被监督的权力。
四、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党的组织整合功能来说,一方面,网络为人们构筑了“虚拟”的交往世界,登陆上网使人们超越时空的约束,毫不拘束地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交汇。由于这种沟通和交流往往是个性化的、多元的、非组织性的,所以,网络在客观上弱化了人们与组织的联系,淡化了组织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党组织的控制力。另一方面,由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联结性和超时空等本质特征所决定,信息网络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联结成一个整体,产生网络聚合和扩散的双向作用,使信息的沟通方式、资源的配置途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信息网络还可以消除时空的距离,使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到各地。这样,政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增强党的组织整合功能。
首先,建立党建信息平台,使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化。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的应用,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使组织规模大大缩小,机构与人员得到精简,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电子党务可以快捷地进行跨部门甚至是跨地区的电子信息交换、业务活动的连线输送、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部门的资讯、政策能够迅速下达、信息能够做到动态收集和动态处理,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其次,通过网络,推动组织结构由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化,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传统组织中有严格的层级关系和层层传递的信息渠道,突出表现为会多、文件多、办事程序多,本位主义,拖沓、扯皮的现象严重。而且,严格的层级关系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子政务、电子党务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能够得到迅速、及时的传递和处理,推动组织结构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网络化转变,呈现为一种柔性化的有机组织。组织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互动的、动态连接的,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层次环节,减少会务、文件等实体性活动,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及工作效能。
第三,利用网络,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等问题。随着政企职能的分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以及新的用人机制的产生,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流动党员”,不少党员脱离了原来的基层组织成了难以联系的“口袋党员”、“游离党员”,党的组织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采用互联网这一快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传播途径,如使用党员IC卡管理办法、建立党员信息库、内部局域网、党员凭卡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和接转组织关系等方式可以使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所有的党员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在实践中,近几年各级党组织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开展电子党务,探索党在信息时代增强社会整合功能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虚拟空间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党建工作主页、独立网站的数量还很少,在互联网中文网站中所占比例不到0.5%,而且功能单一,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资源内容建设上,不少网站“千网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虽也有些特色,但时效性差,所载信息连续几天甚至数周都不更新;有些网站的内容缺少现实针对性,内容老套,千篇一律;还有些网站互动性差,留言板、BBS和其他语言或图像工具利用率极低。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探索和建设中逐步趋于完善。
责任编辑 李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