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较为齐全的条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的体育理念确定为终身锻炼,使高校体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a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包括:(1)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在健康的基础上追求健美的体型和正确的仪态。高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而竞争的前提条件即是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以长期、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娱乐中增强体质。此外,良好的仪态仪表也是待人接物、交际往来的客观要求,为此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舞蹈、体操、形体训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完善外在优美体态的舞台。(2)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运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全面发展体能是促进学生形态和机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得完善的运动技能,以及从事生产建设、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健康和美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等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但它并未具备享用终身的功效。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既包括短期内使学生直接受益——增强体质,又包括长期的导向性功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还要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便终身受益。
3.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体育教育在物质方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精神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体育运动讲求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种勇攀高峰的境界会鼓舞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直面坎坷和挫折,经得起洗礼和锤炼。体育运动讲求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种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会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辨别是非善恶有张有弛、有理有据,从而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1.非竞技性。
高校体育教育不同于对竞技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它更强调体育运动的非竞技性,即普及性或大众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应重在广度而非深度,有些高难度体育项目在教师做示范动作后,学生只需一般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的首选是对学生身体健康有益处的大众性体育项目。
2.非统一性。
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必须开展体育教育。但不同于绝大多数中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是,当今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体育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选修某种体育项目,而且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供学生选择的体育专项课。例如北方高校冬季多有滑冰或滑雪等体育项目。
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体育教育与德、智、美、劳教育相统一。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高校教育这个整体。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必须与德、智、美、劳教育相统一,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珍惜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使五育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
2.体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统一。
高校教育的特点是面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有别于中学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模式也要求体育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贴近于专业教育的需要。例如,计算机专业的体育课程应增加缓解眼部疲劳的活动内容或多讲解此方面的知识,以便学生尽快地调整好身体状态,更好地学习。艺术专业的体育课程则注重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柔美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掌握和消化专业知识,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寻求和评价生活中的专业现象。
这种体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统一的趋势将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研究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时间、学习科目等问题,寻求一种更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五、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
1.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自我意识的人,体育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自发运动的兴趣。自发性不等同于自觉性,自觉性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只是学生更主动地学而已。区别于自觉性的自发性原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毕竟,在人的寿命周期内,短短几年的高校体育教育只是转瞬即逝,但如果学生从兴趣出发,真正喜欢某项体育运动并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则是受益终身的。因此,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导向性为主,以人为本,努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终生的一项必修课。
2.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如何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合理地组合,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教学中,最应重视的莫过于渐进式方法和全面式方法。渐进式方法讲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地增加知识技能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按同化优势去循序渐进。全面式方法指的是整个有机体的全面锻炼和全面发展。
六、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日益广泛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要因势利导,通过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如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还可通过体育周、体育节、达标测验等形式,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在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上都能得到尽量的发挥,并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常规。在学校体育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竞赛与测试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结合。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综合效能,形成整体收益,既兼顾学校体育传统,又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较为齐全的条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的体育理念确定为终身锻炼,使高校体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a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包括:(1)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在健康的基础上追求健美的体型和正确的仪态。高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而竞争的前提条件即是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以长期、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娱乐中增强体质。此外,良好的仪态仪表也是待人接物、交际往来的客观要求,为此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舞蹈、体操、形体训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完善外在优美体态的舞台。(2)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运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全面发展体能是促进学生形态和机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得完善的运动技能,以及从事生产建设、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健康和美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等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但它并未具备享用终身的功效。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既包括短期内使学生直接受益——增强体质,又包括长期的导向性功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还要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便终身受益。
3.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体育教育在物质方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精神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体育运动讲求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种勇攀高峰的境界会鼓舞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直面坎坷和挫折,经得起洗礼和锤炼。体育运动讲求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种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会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辨别是非善恶有张有弛、有理有据,从而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1.非竞技性。
高校体育教育不同于对竞技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它更强调体育运动的非竞技性,即普及性或大众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应重在广度而非深度,有些高难度体育项目在教师做示范动作后,学生只需一般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的首选是对学生身体健康有益处的大众性体育项目。
2.非统一性。
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必须开展体育教育。但不同于绝大多数中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是,当今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体育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选修某种体育项目,而且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供学生选择的体育专项课。例如北方高校冬季多有滑冰或滑雪等体育项目。
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体育教育与德、智、美、劳教育相统一。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高校教育这个整体。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必须与德、智、美、劳教育相统一,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珍惜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使五育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
2.体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统一。
高校教育的特点是面向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有别于中学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模式也要求体育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贴近于专业教育的需要。例如,计算机专业的体育课程应增加缓解眼部疲劳的活动内容或多讲解此方面的知识,以便学生尽快地调整好身体状态,更好地学习。艺术专业的体育课程则注重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柔美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掌握和消化专业知识,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寻求和评价生活中的专业现象。
这种体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统一的趋势将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研究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时间、学习科目等问题,寻求一种更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五、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
1.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自我意识的人,体育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自发运动的兴趣。自发性不等同于自觉性,自觉性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只是学生更主动地学而已。区别于自觉性的自发性原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毕竟,在人的寿命周期内,短短几年的高校体育教育只是转瞬即逝,但如果学生从兴趣出发,真正喜欢某项体育运动并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则是受益终身的。因此,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导向性为主,以人为本,努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终生的一项必修课。
2.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如何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合理地组合,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教学中,最应重视的莫过于渐进式方法和全面式方法。渐进式方法讲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地增加知识技能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按同化优势去循序渐进。全面式方法指的是整个有机体的全面锻炼和全面发展。
六、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日益广泛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要因势利导,通过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如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还可通过体育周、体育节、达标测验等形式,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在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上都能得到尽量的发挥,并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常规。在学校体育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竞赛与测试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结合。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综合效能,形成整体收益,既兼顾学校体育传统,又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能力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