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教育变革的意义、动力与实践模式正在发生新的范式转变.面对全球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国际知名教育变革与教师教育学者丹尼斯?舍利教授与同事提出了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包容的全球教育变革的“第四条道路”.目前,“第四条道路”变革模式已经在芬兰、加拿大、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开展.针对教育变革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紧迫性,丹尼斯?舍利教授分析了他提出的以“中间引领”与“社区组织”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模式.鉴于教师教育在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性,丹尼斯?舍利提出了正念型教师的概念,探讨了教师教育中需要发展的5种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波士顿学院林奇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马萨诸塞州 0246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教育变革的意义、动力与实践模式正在发生新的范式转变.面对全球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国际知名教育变革与教师教育学者丹尼斯?舍利教授与同事提出了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包容的全球教育变革的“第四条道路”.目前,“第四条道路”变革模式已经在芬兰、加拿大、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开展.针对教育变革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紧迫性,丹尼斯?舍利教授分析了他提出的以“中间引领”与“社区组织”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模式.鉴于教师教育在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性,丹尼斯?舍利提出了正念型教师的概念,探讨了教师教育中需要发展的5种类型的专业资本,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决策资本、道德资本和符号资本.同时,丹尼斯?舍利还关注教育变革背景下教师的幸福感与不同样态的教师文化.针对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如新型冠状病毒和气候变化,丹尼斯?舍利呼吁通过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同时加强人文课程来应对这些挑战.就上述问题,本次对话从理论进路与实践样态两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学术对话,以昭示“第四条道路”关照下的教育领导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尝试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儿童全面发展“五对概念十二个范畴”的内涵建构,具体包括:(1)儿童道德和公民性发展的伦理学、政治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2)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心理学、脑科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3)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4)儿童艺术与审美发展的艺术学、美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5)儿童健康与安全发展的人体运动学、营养学、安全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以及儿童大脑与身体发展的脑科学、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国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黑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中俄教育比较研究中心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中俄教育改革国际交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2021年11月25日,由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俄现代经济发展问 题》国际学术实践论坛”在黑河学院举行.党委委员、副校长谢慧,阿穆尔国立大学副校长列依法?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庆龙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商业研究》责任编辑、博士生导师周正研究员与来自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 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河学院及7所俄罗斯远东联邦区高校等10余所中俄高校、研究机构的110余名与会人员参加了本次论
小康社会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立足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
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教育政策活动乃至教育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好的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不仅是教育政策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强化教育政策操作与执行力度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再造教育政策”或“生产新的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特定的方式方法,对教育政策执行活动作用于政策目标领域内的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变化进行事实描述与价值审判,并反馈于政策循环的活动,具有涉及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目标模糊且广泛、过程不稳定与不确定并存、方法具有局限性、结果具有反馈性等特
学校是否会形塑学生身体?为回答这一问题,基于“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调查(2020)”数据,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运用潜在剖面分析、多层次次序Logistic回归,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层面的校际差异与个体层面的时间分配模式是否对中小学生的肥胖程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1)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校评级与学校性质分别会对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肥胖程度造成影响;高中阶段学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2)肥胖程度在时间分配模式上呈现出两种不同表征并随学段发生变化.在小学与初中阶段,作业型、均衡型与游戏型3种较
自编国家认同、思政类课程感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澳门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澳门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水平中等偏上,情感领域略高于认知和行为领域;其因子在性别、年级、父亲国籍、父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差异显著,尤以年级差异为甚.大多数学生能较好感知“品德与公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课程感知的因子在性别、年级、母亲国籍、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差异最为显著.国家认同和“品德与公民”课程感知联系紧密,课程目标感知程度是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因素,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
在松散耦合机制下,不同学科发展既保持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组织的互动关系.松散耦合机制保护了不同学科采用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举措应对环境和追求合法性.松散耦合型学科治理有利于应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碎片化,顺应了大学组织特性和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新.学科治理中的评价评估、资源配置等应按照不同学科规律与特点进行,体现不同学科特色,避免用统一机械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科.同时,应通过共享价值和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学科的耦合性,促进学科整体提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