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人格塑造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文章从自我认同能力、爱的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和现实的实用的生活态度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力,以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未来社会的竞争。
[关键词]大学生 健全人格 塑造
[作者简介]李文霞(1968- ),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39-02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新的浪潮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人格发生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重塑一种全新的社会人格。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经济的腾飞,与这代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从社会、教育和人的相互关系来看,人格塑造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社会发展和学生人格素质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的原因,是学生欠缺人格塑造的能力。现代文化良莠并存,学生被动适应,全盘接受,无疑会使人情结构陷入混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应置于培养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上。这个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在这里,人格化的主体是能够对社会文化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因此,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整体。
人格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它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可以说,人格的主要结构就是人的表里统一体。从现代意义来说,人格塑造强调的是人的整体素质优化。就大学生而言,人格塑造的基础工作应从塑造健康人格入手,为自身的现代化打下坚固的文明基础,以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未来社会的竞争。在网络信息时代,提高人的素质,追求健康人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发展呼唤一种新型的健康人格。
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气质类型上的差异,而且从人格维度的角度来分析还存在着差异,如果处于极端位置的话,就会发生人格分离而导致极端行为,如犯罪等。因此,我们应对大学生的人格维度进行正确鉴别,并予以合理引导,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适应各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健全的人格首先是对自我的认同
人格发展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内核,而且自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格状态。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努力引导大学生去发现、认识、理解真实的自我,并且完全接受自我。关心、尊重和开发大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这是促使他们完善自我人格的有效途径。人只有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恰当贴切,才能进行自励、自勉、自控,也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状况,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划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他认为只有两种自我达到平衡才是健康的人格。现在一些家长或老师片面地向学生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在经过努力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学生自然会对现实的自我产生怀疑,进而产生仇视、厌弃的思想,并开始幻想理想的自我,结果导致两者差距越来越大,自我完全失衡。所以教育者应该引导被教育者客观地认识现实的自我,喜爱现实的自我,同时又能在自我设计的前提下,无限接近理想的自我。
调查表明,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对自身做出恰当的评价。12%的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较低,3%的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心理健康发展意味着能够较好地认识自己,欣赏、悦纳自己,能对个人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认识,它是大学生体验自尊、自信的前提。对自身不能做出恰当评价会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辅导,使他们对自己的外貌、行为习惯、性格、能力等有清醒的意识;初步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纳自己的优点,也不因自己的不足而感到自卑,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及自我设计能力。
二、健全的人格还应该有爱的能力
爱是人类感情的核心,是人类在长期的维护种族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感情。爱的正常、适时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现在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幸福或过分不幸福而丧失了爱的能力,感情要么长期受到压抑,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要么就是歇斯底里大发作,所以教会大学生去爱是人格教育的重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生命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所以,大学生爱的教育旨在促使大学生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把握身边的平凡点滴,留意生活的细微瞬间,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博大之爱、对朋友的友谊之爱、对家庭的亲情之爱、对社会的无私之爱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庄重之爱,绘就出心中的爱之地图。帮助大学生领悟爱的真谛、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三、忍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的、必然的,它是人生的催熟剂,同时又是一种机遇。对于强者来说,每次挫折不仅是一次很好的锤炼,而且是一次有价值的发现,是一种转败为胜的契机。对挫折没有反应不可能,但反应过度,采取伤人或自伤的方式来对待人生中的挫折更为危险。赞美固然是青少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式,适当的挫折教育更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主要有三种:(1)挫折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挫折体验,往往对许多未知事物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说明青年大学生有一种奋发进取、敢冒风险的特点,但往往也容易因此而遭遇挫折,且对挫折缺乏应有的准备。(2)遇见一点挫折就放弃努力。不少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两件事没有做好,就自我否定、悲观失望。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一点麻烦,就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差,对交际就失去了兴趣。(3)夸大挫折的后果。即把某些挫折发生后的实际后果想象得非常严重、糟糕透顶。实际上这种挫折感受是想象感受,是被放大了的挫折,往往比实际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或打击力度更大。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行为、伤害行为往往正是这种夸大挫折后果的结果造成的。
四、现实的、实用的生活态度应是人格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脱离实际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引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失望,对心理和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思想极易引起过激行为。因此,教育大学生以现实为根本,用理想指导现实,让自己的思想行为更符合真实的生活所能提供的条件是教育者应重视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塑造方面,大学生尤其要培养自己具有谦虚、活泼、勇敢、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训练的方法主要有:(1)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组合。教师应指导大学生掌握一些自我构建的方法和技巧,如“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解剖自己,然后选择有效的途径去克服弱点等。(2)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克服因无知而引起的自卑、粗鲁、懦弱等。(3)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整体合力。(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接触社会生活,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5)鼓励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6)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诸如写作、唱歌、运动等。这些活动能使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大学生很快摆脱挫折情境的困扰。采取以上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就会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贺银瑞.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塑造[J].上海高教研究,1994(2).
[2]程家福.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OL].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ttp://www.cnki.com.cn/grid20/detail.aspx?filename=2003085792&dbname=CMFD2003),2003-07-18.
[3]孔宪峰,黄宏.增强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
[4]张红旗.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培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
[关键词]大学生 健全人格 塑造
[作者简介]李文霞(1968- ),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39-02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新的浪潮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人格发生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重塑一种全新的社会人格。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经济的腾飞,与这代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从社会、教育和人的相互关系来看,人格塑造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社会发展和学生人格素质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的原因,是学生欠缺人格塑造的能力。现代文化良莠并存,学生被动适应,全盘接受,无疑会使人情结构陷入混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应置于培养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上。这个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在这里,人格化的主体是能够对社会文化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因此,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作用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整体。
人格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它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可以说,人格的主要结构就是人的表里统一体。从现代意义来说,人格塑造强调的是人的整体素质优化。就大学生而言,人格塑造的基础工作应从塑造健康人格入手,为自身的现代化打下坚固的文明基础,以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未来社会的竞争。在网络信息时代,提高人的素质,追求健康人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发展呼唤一种新型的健康人格。
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气质类型上的差异,而且从人格维度的角度来分析还存在着差异,如果处于极端位置的话,就会发生人格分离而导致极端行为,如犯罪等。因此,我们应对大学生的人格维度进行正确鉴别,并予以合理引导,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适应各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健全的人格首先是对自我的认同
人格发展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内核,而且自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格状态。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努力引导大学生去发现、认识、理解真实的自我,并且完全接受自我。关心、尊重和开发大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这是促使他们完善自我人格的有效途径。人只有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恰当贴切,才能进行自励、自勉、自控,也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状况,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划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他认为只有两种自我达到平衡才是健康的人格。现在一些家长或老师片面地向学生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在经过努力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学生自然会对现实的自我产生怀疑,进而产生仇视、厌弃的思想,并开始幻想理想的自我,结果导致两者差距越来越大,自我完全失衡。所以教育者应该引导被教育者客观地认识现实的自我,喜爱现实的自我,同时又能在自我设计的前提下,无限接近理想的自我。
调查表明,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对自身做出恰当的评价。12%的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较低,3%的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心理健康发展意味着能够较好地认识自己,欣赏、悦纳自己,能对个人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认识,它是大学生体验自尊、自信的前提。对自身不能做出恰当评价会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辅导,使他们对自己的外貌、行为习惯、性格、能力等有清醒的意识;初步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纳自己的优点,也不因自己的不足而感到自卑,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及自我设计能力。
二、健全的人格还应该有爱的能力
爱是人类感情的核心,是人类在长期的维护种族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感情。爱的正常、适时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现在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幸福或过分不幸福而丧失了爱的能力,感情要么长期受到压抑,表现出极度的冷漠,要么就是歇斯底里大发作,所以教会大学生去爱是人格教育的重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生命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所以,大学生爱的教育旨在促使大学生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把握身边的平凡点滴,留意生活的细微瞬间,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博大之爱、对朋友的友谊之爱、对家庭的亲情之爱、对社会的无私之爱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庄重之爱,绘就出心中的爱之地图。帮助大学生领悟爱的真谛、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三、忍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的、必然的,它是人生的催熟剂,同时又是一种机遇。对于强者来说,每次挫折不仅是一次很好的锤炼,而且是一次有价值的发现,是一种转败为胜的契机。对挫折没有反应不可能,但反应过度,采取伤人或自伤的方式来对待人生中的挫折更为危险。赞美固然是青少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式,适当的挫折教育更是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主要有三种:(1)挫折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挫折体验,往往对许多未知事物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说明青年大学生有一种奋发进取、敢冒风险的特点,但往往也容易因此而遭遇挫折,且对挫折缺乏应有的准备。(2)遇见一点挫折就放弃努力。不少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两件事没有做好,就自我否定、悲观失望。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一点麻烦,就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差,对交际就失去了兴趣。(3)夸大挫折的后果。即把某些挫折发生后的实际后果想象得非常严重、糟糕透顶。实际上这种挫折感受是想象感受,是被放大了的挫折,往往比实际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或打击力度更大。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行为、伤害行为往往正是这种夸大挫折后果的结果造成的。
四、现实的、实用的生活态度应是人格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脱离实际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引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失望,对心理和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思想极易引起过激行为。因此,教育大学生以现实为根本,用理想指导现实,让自己的思想行为更符合真实的生活所能提供的条件是教育者应重视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塑造方面,大学生尤其要培养自己具有谦虚、活泼、勇敢、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训练的方法主要有:(1)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组合。教师应指导大学生掌握一些自我构建的方法和技巧,如“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解剖自己,然后选择有效的途径去克服弱点等。(2)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克服因无知而引起的自卑、粗鲁、懦弱等。(3)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整体合力。(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接触社会生活,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5)鼓励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6)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诸如写作、唱歌、运动等。这些活动能使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大学生很快摆脱挫折情境的困扰。采取以上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就会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贺银瑞.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塑造[J].上海高教研究,1994(2).
[2]程家福.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OL].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ttp://www.cnki.com.cn/grid20/detail.aspx?filename=2003085792&dbname=CMFD2003),2003-07-18.
[3]孔宪峰,黄宏.增强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
[4]张红旗.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培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