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一年前相比,秦海璐瘦了很多。她哑着嗓子声明,瘦了10斤。她说今年太累:拍戏,演话剧,宣传自己有份投资的新电影《钢的琴》,像上紧的发条。嗓子就是因为新一轮的《四世同堂》演出哑了。
这一年秦海璐付出很多,同样收获不少:《钢的琴》和《到阜阳600里》为她带来两个影展的三个影后提名,最终赢下一顶影后桂冠;而《四世同堂》则为她博来“最佳话剧女演员”殊荣;同时跟许鞍华合作的《桃姐》也将在年底上映。
这位文艺气质浓重的女星,正朝着“艺术家”的道路前进。
听到这样的评价,秦海璐笑得很放松。她依然保持着大大咧咧的作风,和大家打招呼,要求边化妆边采访。
强悍而能量十足。
拍电影,要么当婊子要么立牌坊
现在很多导演喜欢拍摇摇晃晃的镜头。觉得这样就好莱坞了,就国际了。张猛不炫技,一个长镜头就能拍得很动人。
对待像自己儿子一样的作品《钢的琴》,秦海璐说,这部片子给了她太多太多的惊喜,以至于再要求票房都觉得很贪心。当初加盟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大学同学导演张猛,而是被剧本中的情愫打动,她喜欢那种逆境中的美好。
和倔强的演艺生涯一样,在秦海璐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任何困难不可逾越,也不相信苦难的岁月里没有甜头。所以当《钢的琴》面临资金短缺的时候她立马出手援助。
“你看,我们捱过那个难关,现在真的是繁花一片。”
《风尚周报》:在很多人眼里,秦海璐很强势。比如在微博上写,如果《钢的琴》改名,我就拒绝宣传。坦白说,跟剧组较劲的演员不多,这么公开喊话的更少。
秦海璐:当时我真的特别生气,而且我也没有渠道去发泄。他们完全没有跟我商量就去改名字,0K,如果你觉得《钢的琴》不好,那拜托你改个好点的名字,什么《疯狂的钢琴》之类我可不能接受。我不是强势,我只是在遵循我的原则,你要不好好跟我商量,要不就做得漂亮,否则,你这么来通知我一声,我只能奋起反抗。
《风尚周报》:不怕让影迷或者媒体觉得秦海璐脾气很差?
秦海璐:哈哈,难道大家不是一直这么觉得吗?(真实状况呢?)别问我真实情况啊,我回答的怎么客观啊,问他们。(把手指向经纪人和宣传。)
《风尚周报》:你拒绝《钢的琴》改名,是因为觉得要改的那个名字与电影的文艺调子不符吗?
秦海璐:我是觉得不符,但是跟电影的“文艺”无关。其实《钢的琴》不是文艺片,它讲的是父爱,父爱是多么大众的题材。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它是小众文艺片。这里面有亲情,更有社会的变迁,整个是一个时代的故事:钢厂倒闭了,工人下岗了,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份工作,可能还有存在感荣誉感。城市里的一个修鞋的,可能是厂里曾经最牛的钳工,那种落差谁去注意过?比如鞍钢,东北曾经是国家重工业核心,现在呢?很多人对东北人印象不好,说喜欢去外地“混”,那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找不到更多的机会。导演要表达变革后的失落。
《风尚周报》:这么严肃的题材,听起来有些批判,当时接拍有顾忌吗?
秦海璐:没有,这部影片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觉得在中国不是不能拍批判的电影,关键是怎么拍。
电影局不是只要求导演和演员去歌功颂德,当然你拍一部片子如果只是揭露社会丑恶、人性沦丧,意义何在呢?我觉得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间是最好的,而不应该是一个发泄不满的工具。
《风尚周报》: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你对这部片子的票房有期待吗?
秦海璐:没有,真的没有。我觉得人不能太贪心,《钢的琴》这部片子已经让我得到了太多了,比如奖项,比如业内人士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宣传,我们再去要求票房就有点过了。我觉得电影不要“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特别不单纯。要不然就当婊子,要不然就立牌坊。
《风尚周报》:看来《钢的琴》是想“立牌坊”了?它在影评人眼里口碑不错。
秦海璐:我觉得是导演张猛的风格太独特了,他给很多影评人全新的观影感受,可能这种风格大家之前都没想到。比如现在很多导演喜欢拍摇摇晃晃的镜头,觉得这样就好莱坞了,就国际了。张猛不炫技,一个长镜头就能拍得很动人。很多人让我评价下张猛,我觉得我说什么都不合适,但是如果有不错的机遇的话,张猛绝对能起来。奖项是一种游戏
“组委会通知一定要来我就一定来,我就知道有奖了。不然人家千里迢迢喊你过来干吗,看演出啰?”
秦海璐说第一次获得金马奖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功劳,而这次夺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影后就真的是她的自我成就。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是抱着“不求演得多好,只求演得真实”信念。对比荣誉,她更喜欢回顾那些艰苦的东西,比如戏校煎熬的岁月,大学彷徨的时光,还有出演《榴莲飘飘》后差点被封禁的演艺之路。
幸运的是,经历过这些后,秦海璐更懂得“在生活里相处,在戏剧中表达”的豁达心态。
这是一个女人的福分,一个演员的幸运。
《风尚周报》:从《榴莲飘飘》到《钢的琴》,两次封后差了11年,漫长吗?
秦海璐: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事情,就像当初没想过能得金马奖一样。而且奖项这种东西没办法做到绝对客观和公正,说到底还是组委会在评选,他们的喜好和口味会直接决定奖项的走向。获奖不代表我多厉害,不获奖也不代表一定没演技。
《风尚周报》:你不是一直致力于做“演技派”吗?
秦海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会用生活逻辑来推理戏剧表演。比如,拿筷子的时候你夹肉和夹菜就不一样,不信你观察下。那时候是陈小艺和我合作演一个电视剧,听她跟导演在讨论一些场景的时候这么说,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你想啊,观众比演员更生活化,你过不过心,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所以不能说我演技多好,只能说我演得比较真。
《风尚周报》:可是你第一次演戏就夺得金马奖,那时候就会演戏了吗?
秦海璐:其实是一个道理,那时候陈果手把手教我。这些戏他先过了心,我再copy他,能不真吗?陈果是个特别执着的人,她为了拍一部戏真的会在生活里跟那些人交流,去观察他们的行踪。
《风尚周报》:这次封后之前,你有两个奖项提名都在大学生电影节失意,人生总是在得失间前行。
秦海璐:其实那两个提名已经是对我非常大的肯定。两部戏(《钢的琴》和《到阜阳600里》)我的戏份都不多,这在女主角的评选中是不占优势的。比如我在《父子》提名最佳女演员的时候也有争议,说秦海璐就十分钟的戏。组委会出来解释,说我们选的是女演员而不是女主角。同样,有的电影节选的就是女主角而不是女演员。所以评选标准不同,也不必拿来对比。
《风尚周报》:很多人都很在乎得奖与否,有的演员会因为拿不到奖而瞬间泪奔。
秦海璐:我觉得有时候这是组委会的问题,组委会通知你一定来,一般情况下就知道有奖了。不然人家千里迢迢喊你过来干吗,看演出啊?这似乎是个定律,你看戛纳或者威尼斯,评委会在 最后几天都会跟导演或者演员沟通,希望他们一定出席颁奖典礼,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至少人家是抱着会拿奖的心态来的,可是最后没给人家,当时心里有落差也正常。
《风尚周报》:你第一次做制片人就获得了好口碑,是想从演员的道路上慢慢转型吗?
秦海璐:还是以演戏为主,做制片人看机会吧。其实做演员很简单,把戏拍好就可以了,但是制片人或者导演就麻烦多了。尤其是导演,对一部戏太重要了,演员基本上就是一颗棋子而已,所以有人说接王家卫或者李安的戏容易拿奖。我觉得做导演或者制片人的成就感更强。
《风尚周报》:是否想与王家卫和张艺谋这种大导演合作?
秦海璐:不是特别想,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已经固定,秦海璐能发挥的空间不大,相反新导演新风格可能让我演起来更满足。我现在就喜欢那种演起来特别过瘾的角色。
《风尚周报》:据说王全安的《白鹿原》当时也与你接触过?
秦海璐:是,但是大家的档期冲突。这部戏我没演成,还促成了一段姻缘(王全安与张雨琦的恋情发生于其时),多好!
理性的大女人
“我即使在恋爱也特别理性,因为我知道,爱本来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让你不得不认真和理性起来。”
秦海璐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都说过,她不愿意放低自己。这是一种男性化的思考:自己辛苦赚钱,干吗不过得好一点?开好车住豪宅,是因为我有这个能力。
同时她也承认,自己的理性有时候是一种困扰,让她在感情的世界里很彷徨。“理性到不相信一见钟情,理性到会放弃有变质可能的感情。”
有时候,太理性跟太清醒一样,都是对待生活残忍的表现。
《风尚周报》:从“红玫瑰”到“大赤包”,你的话剧角色相当跳跃。
秦海璐:是,大赤包演起来特别过瘾。当时我还问导演,干吗找我演大赤包,我有那么胖吗?导演说,因为我是一个大女人,大赤包也是,她的内心是强大而有担当的,这是我们的共同点。
《风尚周报》:你自己觉得你的内心是否是强大的?
秦海璐: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很理性,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我不太想把自己放低,让别人给我保障,我更希望我是别人的保障。
《风尚周报》:比如?
秦海璐:比如我前段时间装修,我妈说把在用的装修队换了。问她为什么,她说一个朋友介绍的装修队特别好。我说不行,不能因为别的装修队好就换掉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如果这个装修队哪里不好,给我们装错了什么可以换。我妈很无奈。
可能很多时候,别的女生听妈这么一说就同意了。我也心疼我妈,也希望她高兴,但是我不希望因为她的任性而让别人不高兴。
《风尚周报》:的确是很理性的表现,这种性格在恋爱中也会如此较劲吗?
秦海璐:我觉得恋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更得让你去理性地与这个人相处。我需要去控制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控制。
《风尚周报》:实际上能控制感情的女人没有几个吧?
秦海璐:这是因为女人天性就有些特质和理性冲突,所以让女人控制感情很难。我也不见得所有时候都能去控制感情,也有无比纠结的时候,在感情与理性间下不了决定。所以我觉得我是一个纠结的理性女人,或者大女人。比如感情我特别相信日久生情,不相信一见钟情。
《风尚周报》:你个人的感情进展如何?
秦海璐:就是在恋爱,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婚。之前有传言说我要移民香港就是为了结婚,这太扯了,我纯粹是为了工作方便,不用为了签证而来回奔波,结婚的事儿压根都没有提上日程。对于结婚的事儿,我比较坦荡,结就结,不结就不结。
这一年秦海璐付出很多,同样收获不少:《钢的琴》和《到阜阳600里》为她带来两个影展的三个影后提名,最终赢下一顶影后桂冠;而《四世同堂》则为她博来“最佳话剧女演员”殊荣;同时跟许鞍华合作的《桃姐》也将在年底上映。
这位文艺气质浓重的女星,正朝着“艺术家”的道路前进。
听到这样的评价,秦海璐笑得很放松。她依然保持着大大咧咧的作风,和大家打招呼,要求边化妆边采访。
强悍而能量十足。
拍电影,要么当婊子要么立牌坊
现在很多导演喜欢拍摇摇晃晃的镜头。觉得这样就好莱坞了,就国际了。张猛不炫技,一个长镜头就能拍得很动人。
对待像自己儿子一样的作品《钢的琴》,秦海璐说,这部片子给了她太多太多的惊喜,以至于再要求票房都觉得很贪心。当初加盟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大学同学导演张猛,而是被剧本中的情愫打动,她喜欢那种逆境中的美好。
和倔强的演艺生涯一样,在秦海璐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任何困难不可逾越,也不相信苦难的岁月里没有甜头。所以当《钢的琴》面临资金短缺的时候她立马出手援助。
“你看,我们捱过那个难关,现在真的是繁花一片。”
《风尚周报》:在很多人眼里,秦海璐很强势。比如在微博上写,如果《钢的琴》改名,我就拒绝宣传。坦白说,跟剧组较劲的演员不多,这么公开喊话的更少。
秦海璐:当时我真的特别生气,而且我也没有渠道去发泄。他们完全没有跟我商量就去改名字,0K,如果你觉得《钢的琴》不好,那拜托你改个好点的名字,什么《疯狂的钢琴》之类我可不能接受。我不是强势,我只是在遵循我的原则,你要不好好跟我商量,要不就做得漂亮,否则,你这么来通知我一声,我只能奋起反抗。
《风尚周报》:不怕让影迷或者媒体觉得秦海璐脾气很差?
秦海璐:哈哈,难道大家不是一直这么觉得吗?(真实状况呢?)别问我真实情况啊,我回答的怎么客观啊,问他们。(把手指向经纪人和宣传。)
《风尚周报》:你拒绝《钢的琴》改名,是因为觉得要改的那个名字与电影的文艺调子不符吗?
秦海璐:我是觉得不符,但是跟电影的“文艺”无关。其实《钢的琴》不是文艺片,它讲的是父爱,父爱是多么大众的题材。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它是小众文艺片。这里面有亲情,更有社会的变迁,整个是一个时代的故事:钢厂倒闭了,工人下岗了,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份工作,可能还有存在感荣誉感。城市里的一个修鞋的,可能是厂里曾经最牛的钳工,那种落差谁去注意过?比如鞍钢,东北曾经是国家重工业核心,现在呢?很多人对东北人印象不好,说喜欢去外地“混”,那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找不到更多的机会。导演要表达变革后的失落。
《风尚周报》:这么严肃的题材,听起来有些批判,当时接拍有顾忌吗?
秦海璐:没有,这部影片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觉得在中国不是不能拍批判的电影,关键是怎么拍。
电影局不是只要求导演和演员去歌功颂德,当然你拍一部片子如果只是揭露社会丑恶、人性沦丧,意义何在呢?我觉得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间是最好的,而不应该是一个发泄不满的工具。
《风尚周报》: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你对这部片子的票房有期待吗?
秦海璐:没有,真的没有。我觉得人不能太贪心,《钢的琴》这部片子已经让我得到了太多了,比如奖项,比如业内人士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宣传,我们再去要求票房就有点过了。我觉得电影不要“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特别不单纯。要不然就当婊子,要不然就立牌坊。
《风尚周报》:看来《钢的琴》是想“立牌坊”了?它在影评人眼里口碑不错。
秦海璐:我觉得是导演张猛的风格太独特了,他给很多影评人全新的观影感受,可能这种风格大家之前都没想到。比如现在很多导演喜欢拍摇摇晃晃的镜头,觉得这样就好莱坞了,就国际了。张猛不炫技,一个长镜头就能拍得很动人。很多人让我评价下张猛,我觉得我说什么都不合适,但是如果有不错的机遇的话,张猛绝对能起来。奖项是一种游戏
“组委会通知一定要来我就一定来,我就知道有奖了。不然人家千里迢迢喊你过来干吗,看演出啰?”
秦海璐说第一次获得金马奖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功劳,而这次夺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影后就真的是她的自我成就。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是抱着“不求演得多好,只求演得真实”信念。对比荣誉,她更喜欢回顾那些艰苦的东西,比如戏校煎熬的岁月,大学彷徨的时光,还有出演《榴莲飘飘》后差点被封禁的演艺之路。
幸运的是,经历过这些后,秦海璐更懂得“在生活里相处,在戏剧中表达”的豁达心态。
这是一个女人的福分,一个演员的幸运。
《风尚周报》:从《榴莲飘飘》到《钢的琴》,两次封后差了11年,漫长吗?
秦海璐: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事情,就像当初没想过能得金马奖一样。而且奖项这种东西没办法做到绝对客观和公正,说到底还是组委会在评选,他们的喜好和口味会直接决定奖项的走向。获奖不代表我多厉害,不获奖也不代表一定没演技。
《风尚周报》:你不是一直致力于做“演技派”吗?
秦海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会用生活逻辑来推理戏剧表演。比如,拿筷子的时候你夹肉和夹菜就不一样,不信你观察下。那时候是陈小艺和我合作演一个电视剧,听她跟导演在讨论一些场景的时候这么说,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你想啊,观众比演员更生活化,你过不过心,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所以不能说我演技多好,只能说我演得比较真。
《风尚周报》:可是你第一次演戏就夺得金马奖,那时候就会演戏了吗?
秦海璐:其实是一个道理,那时候陈果手把手教我。这些戏他先过了心,我再copy他,能不真吗?陈果是个特别执着的人,她为了拍一部戏真的会在生活里跟那些人交流,去观察他们的行踪。
《风尚周报》:这次封后之前,你有两个奖项提名都在大学生电影节失意,人生总是在得失间前行。
秦海璐:其实那两个提名已经是对我非常大的肯定。两部戏(《钢的琴》和《到阜阳600里》)我的戏份都不多,这在女主角的评选中是不占优势的。比如我在《父子》提名最佳女演员的时候也有争议,说秦海璐就十分钟的戏。组委会出来解释,说我们选的是女演员而不是女主角。同样,有的电影节选的就是女主角而不是女演员。所以评选标准不同,也不必拿来对比。
《风尚周报》:很多人都很在乎得奖与否,有的演员会因为拿不到奖而瞬间泪奔。
秦海璐:我觉得有时候这是组委会的问题,组委会通知你一定来,一般情况下就知道有奖了。不然人家千里迢迢喊你过来干吗,看演出啊?这似乎是个定律,你看戛纳或者威尼斯,评委会在 最后几天都会跟导演或者演员沟通,希望他们一定出席颁奖典礼,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至少人家是抱着会拿奖的心态来的,可是最后没给人家,当时心里有落差也正常。
《风尚周报》:你第一次做制片人就获得了好口碑,是想从演员的道路上慢慢转型吗?
秦海璐:还是以演戏为主,做制片人看机会吧。其实做演员很简单,把戏拍好就可以了,但是制片人或者导演就麻烦多了。尤其是导演,对一部戏太重要了,演员基本上就是一颗棋子而已,所以有人说接王家卫或者李安的戏容易拿奖。我觉得做导演或者制片人的成就感更强。
《风尚周报》:是否想与王家卫和张艺谋这种大导演合作?
秦海璐:不是特别想,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已经固定,秦海璐能发挥的空间不大,相反新导演新风格可能让我演起来更满足。我现在就喜欢那种演起来特别过瘾的角色。
《风尚周报》:据说王全安的《白鹿原》当时也与你接触过?
秦海璐:是,但是大家的档期冲突。这部戏我没演成,还促成了一段姻缘(王全安与张雨琦的恋情发生于其时),多好!
理性的大女人
“我即使在恋爱也特别理性,因为我知道,爱本来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让你不得不认真和理性起来。”
秦海璐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都说过,她不愿意放低自己。这是一种男性化的思考:自己辛苦赚钱,干吗不过得好一点?开好车住豪宅,是因为我有这个能力。
同时她也承认,自己的理性有时候是一种困扰,让她在感情的世界里很彷徨。“理性到不相信一见钟情,理性到会放弃有变质可能的感情。”
有时候,太理性跟太清醒一样,都是对待生活残忍的表现。
《风尚周报》:从“红玫瑰”到“大赤包”,你的话剧角色相当跳跃。
秦海璐:是,大赤包演起来特别过瘾。当时我还问导演,干吗找我演大赤包,我有那么胖吗?导演说,因为我是一个大女人,大赤包也是,她的内心是强大而有担当的,这是我们的共同点。
《风尚周报》:你自己觉得你的内心是否是强大的?
秦海璐: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很理性,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我不太想把自己放低,让别人给我保障,我更希望我是别人的保障。
《风尚周报》:比如?
秦海璐:比如我前段时间装修,我妈说把在用的装修队换了。问她为什么,她说一个朋友介绍的装修队特别好。我说不行,不能因为别的装修队好就换掉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如果这个装修队哪里不好,给我们装错了什么可以换。我妈很无奈。
可能很多时候,别的女生听妈这么一说就同意了。我也心疼我妈,也希望她高兴,但是我不希望因为她的任性而让别人不高兴。
《风尚周报》:的确是很理性的表现,这种性格在恋爱中也会如此较劲吗?
秦海璐:我觉得恋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更得让你去理性地与这个人相处。我需要去控制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所控制。
《风尚周报》:实际上能控制感情的女人没有几个吧?
秦海璐:这是因为女人天性就有些特质和理性冲突,所以让女人控制感情很难。我也不见得所有时候都能去控制感情,也有无比纠结的时候,在感情与理性间下不了决定。所以我觉得我是一个纠结的理性女人,或者大女人。比如感情我特别相信日久生情,不相信一见钟情。
《风尚周报》:你个人的感情进展如何?
秦海璐:就是在恋爱,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婚。之前有传言说我要移民香港就是为了结婚,这太扯了,我纯粹是为了工作方便,不用为了签证而来回奔波,结婚的事儿压根都没有提上日程。对于结婚的事儿,我比较坦荡,结就结,不结就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