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多少事》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18年的陈独秀比较郁闷。从上一年开始,陈独秀、胡适带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发表大量言论,态度偏激,言辞激烈,矛头直指文言文,恨不得把清末积贫积弱的国运都归咎到“诗界千年靡靡风”上。他们从不同角度精心论证,大声疾呼废除文言,倡导白话。其中最有名的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2月陈独秀发表的更为激进的《文学革
因为新派人物不遗余力地“妖魔化”文言文,却只有他们几个在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废文言、倡白话”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观点在当时几乎没人搭理,预料中守旧派“痛心疾首”、“如丧考妣”、被捅了马蜂窝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场面如此冷清让陈独秀非常着急,于是他干了一件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事:炒作。
陈独秀找来新文化运动的两名闯将,钱玄同和刘半农,合演一出双簧:钱玄同以化名抨击白话文,捍卫旧文化,刘半农则以真名反唇相讥,在《新青年》同一期刊物上展开论战。俩人都剑走偏锋,把观点推向极端,互相嘲讽,形成激烈交锋。
为了防止论战再次落空,刘半农的文章里特意举林纾为例,说古文其实是不通之文,称其为“桐城谬种”,并从林译小说里挑出许多毛病“亮相”。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集中火力以林纾为活靶子,逗引林纾上阵反驳,防止论战像上次那样泥牛入海,毫无反响。
他们之所以选中林纾来充当这个倒霉的角色,是因为林纾名头特大。除了其一时洛阳纸贵的翻译小说外,他还是当时的头号古文大师。树一个文言文上最牛的人为靶子来攻击,最能扩大“废文言、倡白话”的影响。
果然,林纾坐不住了,参与了这场让他在文化史上身败名裂的论战。
之后双方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林纾连连出手批驳。
这就是陈独秀想要的效果。一边倒的比赛没什么看头,也会很快结束;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打个不亦乐乎,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观众才有兴致投入。如果其中还有人犯规,潜规则,咆哮裁判,殴打狗仔队,那更会引发滔天巨浪,把整个事件推向最高潮。
不幸的是,被气疯了的林纾还真这么干了。他写了连载小说影射陈独秀等人,极尽丑化之能事,开展人身攻击和侮辱。
结果呢?
轰动一时。之后不久,北洋政府教育部下文,教科书正式采用白话文。
林纾惨败,成了螳臂当车的“小丑”,载入史册。
其实,林纾不但不反对白话文,还是最早用白话写作的人之一!他的冤屈,就如同当今总是被误解的任志强和冯小刚一样深沉。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大众总是懒惰的,他们更愿意以脸谱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历史与他人。他们热爱的是热闹本身,至于热闹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在热闹之后,又有几个记得,几个深究?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和一脉相承的传播法则。
(文章编号:3100501,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1918年的陈独秀比较郁闷。从上一年开始,陈独秀、胡适带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发表大量言论,态度偏激,言辞激烈,矛头直指文言文,恨不得把清末积贫积弱的国运都归咎到“诗界千年靡靡风”上。他们从不同角度精心论证,大声疾呼废除文言,倡导白话。其中最有名的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2月陈独秀发表的更为激进的《文学革
因为新派人物不遗余力地“妖魔化”文言文,却只有他们几个在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废文言、倡白话”这一文化史上的重要观点在当时几乎没人搭理,预料中守旧派“痛心疾首”、“如丧考妣”、被捅了马蜂窝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场面如此冷清让陈独秀非常着急,于是他干了一件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事:炒作。
陈独秀找来新文化运动的两名闯将,钱玄同和刘半农,合演一出双簧:钱玄同以化名抨击白话文,捍卫旧文化,刘半农则以真名反唇相讥,在《新青年》同一期刊物上展开论战。俩人都剑走偏锋,把观点推向极端,互相嘲讽,形成激烈交锋。
为了防止论战再次落空,刘半农的文章里特意举林纾为例,说古文其实是不通之文,称其为“桐城谬种”,并从林译小说里挑出许多毛病“亮相”。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集中火力以林纾为活靶子,逗引林纾上阵反驳,防止论战像上次那样泥牛入海,毫无反响。
他们之所以选中林纾来充当这个倒霉的角色,是因为林纾名头特大。除了其一时洛阳纸贵的翻译小说外,他还是当时的头号古文大师。树一个文言文上最牛的人为靶子来攻击,最能扩大“废文言、倡白话”的影响。
果然,林纾坐不住了,参与了这场让他在文化史上身败名裂的论战。
之后双方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林纾连连出手批驳。
这就是陈独秀想要的效果。一边倒的比赛没什么看头,也会很快结束;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打个不亦乐乎,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观众才有兴致投入。如果其中还有人犯规,潜规则,咆哮裁判,殴打狗仔队,那更会引发滔天巨浪,把整个事件推向最高潮。
不幸的是,被气疯了的林纾还真这么干了。他写了连载小说影射陈独秀等人,极尽丑化之能事,开展人身攻击和侮辱。
结果呢?
轰动一时。之后不久,北洋政府教育部下文,教科书正式采用白话文。
林纾惨败,成了螳臂当车的“小丑”,载入史册。
其实,林纾不但不反对白话文,还是最早用白话写作的人之一!他的冤屈,就如同当今总是被误解的任志强和冯小刚一样深沉。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大众总是懒惰的,他们更愿意以脸谱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历史与他人。他们热爱的是热闹本身,至于热闹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在热闹之后,又有几个记得,几个深究?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和一脉相承的传播法则。
(文章编号:3100501,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