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和汉语相比较而言,英语名词使用频率高,具有静态优势,而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高,具有动态优势。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英语重表达倾向于间接,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本文通过英汉互译文本的对比分析,对汉英语言以上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1.静态与动态
一般来说,由于英语属于曲折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英语具有静态优势,而汉语具有动态优势;与此相联系的是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但这两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因为静态和动态不仅涉及词性,而且涉及到句式等;而就词性而言,单动词就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名词等其他词性也是如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的名词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名词,而汉语的动态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动词上。我们说“较多”使用,是因为这是就英汉两种语言比較而言,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名词的使用频率都大于动词的使用频率,但是汉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动词的使用频率。
从整体上看,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主要体现为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较早提出这种论点的是林同济,“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优势,英语的特点可说是关系词丰富”,具体说来,“英语有大量的介词,有许多连词
和汉语所无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我们认为,主张汉语重在名词,英语重在动词是指在语法理论研究层面上。而英汉对比时所谈的英语的名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都是指两种语言文本中使用名词和动词率。所以,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这一说法是合理的,也大致表明了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
连淑能将英语的静态趋向归纳如下: 1)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2)用名词表示实施者,以代替动词; 3)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4)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5)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6)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而汉语的动词倾向则表现在: 1)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见现象; 2)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3)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与此相比,刘宓庆对汉语动词优势和英语名词优势的总结更为全面,也更为复杂,大致如下: 汉语使用动词的优势:1)汉语动词可充当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语、定于和状语,形态不变; 2)汉语动词可以以肯定、否定相迭的方式构成疑问句;3)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4)汉语动词可以充当介词,即“以介为动”和“返动为介”,这是汉语动词的“虚化”; 5)汉语动词有叠字构词法; 6)汉语的谓语动词可以包含多项动词,包括连动式谓语、兼语式谓语、“把”字句、“被”字句等。7)汉语句法的谓语功能可以使“形容词动词化”。
2.抽象与具体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然后对其本质进行总结、归纳和抽象思维,挖掘其规律。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常常借助直觉体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另外,英美人的抽象思维占据主流趋势,这也离不开英语语言所倚赖的哲学传统和拼音语言系统,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客观现象,尤其是喜欢用抽象性的名词、不定式、动名词乃至主语从句来充当话题的主体;相对而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这既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也与汉语的象形文字有关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和商业信件等文体中。
汉语多用具体表达法,1) 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例如: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 我感到惊异。2)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例如: 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 据说他对邓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3)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例如: 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成为富兰克林的包袱。4) 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例如:He was open now to charges of willful blindness. 这时人们指责他装聋作哑。
总得来说,英民族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能力的运用; 而汉民族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但是,抽象与具体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英语存在着大量的非常具体的描述,汉语中也不乏抽象的表达。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常将英语中的形象表达做抽象化处理来翻译出其深层的含义。 如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使身心在一起—— 维持生计),wake a sleeping dog(弄醒熟睡的狗—— 惹事生非)。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抽象与具体是要视特定的情况进行转换的。
3.直接与间接
3.1 委婉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英语比汉语更多的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委婉说法是一种用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合时宜或事物。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往往会借用温和动听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或是令人不适的言辞。使用委婉语是为了防止语出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文明礼貌。
与汉语委婉语相比,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
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公私事务的各个方面,或是其他微妙敏感又难以直言的话题。
3.2 含蓄
英美民族在表达时习惯不把要说的滑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含蓄的
方式来陈述,而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是总的来说,更倾向于直接了当的表达。
例1 We can do with plenty of these days from now on.
要继续有这样的天气就好了。(此句相当于We would like to have plenty of these days from now on 用 ean do with含蓄地表达了would like to have)
例2:He was a man of no mean wealth.(用反说代替正说)
他非常富有。(试比较:He was quite rich)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2】刘玲慧,静态与动态——英汉用词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
1.静态与动态
一般来说,由于英语属于曲折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英语具有静态优势,而汉语具有动态优势;与此相联系的是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但这两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因为静态和动态不仅涉及词性,而且涉及到句式等;而就词性而言,单动词就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名词等其他词性也是如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的名词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名词,而汉语的动态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动词上。我们说“较多”使用,是因为这是就英汉两种语言比較而言,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名词的使用频率都大于动词的使用频率,但是汉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动词的使用频率。
从整体上看,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主要体现为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较早提出这种论点的是林同济,“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优势,英语的特点可说是关系词丰富”,具体说来,“英语有大量的介词,有许多连词
和汉语所无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我们认为,主张汉语重在名词,英语重在动词是指在语法理论研究层面上。而英汉对比时所谈的英语的名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都是指两种语言文本中使用名词和动词率。所以,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这一说法是合理的,也大致表明了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
连淑能将英语的静态趋向归纳如下: 1)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2)用名词表示实施者,以代替动词; 3)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4)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5)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6)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而汉语的动词倾向则表现在: 1)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见现象; 2)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3)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与此相比,刘宓庆对汉语动词优势和英语名词优势的总结更为全面,也更为复杂,大致如下: 汉语使用动词的优势:1)汉语动词可充当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语、定于和状语,形态不变; 2)汉语动词可以以肯定、否定相迭的方式构成疑问句;3)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4)汉语动词可以充当介词,即“以介为动”和“返动为介”,这是汉语动词的“虚化”; 5)汉语动词有叠字构词法; 6)汉语的谓语动词可以包含多项动词,包括连动式谓语、兼语式谓语、“把”字句、“被”字句等。7)汉语句法的谓语功能可以使“形容词动词化”。
2.抽象与具体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然后对其本质进行总结、归纳和抽象思维,挖掘其规律。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常常借助直觉体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另外,英美人的抽象思维占据主流趋势,这也离不开英语语言所倚赖的哲学传统和拼音语言系统,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客观现象,尤其是喜欢用抽象性的名词、不定式、动名词乃至主语从句来充当话题的主体;相对而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这既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也与汉语的象形文字有关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和商业信件等文体中。
汉语多用具体表达法,1) 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例如: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 我感到惊异。2)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例如: 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 据说他对邓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3)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例如: 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成为富兰克林的包袱。4) 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例如:He was open now to charges of willful blindness. 这时人们指责他装聋作哑。
总得来说,英民族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能力的运用; 而汉民族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但是,抽象与具体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英语存在着大量的非常具体的描述,汉语中也不乏抽象的表达。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常将英语中的形象表达做抽象化处理来翻译出其深层的含义。 如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使身心在一起—— 维持生计),wake a sleeping dog(弄醒熟睡的狗—— 惹事生非)。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抽象与具体是要视特定的情况进行转换的。
3.直接与间接
3.1 委婉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英语比汉语更多的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委婉说法是一种用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合时宜或事物。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往往会借用温和动听的委婉语来代替粗鲁或是令人不适的言辞。使用委婉语是为了防止语出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文明礼貌。
与汉语委婉语相比,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
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公私事务的各个方面,或是其他微妙敏感又难以直言的话题。
3.2 含蓄
英美民族在表达时习惯不把要说的滑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含蓄的
方式来陈述,而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是总的来说,更倾向于直接了当的表达。
例1 We can do with plenty of these days from now on.
要继续有这样的天气就好了。(此句相当于We would like to have plenty of these days from now on 用 ean do with含蓄地表达了would like to have)
例2:He was a man of no mean wealth.(用反说代替正说)
他非常富有。(试比较:He was quite rich)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2】刘玲慧,静态与动态——英汉用词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