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默,沉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而导致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因此我们对学生长时间的沉默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是教师的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是设计的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还是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不敢兴趣?又或者是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待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适当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设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理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进入课堂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应予以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怪他们不能如老师所愿。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促进思维。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克服困难,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作为这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等。
2.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春》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文名句。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优美意境中。除了用诗文名句导入,我们还可以用讲故事、设疑造成悬念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一旦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中一定会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还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作文指导课学生兴趣不大,因为很多内容是概念化的,很抽象,学生没有感觉,听完了也还是稀里糊涂。如在讲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抛开传统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致上来了,对所学知识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4.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资料,增加课堂容量,给语文学习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充分想象的空间,更多自由交流、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才可能更少,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沟墩中学)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理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进入课堂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应予以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怪他们不能如老师所愿。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促进思维。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克服困难,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作为这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等。
2.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春》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文名句。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优美意境中。除了用诗文名句导入,我们还可以用讲故事、设疑造成悬念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一旦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中一定会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还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作文指导课学生兴趣不大,因为很多内容是概念化的,很抽象,学生没有感觉,听完了也还是稀里糊涂。如在讲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抛开传统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致上来了,对所学知识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4.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资料,增加课堂容量,给语文学习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充分想象的空间,更多自由交流、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才可能更少,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沟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