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宁夏灌区不同播种密度对春小麦物质形成及相关性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设置株距为1.2 cm,行距分别为A(12 cm)、B(15 cm)、C(18 cm)3种,分析春小麦物质形成及相关性。[结论] 在所设置的行距范围内,单株有效分蘖、结实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单株总干物质、单株茎干物质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而株高、穗长、经济系数B>C>A,叶面积指数从起身到成熟呈现双峰曲线,最大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末孕穗初期。不同播种密度下穗粒数、穗粒重无显著差异,千粒重B、C之间无显著差异,B、C与A呈现极显著差异。[结果] 株距不变行距为15 cm情况下经济效益较高。
关键词 宁夏灌区;播种密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274-02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o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in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HE Jinzhi
(Service Center of Xinying Township in Xiji County of Ningxia, Xiji, Ningxia 756200)
Abstract [Objiectiv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o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in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Method] The test set plant spacing 1.2 cm, row spacing A (12 cm), B (15 cm), C (18 cm), the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ffective tillers per plant, small panicles, central grain number per spike, total dry matter and stem material per plant increased with row spacing, height, spike length and economic coefficient are B> C> A. Leaf area index(LAI) showed bimodal cuive from get up to maturity, maximum LAI showed between at the end of booting and the early jointing.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number of seed per spike and weight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1 000grain weight wa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Plant spacing unchanged, 15cm row spacing has higher economic.
Key words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Planting densities; Effect
小麥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栽培方式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最基本的种植方式仍然是传统平作,它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效率低、高产条件下群体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等缺点[1]。不同种植方式能够改善小麦群体内部的通风状况,提高株高构成指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有利于促进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向子粒分配[3]。针对不同播种方式的利弊进一步对比分析,探讨其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与经济产量有密切关系[4-5],但无论采用什么途径增加作物产量,都涉及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和分配。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宁夏灌区春小麦的影响,重点探讨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经济系数,为建立当地合理的种植措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种类 红芒春麦。
1.2 方法 采用随机排列,开展等株距、不同行距点播试
验,试验设置株距为1.2 cm,3种行距分别为A(12 cm)、
B(15 cm)、C(18 cm)。试验小区长3.0 m、宽1.2 m,小区面积3.6 m2,3次重复。试验在当地正常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下进行。
叶面积测定采用干重法。选取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样品烘干后测定干物质以及叶面积。每次每小区选取10株,按叶片、茎秆等不同器官进行分样,并在105 ℃下杀青后80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分别称重。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密度下部分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B株高比处理A和C高2~5 cm,穗长较处理A和C长0.1~0.6 cm,中部穗粒数处理A<处理B<处理C,单株有效分蘖数和单株结实小穗数处理A<处理B<处理C,单株无效分蘖数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处理B>处理C。总之,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结实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处理C>处理B>处理A,株高、穗长处理B>处理C>处理A,单株无效分蘖数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较高。 表1 不同播种密度下部分农艺性状比较
处理株高
cm穗长
cm中部穗粒数单株分蘖数有效无效
单株小穗数结实不实
A927.23.01.61.614.21.9
B977.83.22.21.214.81.8
C957.73.82.61.116.00.3
2.2 不同播种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总干物质的变化动态是:在整个生育期内增长规律一致,形成3个生长阶段,分别为抽穗前缓慢增长阶段、抽穗到盛花期快速增长阶段、盛花末到成熟缓慢增长阶段。总之,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处理C>处理B>处理A。
图1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总干物质变化
图2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茎干物质变化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茎干物质的变化动态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生长曲线,单株茎干物质最大值出现在盛花期;从起身开始到孕穗末缓慢增长,随后快速增长而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成熟,下降可能是盛花结束后干物质积累大量向穗部转移所致。总之,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茎干物质积累量处理C>处理B>处理A。
2.3 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动态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总的变化趋势是:在整个生
育期出现了两次高峰(双峰曲线),第1次出现在拔节末期孕
穗初,第2次出现在盛花期。主要原因是从起身开始随着叶片数的增加,分蘖叶和主茎叶片的长大,叶面积逐渐增大,到拔节末期部分叶片脱落,生长竞争分蘖优胜劣汰而叶片衰弱,导致叶面积短时间下降;随着优胜叶的生长,叶面积进而增大,盛花期叶片不再生长而达到最大值,光合物质积累向穗部转移,植株叶片衰老黄化,叶面积逐渐下降。最大葉面积出现在拔节末孕穗初期,抽穗前处理C>处理A>处理B,抽穗后处理C>处理B>处理A,分析原因可能是处理B比处理A分蘖强,成穗比率低导致叶片大部分死亡,所以,后期处理B叶面积指数高于处理A。
图3 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2.4 不同播种密度下产量性状及经济系数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基本苗和穗数变化反映分蘖成穗率处理C>处理B>处理A,说明处理C尽管后期分蘖成穗率高但也难以提高穗数。3种播种密度下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千粒重处理B、C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与处理A呈极显著差异;折合产量分析,处理B与处理A、C均呈极显著差异;经济系数表现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其中,处理A、C经济效益相当,处理B经济效益较高。
表2 不同播种密度下产量性状及经济系数
处理基本苗∥万株/hm2穗数∥万穗/hm2穗粒数穗粒重∥g千粒重∥cm产量∥kg/hm2经济系数
A487.5618.029.8a 1.2a 40.8 bB6 292.5bB0.309 6
B408.0 679.530.7a 1.3a 42.4 aA7 125.0aA0.336 7
C306.0 579.031.2a 1.3a 42.5 aA6 208.5bB0.315 1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单株有效分蘖、单株结实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均为处理C>处理B>处理A,株高、穗长处理B>处理C>处理A,单株无效分蘖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较高。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呈现双峰曲线,第1峰出现在拔节末期孕穗初,第2峰出现在盛花期;最大叶面积出现在拔节末孕穗初期。分蘖成穗率处理C>处理B>处理A,不同播种密度下穗粒数、穗粒重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产量差异极显著;经济系数处理B>处理C>处理A。
3.2 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等株距不同行距下播种的春小麦随着行距的增大,结实率、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行距增大光合作用增强,充分利用了光能资源。同时干物质积累随着行距增大也明显地增高,主要是有效分蘖增多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单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抽穗前处理C>处理A>处理B,抽穗后处理C>处理B>处理A,分析原因是处理B比处理A分蘖强,成穗比率低导致叶片大部死亡,所以后期处理B叶面积指数高于处理A。最终的产量差异主要是由于千粒重和穗数的差异而导致的,综合分析表明处理B(行距15 cm)表现较为适中,经济效益较高。
关键词 宁夏灌区;播种密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274-02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o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in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HE Jinzhi
(Service Center of Xinying Township in Xiji County of Ningxia, Xiji, Ningxia 756200)
Abstract [Objiectiv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y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o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in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Method] The test set plant spacing 1.2 cm, row spacing A (12 cm), B (15 cm), C (18 cm), the material forming and related traits of spring wheat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ffective tillers per plant, small panicles, central grain number per spike, total dry matter and stem material per plant increased with row spacing, height, spike length and economic coefficient are B> C> A. Leaf area index(LAI) showed bimodal cuive from get up to maturity, maximum LAI showed between at the end of booting and the early jointing.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number of seed per spike and weight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1 000grain weight wa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Plant spacing unchanged, 15cm row spacing has higher economic.
Key words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Planting densities; Effect
小麥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栽培方式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最基本的种植方式仍然是传统平作,它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效率低、高产条件下群体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等缺点[1]。不同种植方式能够改善小麦群体内部的通风状况,提高株高构成指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有利于促进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向子粒分配[3]。针对不同播种方式的利弊进一步对比分析,探讨其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与经济产量有密切关系[4-5],但无论采用什么途径增加作物产量,都涉及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和分配。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宁夏灌区春小麦的影响,重点探讨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经济系数,为建立当地合理的种植措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种类 红芒春麦。
1.2 方法 采用随机排列,开展等株距、不同行距点播试
验,试验设置株距为1.2 cm,3种行距分别为A(12 cm)、
B(15 cm)、C(18 cm)。试验小区长3.0 m、宽1.2 m,小区面积3.6 m2,3次重复。试验在当地正常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下进行。
叶面积测定采用干重法。选取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样品烘干后测定干物质以及叶面积。每次每小区选取10株,按叶片、茎秆等不同器官进行分样,并在105 ℃下杀青后80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分别称重。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密度下部分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B株高比处理A和C高2~5 cm,穗长较处理A和C长0.1~0.6 cm,中部穗粒数处理A<处理B<处理C,单株有效分蘖数和单株结实小穗数处理A<处理B<处理C,单株无效分蘖数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处理B>处理C。总之,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结实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处理C>处理B>处理A,株高、穗长处理B>处理C>处理A,单株无效分蘖数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较高。 表1 不同播种密度下部分农艺性状比较
处理株高
cm穗长
cm中部穗粒数单株分蘖数有效无效
单株小穗数结实不实
A927.23.01.61.614.21.9
B977.83.22.21.214.81.8
C957.73.82.61.116.00.3
2.2 不同播种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总干物质的变化动态是:在整个生育期内增长规律一致,形成3个生长阶段,分别为抽穗前缓慢增长阶段、抽穗到盛花期快速增长阶段、盛花末到成熟缓慢增长阶段。总之,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处理C>处理B>处理A。
图1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总干物质变化
图2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茎干物质变化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株茎干物质的变化动态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生长曲线,单株茎干物质最大值出现在盛花期;从起身开始到孕穗末缓慢增长,随后快速增长而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成熟,下降可能是盛花结束后干物质积累大量向穗部转移所致。总之,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茎干物质积累量处理C>处理B>处理A。
2.3 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动态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总的变化趋势是:在整个生
育期出现了两次高峰(双峰曲线),第1次出现在拔节末期孕
穗初,第2次出现在盛花期。主要原因是从起身开始随着叶片数的增加,分蘖叶和主茎叶片的长大,叶面积逐渐增大,到拔节末期部分叶片脱落,生长竞争分蘖优胜劣汰而叶片衰弱,导致叶面积短时间下降;随着优胜叶的生长,叶面积进而增大,盛花期叶片不再生长而达到最大值,光合物质积累向穗部转移,植株叶片衰老黄化,叶面积逐渐下降。最大葉面积出现在拔节末孕穗初期,抽穗前处理C>处理A>处理B,抽穗后处理C>处理B>处理A,分析原因可能是处理B比处理A分蘖强,成穗比率低导致叶片大部分死亡,所以,后期处理B叶面积指数高于处理A。
图3 不同播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2.4 不同播种密度下产量性状及经济系数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基本苗和穗数变化反映分蘖成穗率处理C>处理B>处理A,说明处理C尽管后期分蘖成穗率高但也难以提高穗数。3种播种密度下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千粒重处理B、C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与处理A呈极显著差异;折合产量分析,处理B与处理A、C均呈极显著差异;经济系数表现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其中,处理A、C经济效益相当,处理B经济效益较高。
表2 不同播种密度下产量性状及经济系数
处理基本苗∥万株/hm2穗数∥万穗/hm2穗粒数穗粒重∥g千粒重∥cm产量∥kg/hm2经济系数
A487.5618.029.8a 1.2a 40.8 bB6 292.5bB0.309 6
B408.0 679.530.7a 1.3a 42.4 aA7 125.0aA0.336 7
C306.0 579.031.2a 1.3a 42.5 aA6 208.5bB0.315 1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单株有效分蘖、单株结实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均为处理C>处理B>处理A,株高、穗长处理B>处理C>处理A,单株无效分蘖和单株不结实小穗数处理A较高。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呈现双峰曲线,第1峰出现在拔节末期孕穗初,第2峰出现在盛花期;最大叶面积出现在拔节末孕穗初期。分蘖成穗率处理C>处理B>处理A,不同播种密度下穗粒数、穗粒重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产量差异极显著;经济系数处理B>处理C>处理A。
3.2 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等株距不同行距下播种的春小麦随着行距的增大,结实率、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行距增大光合作用增强,充分利用了光能资源。同时干物质积累随着行距增大也明显地增高,主要是有效分蘖增多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单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抽穗前处理C>处理A>处理B,抽穗后处理C>处理B>处理A,分析原因是处理B比处理A分蘖强,成穗比率低导致叶片大部死亡,所以后期处理B叶面积指数高于处理A。最终的产量差异主要是由于千粒重和穗数的差异而导致的,综合分析表明处理B(行距15 cm)表现较为适中,经济效益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