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恩兄弟,美国当今名声最为卓著的独立制片旗手。“科恩兄弟”组合包括乔尔·科恩与小他三岁的弟弟伊桑·科恩,与其他名导相比,科恩兄弟30年18部作品算不上高产,但几乎部部精品。在十一年里凭《巴顿芬克》、《冰血暴》、《缺席的人》三夺戛纳最佳导演的战绩前无古人。
《纽约客》的一篇评论文章如此评价科恩兄弟:“再多的天才也无法填补他们影片的空洞苍白,如果不学会在片中加入一点现实的成分,他们永远都只能是在大师的殿堂下玩耍的最聪明的孩子。”
是的,只有那些力图保持观念和行动自由之独立精神,而又有幸得到好莱坞垂青的独立电影制作人,才是美国独立电影的精英。科恩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从演职员名单中,非常明确哥哥乔尔是导演,弟弟伊桑是制片,两人合作撰写剧本,但现实工作中却难以这样明确区分。科恩兄弟两个总是一起策划、一起写剧本,一起去看电影,片场上经常看到他们窃窃私语,交换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意见,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共同抚养一个他们收养的孩子。
他们兄弟出生于明尼苏达的一个犹太中产之家。父亲爱德华在明尼苏达大学教经济学,母亲丽娜是圣克劳德国立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兄弟俩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郊区圣路易斯帕克长大,直到他们念大学才离开这儿。
平静的童年生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电影世界的大门,他们从小便与电影相伴,这个美丽而又虚幻的世界仿佛他们的玩伴儿一样熟悉,无论是祥和安静的乡村还是黑暗堕落的城市都是他们故事的发生地。他们对于故事背景的选择绝不是漫不经心的,恰恰相反,他们每次都经过认真地选择,每个故事也都是在这样一个刻意选好的背景下顺理成章的发生与结束。
少年时的科恩兄弟便开始接触摄影机,他们用给人修剪草坪得来的钱买了一部超8毫米摄影机,和邻居家的孩一同改编制作一些电视里看来的影片,通常是一些“拙劣仿制”的好莱坞式电影。
哥哥乔尔后来去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并留校任教。弟弟伊桑在普林斯顿获哲学学位后,在梅西百货当秘书。兄弟俩把闲暇时间的精力都放在为独立制作人写剧本上,仿佛又回到童年般形影不离。
一九八四年,他们的第一部电影《血迷宫》的成功,当时只是表现在影片成本与票房的比例上,至于影片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还要再等上几年才能显露出来。所以,接下来的两年中,兄弟两个只完成了一部《捉虫杀人事件》的剧本,并没有马上开始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直到一九八七年,才再度推出他们的新作《抚养亚利桑纳》——这部电影是他们相对主流的一部作品。一九九零年他们又推出《米勒的十字路口》。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难以满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无法忘掉两个人展现出的惊人才华。在传统影片题材范围内,讲述一个并不十分特别的故事,风格化的手法,阴暗的黑色调子,让你在明白故事之后,又恍惚于迷离的手法。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过这一对兄弟影片的观众和影评人,难以忘掉他们平和的怪异、温柔的夸张和彬彬有礼的黑色幽默。
一九九一年的《巴顿芬克》,是他们正式走上国际影坛的扬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仅仅是在想象与现实的疆界上逡巡,而从这部影片开始步入了二者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即使《巴顿芬克》不是自传,也无疑是来自兄弟俩现实中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好莱坞大制片商的讽刺性描绘,则肯定是自《血迷宫》成名之后兄弟两个最大的感受体现。在《巴顿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提炼自生活,经过夸张处理,明显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派思潮在90年代电影领域的体现,形成他们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他们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师名导行列。同时,这一对编、制、导全面合作的兄弟组合,更以其近乎传奇的合作方式,为他们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而《老无所依》的成功带给他们新的光芒。奥斯卡是一场双雄对决,两部名垂影史的杰作在同年诞生,一个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另一个就是科恩兄弟的凛冽之作《老无所依》。
从整个颁奖季到最后的奥斯卡争锋,两部电影几乎横扫千军夺遍各项风向标大奖,其他如《朱诺》《赎罪》等纷纷沦为陪跑选手。最终的决战之夜,《老无所依》先斩获最佳影片与最佳改编剧本,科恩兄弟荣膺最佳导演,哈维尔·巴登也拿到最佳男配。频繁上台领奖致辞,伊桑不忘冷幽默本色,凡是轮到他发言,均以“谢谢”一词了结,干脆利索。
他们非常善于编织故事,常使用一些自己习惯性的技法,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情节突变。科恩兄弟故事中的情节变化因素和进展的动力通常来自偶然性的人或事件。
出自他们的影片像是从老的黑色电影和犯罪小说里跳出来似的,总逃不出三大要素:奸情、谋杀和钱,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科恩兄弟总是将主角置入一个全然荒诞的疯狂境地,用永远出乎其意料的命运折磨他们。
兄弟俩基本所有电影的剧本都是自己写的,然后哥哥导演,弟弟制片。他们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小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和颠覆性,最终回归平淡。
并且几乎每部影片都不是发生在当代社会的故事——《大地惊雷》比老版还忠实地还原原著;《老无所依》感叹西部世界礼崩乐坏,警匪之间不再有道义可言;而《醉乡民谣》则是献给美国上世纪民谣黄金时代的一首情歌。
在片场,大哥乔尔是兄弟俩中比较严肃寡言的那个,弟弟伊桑有时则会充当片场的润滑剂。当工作人员来找导演询问事宜时,一般都是找哥俩中离得最近的那个人,而另一位则会悄悄地离开,这是哥俩的默契。曾在科恩兄弟片场做事的工作人员称,几乎从没听到过兄弟俩同时开口讲话。
时至今日,当初的独立电影宗师乔尔·科恩已年过六十,他们还像是大学图书馆里的书呆子,头发蓬乱,总穿着旧T恤和牛仔裤。乔尔习惯于板着一张扑克脸,始终端着架子;伊桑则像一个羞赧的红头发老男孩,话非常少,有时结巴,说不下去的时候就绞着手笑。
《纽约客》的一篇评论文章如此评价科恩兄弟:“再多的天才也无法填补他们影片的空洞苍白,如果不学会在片中加入一点现实的成分,他们永远都只能是在大师的殿堂下玩耍的最聪明的孩子。”
是的,只有那些力图保持观念和行动自由之独立精神,而又有幸得到好莱坞垂青的独立电影制作人,才是美国独立电影的精英。科恩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从演职员名单中,非常明确哥哥乔尔是导演,弟弟伊桑是制片,两人合作撰写剧本,但现实工作中却难以这样明确区分。科恩兄弟两个总是一起策划、一起写剧本,一起去看电影,片场上经常看到他们窃窃私语,交换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意见,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共同抚养一个他们收养的孩子。
他们兄弟出生于明尼苏达的一个犹太中产之家。父亲爱德华在明尼苏达大学教经济学,母亲丽娜是圣克劳德国立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兄弟俩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郊区圣路易斯帕克长大,直到他们念大学才离开这儿。
平静的童年生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电影世界的大门,他们从小便与电影相伴,这个美丽而又虚幻的世界仿佛他们的玩伴儿一样熟悉,无论是祥和安静的乡村还是黑暗堕落的城市都是他们故事的发生地。他们对于故事背景的选择绝不是漫不经心的,恰恰相反,他们每次都经过认真地选择,每个故事也都是在这样一个刻意选好的背景下顺理成章的发生与结束。
少年时的科恩兄弟便开始接触摄影机,他们用给人修剪草坪得来的钱买了一部超8毫米摄影机,和邻居家的孩一同改编制作一些电视里看来的影片,通常是一些“拙劣仿制”的好莱坞式电影。
哥哥乔尔后来去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并留校任教。弟弟伊桑在普林斯顿获哲学学位后,在梅西百货当秘书。兄弟俩把闲暇时间的精力都放在为独立制作人写剧本上,仿佛又回到童年般形影不离。
一九八四年,他们的第一部电影《血迷宫》的成功,当时只是表现在影片成本与票房的比例上,至于影片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还要再等上几年才能显露出来。所以,接下来的两年中,兄弟两个只完成了一部《捉虫杀人事件》的剧本,并没有马上开始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直到一九八七年,才再度推出他们的新作《抚养亚利桑纳》——这部电影是他们相对主流的一部作品。一九九零年他们又推出《米勒的十字路口》。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难以满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无法忘掉两个人展现出的惊人才华。在传统影片题材范围内,讲述一个并不十分特别的故事,风格化的手法,阴暗的黑色调子,让你在明白故事之后,又恍惚于迷离的手法。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过这一对兄弟影片的观众和影评人,难以忘掉他们平和的怪异、温柔的夸张和彬彬有礼的黑色幽默。
一九九一年的《巴顿芬克》,是他们正式走上国际影坛的扬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仅仅是在想象与现实的疆界上逡巡,而从这部影片开始步入了二者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即使《巴顿芬克》不是自传,也无疑是来自兄弟俩现实中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好莱坞大制片商的讽刺性描绘,则肯定是自《血迷宫》成名之后兄弟两个最大的感受体现。在《巴顿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提炼自生活,经过夸张处理,明显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派思潮在90年代电影领域的体现,形成他们影片最大的特色。
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他们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师名导行列。同时,这一对编、制、导全面合作的兄弟组合,更以其近乎传奇的合作方式,为他们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而《老无所依》的成功带给他们新的光芒。奥斯卡是一场双雄对决,两部名垂影史的杰作在同年诞生,一个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另一个就是科恩兄弟的凛冽之作《老无所依》。
从整个颁奖季到最后的奥斯卡争锋,两部电影几乎横扫千军夺遍各项风向标大奖,其他如《朱诺》《赎罪》等纷纷沦为陪跑选手。最终的决战之夜,《老无所依》先斩获最佳影片与最佳改编剧本,科恩兄弟荣膺最佳导演,哈维尔·巴登也拿到最佳男配。频繁上台领奖致辞,伊桑不忘冷幽默本色,凡是轮到他发言,均以“谢谢”一词了结,干脆利索。
他们非常善于编织故事,常使用一些自己习惯性的技法,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情节突变。科恩兄弟故事中的情节变化因素和进展的动力通常来自偶然性的人或事件。
出自他们的影片像是从老的黑色电影和犯罪小说里跳出来似的,总逃不出三大要素:奸情、谋杀和钱,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科恩兄弟总是将主角置入一个全然荒诞的疯狂境地,用永远出乎其意料的命运折磨他们。
兄弟俩基本所有电影的剧本都是自己写的,然后哥哥导演,弟弟制片。他们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小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和颠覆性,最终回归平淡。
并且几乎每部影片都不是发生在当代社会的故事——《大地惊雷》比老版还忠实地还原原著;《老无所依》感叹西部世界礼崩乐坏,警匪之间不再有道义可言;而《醉乡民谣》则是献给美国上世纪民谣黄金时代的一首情歌。
在片场,大哥乔尔是兄弟俩中比较严肃寡言的那个,弟弟伊桑有时则会充当片场的润滑剂。当工作人员来找导演询问事宜时,一般都是找哥俩中离得最近的那个人,而另一位则会悄悄地离开,这是哥俩的默契。曾在科恩兄弟片场做事的工作人员称,几乎从没听到过兄弟俩同时开口讲话。
时至今日,当初的独立电影宗师乔尔·科恩已年过六十,他们还像是大学图书馆里的书呆子,头发蓬乱,总穿着旧T恤和牛仔裤。乔尔习惯于板着一张扑克脸,始终端着架子;伊桑则像一个羞赧的红头发老男孩,话非常少,有时结巴,说不下去的时候就绞着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