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人文性及工具性,这种学科特殊性决定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更要对学生德育素养进行培育。学习德育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正确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同行教师。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引言:
道德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品格与精神追求,也是人的品格成长的精神食粮。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三观、正确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运用专业且科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以此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受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他们的道德素养,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展德育,更好地转化学生思维,就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方向。
一、分析课文背景,感知德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创作和编写,具有一定的德育因素。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紧扣文章中心,深入分析课文背景,提取德育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关键词语,使学生理解所要传递的情感;分析课文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深化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德育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德育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来提出问题,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猜测作者在秋天怀念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等问题,以此进入文本阅读中,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业思念母亲的情感,以及体会母爱的熏染,以此树立乐观的生活信念;或者,在学习《黄河颂》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全班朗诵的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部分内容。并且,在特定词语中,如,“啊,黄河。”等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大自己的声音,以便让学生发出感慨。这样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保卫黄河的重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感、赞颂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分析课本背景,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德育知识,理解与感受德育精神,以此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升华。
二、创设情境体验,直观德育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融合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融合,发展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对于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兴趣。相比较传统、机械式的教学形式来说,情境教学的使用,将文字生动化、趣味化,语文知识将活跃起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的更加自觉,学生的知识内化速度更快,学习效果将会变得更好。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以直观感受德育,与语文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的魅力,获得德育素养的提升。
语文有着鲜活多样的故事,在故事中也蕴含者德育精神。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文章中所体现的故事以外,教师依托资源众多的互联网,找一些与邓稼先相关的故事、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邓稼先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精神,并指引者初中生学习。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领悟爱国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爱国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观看白求恩的视频和照片,以及他在救死扶伤的纪录片。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生命只有一次,它非常重要。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人,他们救死扶伤,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也要抢救他人的生命。这种人的精神是崇高的、伟大的。他就是白求恩。”经过情境的引導,学生懂得了崇高精神的境界,能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德育
知识源自于生活。对于德育的渗透来说,教师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外学习中,体会德育。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实践语文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德育情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语文生活作业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博物馆,去学习艺术家不断努力、刻苦学习的品质;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既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培育,通过分析课文背景,感知德育;创设情境体验,直观德育;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多措并举,改变传统教学架构,提高教师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能力、认知的协同发展,还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金凤.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000(001):179-180.
[2]张頔.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文学教育,2020,000(012):P.52-53.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引言:
道德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品格与精神追求,也是人的品格成长的精神食粮。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三观、正确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运用专业且科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以此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受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他们的道德素养,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展德育,更好地转化学生思维,就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方向。
一、分析课文背景,感知德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创作和编写,具有一定的德育因素。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紧扣文章中心,深入分析课文背景,提取德育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关键词语,使学生理解所要传递的情感;分析课文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深化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德育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德育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来提出问题,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猜测作者在秋天怀念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等问题,以此进入文本阅读中,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业思念母亲的情感,以及体会母爱的熏染,以此树立乐观的生活信念;或者,在学习《黄河颂》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全班朗诵的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部分内容。并且,在特定词语中,如,“啊,黄河。”等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大自己的声音,以便让学生发出感慨。这样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保卫黄河的重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感、赞颂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分析课本背景,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德育知识,理解与感受德育精神,以此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升华。
二、创设情境体验,直观德育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融合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融合,发展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对于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兴趣。相比较传统、机械式的教学形式来说,情境教学的使用,将文字生动化、趣味化,语文知识将活跃起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的更加自觉,学生的知识内化速度更快,学习效果将会变得更好。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以直观感受德育,与语文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的魅力,获得德育素养的提升。
语文有着鲜活多样的故事,在故事中也蕴含者德育精神。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文章中所体现的故事以外,教师依托资源众多的互联网,找一些与邓稼先相关的故事、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邓稼先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精神,并指引者初中生学习。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领悟爱国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爱国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观看白求恩的视频和照片,以及他在救死扶伤的纪录片。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生命只有一次,它非常重要。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人,他们救死扶伤,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也要抢救他人的生命。这种人的精神是崇高的、伟大的。他就是白求恩。”经过情境的引導,学生懂得了崇高精神的境界,能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德育
知识源自于生活。对于德育的渗透来说,教师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外学习中,体会德育。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实践语文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德育情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语文生活作业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博物馆,去学习艺术家不断努力、刻苦学习的品质;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既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培育,通过分析课文背景,感知德育;创设情境体验,直观德育;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多措并举,改变传统教学架构,提高教师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能力、认知的协同发展,还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金凤.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000(001):179-180.
[2]张頔.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文学教育,2020,000(012):P.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