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将自己在几次教师岗位培训中所获得的科学性理念,并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融入生活、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循循诱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分类》时,我根据我们一年级学生年纪小的特点,就大胆地抛开课本中的主题图,干脆让学生把班里的同学按不同的要求分一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创新热情。在教学中,他们有的说:“按男、女来分”;有的说:“按高、矮来分”;有的说:“按胖、瘦来分”;有的说:“按年龄来分”;有的说:“按头发的长短来分”等等。在我积极的诱导下,学生们自己探究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法是始料不到。像这样把数学知识溶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感兴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思维在交流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着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
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知识,这样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模仿、记忆和训练转变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能把教学课堂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
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形式单一,课堂学习中记忆成分大,教师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所以学生记忆力、解题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责任心等明显不足。因此教学中应设计不同活动,活动方式应做到多样化,综合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有保证,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操作、体验、总结等多种活动。
传统数学教学忽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重视语言的训练,也就是重视思维的训练,也是重视学生参与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的体现。说的训练,在课堂的不同阶段中说的侧重点不同。如在揭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可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懂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在解题中可让学生说思路、说解法、说想法,可问“你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等等,总之,通过说的训练,既可让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达到全面及时反馈,也可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说的形式:可以在讨论中说,在汇报中说,在回答问题中说,在问中说,在操作中说……
总之,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崭新的、有效的捷径,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将自己在几次教师岗位培训中所获得的科学性理念,并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融入生活、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循循诱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分类》时,我根据我们一年级学生年纪小的特点,就大胆地抛开课本中的主题图,干脆让学生把班里的同学按不同的要求分一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创新热情。在教学中,他们有的说:“按男、女来分”;有的说:“按高、矮来分”;有的说:“按胖、瘦来分”;有的说:“按年龄来分”;有的说:“按头发的长短来分”等等。在我积极的诱导下,学生们自己探究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法是始料不到。像这样把数学知识溶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感兴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思维在交流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着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
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知识,这样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模仿、记忆和训练转变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能把教学课堂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
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形式单一,课堂学习中记忆成分大,教师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所以学生记忆力、解题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责任心等明显不足。因此教学中应设计不同活动,活动方式应做到多样化,综合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有保证,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操作、体验、总结等多种活动。
传统数学教学忽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重视语言的训练,也就是重视思维的训练,也是重视学生参与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的体现。说的训练,在课堂的不同阶段中说的侧重点不同。如在揭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总结,可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懂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在解题中可让学生说思路、说解法、说想法,可问“你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等等,总之,通过说的训练,既可让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达到全面及时反馈,也可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说的形式:可以在讨论中说,在汇报中说,在回答问题中说,在问中说,在操作中说……
总之,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崭新的、有效的捷径,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