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工。他们的孩子“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在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成因,分析这群孩子的现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46-03
笔者是广西防城港乡镇中学一名教师,从教20多年,但近几年来,跟同行交流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好孩子,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有些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沉迷于网游玩“失踪”,有学生成帮结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女生进出娱乐场所……
问题的产生,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综合症。“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
随着社会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同时,由此而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给社会、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对他们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
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学校港口区公车镇中学,地处沙潭江边,距港口区市区约11公理,与防城区为邻。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不容乐观。
由统计可知,以2012年秋季为准,笔者所在学校共有学生426人,初一151人,初二152人,初三 123人,其中“留守儿童”,初一18人,占11.9%,初二26人,占17.1%初三27人,占21.951%。
(二)笔者所在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监护人,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不健康,性格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如笔者所联系关爱的一位叫李阳扬的“留守儿童”,父亲长期在外,电话都很少。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该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不合群,不与人交往。经常坐在教室的角落,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有一次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他却坐在宿舍自己的位置上,望着窗外,又在发呆。我轻轻地走到他的位置上坐下来:
“怎么不回家?”我问。
“老师,他的钱掉了,他不敢问他的爷爷要。”旁边一个叫李杰的男生小声地说。
“哦!为什么?你爷爷很凶吗?”我开玩笑地问。
“不是,老师,他爷爷都有八十多了,他爸爸三年多了,都没回来过一次,也没打过一次电话。”旁边同学继续说。
“那他妈呢?”我还想问。
李阳扬低下了头,眼里多了一丝泪花。
我突然感觉到我问错了,赶忙说:
“来,给你五元钱。”
我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递给李阳扬,他飞快地跑出去了。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操场上,李阳扬轻轻地走过来,递给我五元钱,“谢谢你,老师!”然后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去。旁边的李杰告诉我,这五元钱是李阳扬从他爷爷给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我望了一眼他瘦弱的背影,又抬头望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摇了摇头,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涌上心头。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当然,抄袭或不做的情况经常发生。
3.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重。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性格扭曲,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参加打架斗殴、逃学的事经常发生,不听管教,顶撞老师,甚至报复心极强。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姓许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跟随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外公、外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其专门的心理疏导和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该“留守儿童”在女生面前脏话连篇,经常有女生到班主任面前哭诉;在男生面前,稍有矛盾便拳脚相加。骂人、打架乃是家常便饭。而且报复心极强,对于老师的教育更是怀恨在心。
二、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他们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难免综合症状并发。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缺失。
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生的影响。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学生就越来越难教了。 2.社会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很多农村中学旁有一些网吧违反国家规定,唯利是图,招揽学生甚至引诱进网吧。未成年人由于自控能力差而留守儿童又无人监管,经常逃学上网,没钱就偷。加上农村闲人太多,无事干的人整天在牌桌上玩,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孩子的心灵。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病,也使教育缺乏动力。
3.社会关爱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理解发展,于是道德差、心理缺陷、学习差等问题就出现了。他们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社会综合症。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策略
在一年来的调查、研讨中,笔者认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型产生并将长期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以人为本,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在本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于孩子要做到言传身教。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父母外出打工也要抽空多和孩子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有空多回家陪陪孩子,时年时节要回家过,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和家庭温暖。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施以爱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者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因素,对好学生投入更多,对差生不给机会或少给机会,而差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关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要建立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扶体系,老师要做思想的引路人,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帮助,并把关爱延长到假期,使留守儿童有地方可以去,并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会所,歌舞厅等游乐场所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开放。
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从法律上、制度上、社会上完善自身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他们不再是“留守儿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筑美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http:ww.sina.cn.
[2]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3]小熊维尼妈妈.秘籍之独生子女培养方略[DB/OL].http://www.xici.net/.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46-03
笔者是广西防城港乡镇中学一名教师,从教20多年,但近几年来,跟同行交流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好孩子,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有些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沉迷于网游玩“失踪”,有学生成帮结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女生进出娱乐场所……
问题的产生,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综合症。“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
随着社会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同时,由此而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给社会、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对他们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
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学校港口区公车镇中学,地处沙潭江边,距港口区市区约11公理,与防城区为邻。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不容乐观。
由统计可知,以2012年秋季为准,笔者所在学校共有学生426人,初一151人,初二152人,初三 123人,其中“留守儿童”,初一18人,占11.9%,初二26人,占17.1%初三27人,占21.951%。
(二)笔者所在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监护人,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不健康,性格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如笔者所联系关爱的一位叫李阳扬的“留守儿童”,父亲长期在外,电话都很少。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该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不合群,不与人交往。经常坐在教室的角落,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有一次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他却坐在宿舍自己的位置上,望着窗外,又在发呆。我轻轻地走到他的位置上坐下来:
“怎么不回家?”我问。
“老师,他的钱掉了,他不敢问他的爷爷要。”旁边一个叫李杰的男生小声地说。
“哦!为什么?你爷爷很凶吗?”我开玩笑地问。
“不是,老师,他爷爷都有八十多了,他爸爸三年多了,都没回来过一次,也没打过一次电话。”旁边同学继续说。
“那他妈呢?”我还想问。
李阳扬低下了头,眼里多了一丝泪花。
我突然感觉到我问错了,赶忙说:
“来,给你五元钱。”
我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递给李阳扬,他飞快地跑出去了。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操场上,李阳扬轻轻地走过来,递给我五元钱,“谢谢你,老师!”然后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去。旁边的李杰告诉我,这五元钱是李阳扬从他爷爷给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我望了一眼他瘦弱的背影,又抬头望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摇了摇头,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涌上心头。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当然,抄袭或不做的情况经常发生。
3.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重。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性格扭曲,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参加打架斗殴、逃学的事经常发生,不听管教,顶撞老师,甚至报复心极强。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姓许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跟随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外公、外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其专门的心理疏导和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该“留守儿童”在女生面前脏话连篇,经常有女生到班主任面前哭诉;在男生面前,稍有矛盾便拳脚相加。骂人、打架乃是家常便饭。而且报复心极强,对于老师的教育更是怀恨在心。
二、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他们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难免综合症状并发。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缺失。
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生的影响。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学生就越来越难教了。 2.社会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很多农村中学旁有一些网吧违反国家规定,唯利是图,招揽学生甚至引诱进网吧。未成年人由于自控能力差而留守儿童又无人监管,经常逃学上网,没钱就偷。加上农村闲人太多,无事干的人整天在牌桌上玩,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孩子的心灵。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病,也使教育缺乏动力。
3.社会关爱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理解发展,于是道德差、心理缺陷、学习差等问题就出现了。他们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社会综合症。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策略
在一年来的调查、研讨中,笔者认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型产生并将长期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以人为本,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在本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于孩子要做到言传身教。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父母外出打工也要抽空多和孩子联系,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有空多回家陪陪孩子,时年时节要回家过,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和家庭温暖。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施以爱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者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因素,对好学生投入更多,对差生不给机会或少给机会,而差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关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此要建立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扶体系,老师要做思想的引路人,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帮助,并把关爱延长到假期,使留守儿童有地方可以去,并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会所,歌舞厅等游乐场所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开放。
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从法律上、制度上、社会上完善自身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他们不再是“留守儿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筑美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http:ww.sina.cn.
[2]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3]小熊维尼妈妈.秘籍之独生子女培养方略[DB/OL].http://www.xic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