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学生照样“应试”,读书用功是素质的来源。
俄罗斯:上大学容易进名校难
俄罗斯是一个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三分之二的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说到具体某一所学校,考取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相差悬殊之大,有的甚至难以想像。不用说分布全国各地的各个大学之间,就是一所大学的各个专业之间,同样存在很大差别。
可以这样说,在俄罗斯上大学并不难,但要考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以莫斯科大学为例,经济、法律、外语等热门专业的竞争相当激烈,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和从业之后的优厚待遇,吸引考生拼命地往这里挤,报考和招生之间的比例经常是几十人中录取一个,有时甚至达到50比1这样的超级难度。相比之下,像化学、物理这样的一般基础学科就没有那么热,经常是两个学生竞争一个名额。莫斯科大学尚且如此,可以想像一般地方院校的冷门专业是什么样的处境,完不成招生计划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闻。
与中国学生相比,俄罗斯的中学毕业生考大学要辛苦许多,这是因为俄罗斯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各个大学在招收新生的时候一律自行命题,自行组织考试,且招生考试地点一般设在本校内部,像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等有实力的大学,为了考生的方便,在几个中心城市设立了分考点,一般院校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习惯,只好坐在学校里等着考生,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种考试制度给广大考生出的第一道难题是无法回避的奔波之苦。在苏联时期,火车、飞机的票价很低,孩子要到其他城市参加考试,交通费用对一般家庭都不成问题。如今,铁路、民航早已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可以设想:一个远东地区的考生要到莫斯科参加升学考试,如果坐火车,光在路上就要耽搁7天时间,坐飞机,昂贵的机票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承担得起的,有些学生为了不给家里增添额外的经济负担,被迫放弃心中的远大理想,在本地区选一所替代学校。这种矛盾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优秀的中学生失去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位于首都莫斯科的许多大学已经注意到,他们的学生来源逐渐从苏联时期的全国各地哪里来的都有,到现在的莫斯科周围地区收缩,几乎成了莫斯科市自己的学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大学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在正式考试之前通过奥林匹克竞赛的形式,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应届毕业生中提前选拔优秀学生。例如,莫斯科大学的各个系从年初就派人到各地,组织中学生参加莫斯科大学的奥林匹克竞赛,竞赛的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在正式举行考试的时候,这些获奖的学生可以得到很多优惠政策,金牌获得者甚至可以免试。
俄罗斯的考试制度这么多年总的来说没有什么改变,但最近几年还是出现不少新生事物,考前辅导就是其中之一。按惯例,各个高等院校按照专业划分,设立几个相应考试委员会,莫斯科大学的每个系都有自己的考试委员会,高考命题和评价考试成绩都由这个机构负责。考试委员会对考生就试题范围、难度等技术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辅导,属于收费项目。但是,最近几年考生辅导不论从内容还是性质都在悄悄发生变化,有些学校的考前辅导逐渐演变成考生升学的一个捷径,与此同时,收费正从象征性向实质性过渡。据说有些学校的权威教师还在家里非正式地为考生提供考前咨询,收费价格可观,而且是按小时计算。尽管如此,好多考生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临阵磨枪,效果确实明显,那些吃过小灶的考生心里更是明白,个别辅导意味着什么。
和中国大学一样,俄罗斯大学近几年也开始招收自费生。在苏联时期,高等教育一律免费,学生不仅上学不交钱,而且还能得到一笔助学金。俄罗斯独立以后,各个大学在延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同时,在招生计划中逐渐增加自费生的名额。像莫斯科大学法律、经济、外语等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远远超出计划招生的人数,为了给一些考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也为了给学校增加收入来源,这些热门专业在完成正常招生任务以后,还要在落榜生中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有些家庭条件好的考生,宁愿自费读热门专业,也不愿考到冷门专业学习。
目前,围绕是否应该对高考模式进行改革,俄罗斯教育界正在进行一场热烈的讨论。不少学者、教育官员认为,俄罗斯目前这种考试制度,各自为政,弊端明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进全国统一考试,而且要尽量减少口试的比例。各种新倡议的反对者认为,俄罗斯高等学校之间的差别很大,学校自行命题能够充分体现每一个学校的特色和要求。此外,由于俄罗斯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西最大时差相差9个小时,很难保证考试在同一时刻进行,如果按照当地时间安排考试,试题保密问题无法保证,统一考试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美国:“高考”从中学开始
中国的中学生上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平时刻苦钻研外,还要经历每年酷暑时的三天高考。成功者,登入大学的殿堂;失败者,可能要“再接再厉”。但美国的中学生比中国学生幸运得多,他们不必经历入学考试的磨难。
一般来说,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大部分大学更看重的是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个人表现、推荐信以及家庭能否承担学费的情况。
美国高中为4年,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如果想在4年后进入理想的大学,从升入九年级的第一天开始就得严阵以待,因为只有在这4年中每科期评成绩平均都在“B”(良好)以上的学生才能顺利升入本科大学或社区学院;如果其中一门课的期评是C,就得用一个A平衡;如果得了一个D,那就要用两个A才能拉平。所以在美国,凡是想申请上大学的高中生,从十四五岁就必须踏上漫长的“高考之路”。
想要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并考上大学,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总评是最重要的。美国高中生4年各科期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期评成绩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平时作业。它的评分也是期评成绩的大头,占总分的50%。学生能否按质按量地完成所有课堂和家庭作业,对于能否取得良好的期评分数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项目评分。由于许多科目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常常给出小型的研究专题或实验项目让学生选择。比如社会调查分析、科学工具制作、动植物特性的研究。这种教育方式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一直贯穿美国教育的始终。根据项目完成的情况,老师给出一个评分,这一项占期评成绩的25%。
第三项是考试成绩。它包含有平时测验、季考和期考的分数,其中考试的成绩总分各不相同,有30分、50分或120分几种,考试也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视学科而定。考试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5%。
由于美国是一个没有户口和户籍管理的国家,学生可以自由地申请全美的任何一所大学,这就需要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来给各大学提供一个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这也可以算是美国高中生面临的“高考”,类似的考试有几种,但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美国大学大多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这两种考试成绩,但除了看重少数特别突出的成绩之外,一般只作参考之用。2000年,大约有130万十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SAT,占高中毕业生的44%,参加ACT的学生约有100万,占38%。
美国的大学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只要你愿意上大学,机会肯定是有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中学教育在公立学校是义务的、免费的,而上大学则要掏学费。公立大学便宜些,私立的,尤其是名牌的则学费非常贵,因此有人说,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费是个坎儿。
美国大学针对本科生的奖学金一般很少,除了少数学生尖子外,大部分学生需要交学费。一流大学的学费特别昂贵,中产阶级家庭都会感到不轻松,4年的本科学费怎么也要八九万美元。即使上末流大学,花三四万美元也不在话下。
为了解决学费昂贵的问题,美国政府向学生及学生家庭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资助,学校也向学生提供各种打工的机会,供学生弥补收入。因此,美国大学生在学校或是社会上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
另外,个人表现和推荐信同样不可或缺。美国大学都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个人陈述信和两三封推荐信。如果能提交几封很有说服力的推荐信,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以作假,一旦被查出,所有努力全部泡汤。
外高加索:穷孩子靠实力 富家子靠财力
和中国一样,外高加索各国每年也有一次全国统一的高考。比如,阿塞拜疆每年的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也在7月份举行,不过具体的考期并不是很确定。但是,这里的高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考生心理压力并不大,好像考得都很轻松一样,真有些“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的味道。
高考冲刺从“最后的下课铃”开始
外高加索各国高考时间的确定与应届中学毕业生的毕业时间一般间隔一至两个月,通常高考是在中学生毕业后一两个月内举行。与中国不同的是,实际上这里学生在准备高考时是“自由”的,备考生的身份已经不是中学生了,因为他们已经走出了中学校门了。
对于中学毕业生来说,毕业的那一刻是值得纪念和回忆的,在外高加索各国的中学毕业生的眼神里,你很难找到“对前途的忧虑和对高考的焦虑”。5月底,记者在亚美尼亚采访时,正赶上每年一度的“最后的下课铃”这一天。对于所有中学毕业生来说,这一天就是节日。这天下午4点,记者本来要去位于市中心广场的亚政府进行采访,结果发现去往市中心的所有路口都被警察封了,一打听才知道,为了给庆贺“最后的下课铃”的中学毕业生提供欢庆场所并保证他们的安全,市政府已经将市中心广场专门辟给毕业生们狂欢了。
这一天,从下午5点各校园响起“最后的下课铃”至次日凌晨,全市的中学毕业生都涌向街头,他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男生穿着白衬衫、黑裤子,女生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市政府专门为毕业生联欢搭建了一个80平方米的大舞台,请来大家喜爱的歌星来表演,而台下的学生们就在一起尽情地跳着、唱着。记者曾经问过参加联欢的学生:“你们不担心一个月后的高考吗?”他们的回答很简单:“那是一个月后的事,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庆贺中学毕业,这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一天,这一天应该是欢乐的,而不应该是忧虑的……”
全国统考适者生存
在外高加索各国,中学生毕业后通过本学校命题的考试即可拿到毕业文凭,而要想考大学,还必须通过由国家统一组织的高校入学考试。由于中学毕业考试是由讲授每门功课的老师出题打分,评分随意性很大,学生考分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学习水平。实行全国统考后,讲课的教师将不再参与学生高考的出题与打分,从而确保考试的客观性。
在阿塞拜疆,考生一般在6月初就结束中学的课程了,从结束课程到正式考试这段时间,考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复习。当然,为强化备考效果,社会上也办一些高考复习班,做各种各样考前的测试,但是一般应届毕业生都对这类的复习班不屑一顾,一个已经就读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记者说:“那些复习班都是骗人的,如果我们在中学把知识学扎实了,根本没有上什么复习班的必要。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在考前的一个月,所有考生将到固定的招生点填报志愿。在阿塞拜疆,报考志愿大体分四类:石油类专业、经济学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各个考生根据自己的实力和个人爱好选择志愿。现在的阿塞拜疆,最热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金融”,其录取比例为2∶1。
在考试时,国家委托教育部组织和安排整个高考程序。一般考试只需两个半小时就结束了。
穷人家孩子靠实力 富人家孩子靠财力
在备考期间,国家也为考生提供一些复习的便利条件,比如阿塞拜疆一电视台每天上午都按科目播出高考复习指导,做一些“串线”复习和难题解析。许多考生都按时收看这一电视节目,这对参加高考帮助很大。
考试时,在阿塞拜疆会同样出现像中国一样的“庞大陪考队伍”。
记得去年高考时是一个周末,本来这里的人们在周末都去别墅的,城里车辆稀少。但是那天城市里主要考点的街道全是站得满满的陪考的家长。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家长多是“穷人”,而有权有钱的人是不愁孩子没学上的。
在阿塞拜疆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各院校根据各自的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各院校对全国的考生一视同仁,不搞地区差异,对所有的考生实行一个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考生可以免费接受高等教育,而没有达到分数线的人想上大学就要掏钱了。
记者了解到,阿塞拜疆经济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今年的招生计划为50人,其中免费生10人,收费生40人,收费生标准为每年750美元(巴库市的人均月工资为50美元)。可见,穷人家孩子只能靠实力才上得起大学,而富人家的孩子就可以靠财力走入大学校门了。
瑞士:大学校门来者不拒
瑞士国小人口更少,最新的人口普查说全国一共728万人,其中外国人占四分之一,真正本国人只有500万。但是瑞士人口素质之高举世公认,从诺贝尔奖问世以来,瑞士一共出了16个得主。有人说,瑞士之所以成为全球排名前几位的富国,除了中立国地位使它免除了战争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素质高。
相比于全国近千所技工学校和高中而言,瑞士的大学数目并不算多,全国共有12所正式大学,其中只有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和洛桑高等工业学校属于联邦财政扶持的大学,其余的10所都由各州财政分别负担,比如著名的有日内瓦大学、洛桑大学、弗里堡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等。
瑞士高中一般要上4年,学生最后通过一个叫作“业士”的考试,瑞士学生只要取得这个类似中国的会考的业士证书,就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而且这个证书在欧洲各国都通用,拥有业士文凭的瑞士学生申请他国学校,一般都不被拒绝。瑞士业士教育的主要学科中包括母语、第二种瑞士的语言、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
瑞士不存在统一的大学录取机构,录取条件直接取决于学生选择的大学,除了医学院比较严格,入学前需要考试外,其他专业在录取时都不需要额外考试,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来者不拒。大学学习费用根据地区、专业及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学杂费也可能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而不一样。
除此以外,还要加上考试费、保险费(通常是必须的)以及住宿费、饮食费等。一般而言,中国学生在瑞士全年的总费用(学费、考试费、事故及医疗保险、生活费等)约合7万~9万人民币左右。此外,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提供奖学金、津贴等,学生可在正式注册时向学校提出申请。
克罗地亚:升学容易住宿难
奥妮丝是萨格勒布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她与同学合伙选择一套租金较便宜的郊区公寓,每月房租1800库纳(约合250美元)。为此,她们不得不每天乘电车往来奔波于学校和公寓之间。谈起未来,奥妮丝显得有些忧郁:“我妈妈每月工资只有2000库纳,父亲工资也不高。哥哥虽然大学毕业了,但还没有找到工作。我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力求通过多学些知识和本领,将来好在择业市场上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尽管国家每年为教育投入逾10亿美元经费,但相对教育需求来说仍捉襟见肘,表现最明显的是住宿难。克罗地亚大学一般不管学生住宿,住宿问题由学生自理。家住本市的均选择走读,家在外地的则忙于自己租房。
克罗地亚人口约440万,拥有萨格勒布大学等7所大学,因考生较少,招生人数较多,其学子面临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
克罗地亚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目前普遍实行的是会考加高考的制度,即要求高中毕业生毕业前参加统一组织的会考,会考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主要是德语或英语)、社会、宗教等。考生各科考试成绩直接决定该生能否顺利毕业,同时此成绩也是高校选拔学生的重要凭证和依据。2002年,高中生毕业率为73%。除了会考科目外,各大学还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自行选择科目组织高考,高考时间一般定在7月。如萨大社会学专业招生,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社会和历史。高校录取新生时,按一定比例将会考和高考成绩进行折算,得出总分,择优录取。
除了会考加高考这种方式外,还有少量专业直接根据学生的会考成绩录取新生,情形类似于国内的免试推荐,这种录取方式主要见诸于艺术、体育等院系。
(《青年参考》2002年7月17日 梁衍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