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展现思维的舞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探究的历程。通过查漏补缺、课题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的“有我”之境;通过“先学”“多学”使学生更深入学习;通过反思转化,让学生自我建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活动 先学多学 学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8-0045-01
一、心动——启动准备,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有我”之境
1.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查找自己所学知识的缺漏,从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的学习。在简单的复习之后,提问:有关“圆柱”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已学:圆柱体的特征、圆柱体的侧面积、圆柱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侧面积等)?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学生思考:顺应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查找所学知识的缺漏,打破了学生思维内部的平衡,而在企图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中,思维得以展开,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带着积极探究的心态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
2.课题引入
结合学习的课题,激活已有经验与课题碰撞,以产生疑问或“信息差”,或是进行猜想,以形成学习期待。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在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呢?
启动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发现已有经验和课题之间的相似或是衔接点。二是情感态度上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通过启动准备,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学习就发生在眼前,学习和自己相关,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兴趣。也会因为有“心”的参与,而意识到课堂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他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这样的课堂才能深受他们的喜欢,才能高效。
二、活动——“先学”“多学”,让学生探究学习更有针对性
1.在先学的基础之上,横向联系,使学生完成思维面上的拓展
探究性学习不等于学生的自由探索,学生在主观建构中获得的“个体意义”,需要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进行必要的拓展、调整或重组,从而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探究后的研讨与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研讨的质量决定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标志着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工程问题的教学,在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面上的拓展,从而认识到之所以能假设为不同的数字解题,其实质是依据了商不变的规律。
2.在先学的基础之上,纵深研究,使学生完成思维点上的深入
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一定由教师包办,而是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他们继续探索,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更深层次的针对性。比如在画平行线的教学中,学生试画后,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目的地通过让学生操作放大问题(学生画平行线时随手移动直尺),使得问题暴露在每位同学面前,从而确立了下一步的探究点,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一个空间与机会,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这样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相信、依赖学生,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深入。同时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也完成了一个“由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的深入过程,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三、能动——反思转化,让学生自我建构、迁移运用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体现出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作为外因,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作用,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自我建构。因此教学中理应加大反思力度,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迁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在新知学习之后,我安排这样的一组对比整合练习:
竖式计算:6.04+5.8 60.4+5.8 604+58
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思:比较上面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在计算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建构这一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包摄性”的结构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使小数加减法则获得更广泛的迁移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有生命力的数学学习内核,由衷地感受到数学学习有时竟如此简单。
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结构相关联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直到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得他们习得的知识经验在相似的情境中不断“投入运转”,让他们不断地运用自己学到的“法”与“能”,去创造“效”和“益”。这样才能使得数学教学的世界更加充满魅力,才能最终实现多学少教,不教而教。
【关键词】活动 先学多学 学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8-0045-01
一、心动——启动准备,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有我”之境
1.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查找自己所学知识的缺漏,从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的学习。在简单的复习之后,提问:有关“圆柱”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已学:圆柱体的特征、圆柱体的侧面积、圆柱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侧面积等)?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学生思考:顺应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想到圆柱体的体积)?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查找所学知识的缺漏,打破了学生思维内部的平衡,而在企图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中,思维得以展开,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带着积极探究的心态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
2.课题引入
结合学习的课题,激活已有经验与课题碰撞,以产生疑问或“信息差”,或是进行猜想,以形成学习期待。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在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呢?
启动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发现已有经验和课题之间的相似或是衔接点。二是情感态度上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通过启动准备,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学习就发生在眼前,学习和自己相关,这样无疑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兴趣。也会因为有“心”的参与,而意识到课堂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他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这样的课堂才能深受他们的喜欢,才能高效。
二、活动——“先学”“多学”,让学生探究学习更有针对性
1.在先学的基础之上,横向联系,使学生完成思维面上的拓展
探究性学习不等于学生的自由探索,学生在主观建构中获得的“个体意义”,需要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进行必要的拓展、调整或重组,从而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探究后的研讨与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研讨的质量决定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标志着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工程问题的教学,在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面上的拓展,从而认识到之所以能假设为不同的数字解题,其实质是依据了商不变的规律。
2.在先学的基础之上,纵深研究,使学生完成思维点上的深入
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一定由教师包办,而是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他们继续探索,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更深层次的针对性。比如在画平行线的教学中,学生试画后,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目的地通过让学生操作放大问题(学生画平行线时随手移动直尺),使得问题暴露在每位同学面前,从而确立了下一步的探究点,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一个空间与机会,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这样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相信、依赖学生,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深入。同时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也完成了一个“由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的深入过程,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三、能动——反思转化,让学生自我建构、迁移运用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体现出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作为外因,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作用,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自我建构。因此教学中理应加大反思力度,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迁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在新知学习之后,我安排这样的一组对比整合练习:
竖式计算:6.04+5.8 60.4+5.8 604+58
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思:比较上面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在计算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建构这一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包摄性”的结构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使小数加减法则获得更广泛的迁移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有生命力的数学学习内核,由衷地感受到数学学习有时竟如此简单。
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结构相关联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直到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得他们习得的知识经验在相似的情境中不断“投入运转”,让他们不断地运用自己学到的“法”与“能”,去创造“效”和“益”。这样才能使得数学教学的世界更加充满魅力,才能最终实现多学少教,不教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