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白洋湾街道和美社区,有一群特殊的“学生”组织了一场献礼活动,将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给老师——白洋湾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凤珍,感谢老师的辛苦教导。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白洋湾山歌已经有千年历史,是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活态非遗文化。只是时移世易,随着旧时山歌传承所依托的“三耕”文化逐步被现代生活所肢解,失去载体的山歌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山歌文化,今年7月,第四批市级非遗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顾凤珍“开门收徒”,在和美社区山歌传习所内举行了收徒仪式,三名80后青年拜师学艺,成为顾凤珍的入室弟子。
山歌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白洋湾地区的山歌来源于“稻耕、渔耕、花耕”的“三耕文化”,千百年来,承载着白洋湾地区人民群众丰富的情感寄托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本土历史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见证价值,淳朴自然,至今活态传承于民间,是吴歌的奇葩之一。
白洋湾山歌内涵丰富,曲意中蕴含了许多当地民间风俗,大多反映的是民众劳动生活,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劝导民风向善,是对民众生活侧面的反映。可以说山歌是白洋湾地区的文化符号,也是传承民众日常生活印迹鲜活的载体。
山歌的题材非常广泛、种类多样,有劳动场景歌、生活景致歌、节日喜庆歌、婚丧嫁娶歌等等,这些山歌的演唱场所根据曲意在不同的场合演唱,没有任何的忌讳,是辅助生产劳动、生活信息传播与娱乐身心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曲山歌,传唱不绝。时光回到旧时,乡民们或在田间地头劳作,或打鱼放牧,或插秧除草、但凡婚丧嫁娶的时候,白洋湾人都喜欢哼上几嗓子,来抒发心中情感,调节生活节奏。可以说,山歌融入在白洋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老一辈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千年山歌后继有人
以往,白洋湾山歌流传的形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人传人,上辈传下辈,亲友跟唱,一代代集体传承下来。但随着时代变迁,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旧时山歌所依托的土壤被现代化生活所取代,失去载体的山歌面临着凋零——现有的市、区两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严重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山歌傳承人青黄不接,断代问题日渐突出,尤其缺失中间力量。
为了保护传承白洋湾山歌,发扬山歌文化。2019年,和美社区持续开展了和韵山歌嘹亮项目,进一步完善山歌工作室阵地建设,广泛搜集白洋湾山歌相关文献记载及民俗物品,通过陈列展示,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山歌文化的起源、发展,营造良好的山歌文化宣传氛围。
同时,为了培育下一代,社区还开设了和韵山歌传承课堂,聘请顾凤珍系统授课,招收学员20余人,定期在和韵山歌传习所活动室开展活动。并与周边学校共建开设了娃娃学山歌传承班,让山歌走进校园,通过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进来,鼓励新白洋湾人参与进来,以更多的艺术形式宣传推广白洋湾山歌。
此次,顾凤珍“开门收徒”,也是希望山歌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和美社区党支部书记沈婵作为顾凤珍的大弟子,在聊起山歌时说道:“第一次听见白洋湾山歌,觉得白洋湾山歌婉转悠扬,声腔中带着一份质朴,后来经过翻阅书籍、学习演唱后了解到白洋湾山歌发源的特殊性。”
在她看来,山歌是农耕文化的孕育产物,体现着白洋湾的民生百态,山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众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山歌里找到,为当地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学唱山歌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份担当。“白洋湾山歌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去接力,我很荣幸成为了接力的第一棒。”
传承中,唱出幸福小康生活
以前,白洋湾山歌唱的是农耕生活,而当下,山歌依然用自己的形式,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的正常生活深受影响。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和美社区和韵山歌传习所的学员们合力创作了山歌“抗击疫情团结心”,由顾凤珍领衔合作表演,唱出了白洋湾民众面对疫情不怕困难,不畏缩,携手抗疫的坚强决心。
在受到一致好评后,和美社区山歌传习所创作小组再接再厉,用耳熟能详的江南小调《太湖美》为音律基础,改编出“山花烂漫再相聚”的山歌,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呼吁社区居民参与防控防疫,抗疫必胜的决心。
“菜花香、金灿灿,桃花甜、粉嘟嘟,春风暖、秧苗青,我背书包上学去、抬头挺胸端正坐,思想集中认真听,刻苦努力心间记……”这首名叫《方言童谣表决心》的山歌是娃娃学山歌传承班的小学员们在山歌传习所指导下,经过多次排练和探讨,编写出的顺口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孩子中有些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子女,疫情期间孩子们看到了家长们不畏辛苦奋战在一线,自发的写词创作了这首童谣。
时令美食野葱饼、垃圾分类顺口溜……在和美社区,年轻优秀的山歌手结合实际工作,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了很多歌唱日常点滴、幸福小康生活的作品,深受群众喜欢。在百姓眼里,这类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的歌谣,既体现了当代的生活日常,也很好地诠释了山歌的精髓,有利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山歌,从而更好地将老苏州的声音流传下去。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白洋湾山歌已经有千年历史,是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活态非遗文化。只是时移世易,随着旧时山歌传承所依托的“三耕”文化逐步被现代生活所肢解,失去载体的山歌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山歌文化,今年7月,第四批市级非遗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顾凤珍“开门收徒”,在和美社区山歌传习所内举行了收徒仪式,三名80后青年拜师学艺,成为顾凤珍的入室弟子。
山歌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白洋湾地区的山歌来源于“稻耕、渔耕、花耕”的“三耕文化”,千百年来,承载着白洋湾地区人民群众丰富的情感寄托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本土历史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见证价值,淳朴自然,至今活态传承于民间,是吴歌的奇葩之一。
白洋湾山歌内涵丰富,曲意中蕴含了许多当地民间风俗,大多反映的是民众劳动生活,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劝导民风向善,是对民众生活侧面的反映。可以说山歌是白洋湾地区的文化符号,也是传承民众日常生活印迹鲜活的载体。
山歌的题材非常广泛、种类多样,有劳动场景歌、生活景致歌、节日喜庆歌、婚丧嫁娶歌等等,这些山歌的演唱场所根据曲意在不同的场合演唱,没有任何的忌讳,是辅助生产劳动、生活信息传播与娱乐身心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曲山歌,传唱不绝。时光回到旧时,乡民们或在田间地头劳作,或打鱼放牧,或插秧除草、但凡婚丧嫁娶的时候,白洋湾人都喜欢哼上几嗓子,来抒发心中情感,调节生活节奏。可以说,山歌融入在白洋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老一辈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千年山歌后继有人
以往,白洋湾山歌流传的形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人传人,上辈传下辈,亲友跟唱,一代代集体传承下来。但随着时代变迁,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旧时山歌所依托的土壤被现代化生活所取代,失去载体的山歌面临着凋零——现有的市、区两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严重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山歌傳承人青黄不接,断代问题日渐突出,尤其缺失中间力量。
为了保护传承白洋湾山歌,发扬山歌文化。2019年,和美社区持续开展了和韵山歌嘹亮项目,进一步完善山歌工作室阵地建设,广泛搜集白洋湾山歌相关文献记载及民俗物品,通过陈列展示,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山歌文化的起源、发展,营造良好的山歌文化宣传氛围。
同时,为了培育下一代,社区还开设了和韵山歌传承课堂,聘请顾凤珍系统授课,招收学员20余人,定期在和韵山歌传习所活动室开展活动。并与周边学校共建开设了娃娃学山歌传承班,让山歌走进校园,通过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进来,鼓励新白洋湾人参与进来,以更多的艺术形式宣传推广白洋湾山歌。
此次,顾凤珍“开门收徒”,也是希望山歌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和美社区党支部书记沈婵作为顾凤珍的大弟子,在聊起山歌时说道:“第一次听见白洋湾山歌,觉得白洋湾山歌婉转悠扬,声腔中带着一份质朴,后来经过翻阅书籍、学习演唱后了解到白洋湾山歌发源的特殊性。”
在她看来,山歌是农耕文化的孕育产物,体现着白洋湾的民生百态,山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众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山歌里找到,为当地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学唱山歌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份担当。“白洋湾山歌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去接力,我很荣幸成为了接力的第一棒。”
传承中,唱出幸福小康生活
以前,白洋湾山歌唱的是农耕生活,而当下,山歌依然用自己的形式,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的正常生活深受影响。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和美社区和韵山歌传习所的学员们合力创作了山歌“抗击疫情团结心”,由顾凤珍领衔合作表演,唱出了白洋湾民众面对疫情不怕困难,不畏缩,携手抗疫的坚强决心。
在受到一致好评后,和美社区山歌传习所创作小组再接再厉,用耳熟能详的江南小调《太湖美》为音律基础,改编出“山花烂漫再相聚”的山歌,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呼吁社区居民参与防控防疫,抗疫必胜的决心。
“菜花香、金灿灿,桃花甜、粉嘟嘟,春风暖、秧苗青,我背书包上学去、抬头挺胸端正坐,思想集中认真听,刻苦努力心间记……”这首名叫《方言童谣表决心》的山歌是娃娃学山歌传承班的小学员们在山歌传习所指导下,经过多次排练和探讨,编写出的顺口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孩子中有些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子女,疫情期间孩子们看到了家长们不畏辛苦奋战在一线,自发的写词创作了这首童谣。
时令美食野葱饼、垃圾分类顺口溜……在和美社区,年轻优秀的山歌手结合实际工作,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了很多歌唱日常点滴、幸福小康生活的作品,深受群众喜欢。在百姓眼里,这类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的歌谣,既体现了当代的生活日常,也很好地诠释了山歌的精髓,有利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山歌,从而更好地将老苏州的声音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