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呈现的时机、组内分工、合作评价三个方面,对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时机 组内分工 合作评价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
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鉴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好处,在几乎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许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使小组合作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呈现的时机不当
由于小组合作讨论能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因此,许多老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不管问题难易就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将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确安排了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将适合教师引导的地方也组织学生讨论,结果一节课只见讨论,不见成效。
2.分工不明
在多数课堂中,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或者在一个异质学习小组中,学生间的差异(如“优秀生”和“学困生”)决定了他们之间难以合作。小组是优秀生施展才华而后进生当观众的场所,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这实际上就是在小组合作中不能贯彻“人人尽责”、“平等参与”的精神,究其原因就在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3.合作评价不全面
小组合作结束后,学生汇报,教师的评价常常是:“你讲的真不错”、“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忽视了小组的整体性,只注重个体评价。同时,笔者也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也就是说,许多教师仅仅把合作当作一种学习方式,而忽略了它也是各科的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使这种合作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把握课堂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把握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和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应该选择何时呢?现代认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当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时,对较复杂、综合学习内容不理解时,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如果在此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在这件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中,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2.要明确组内分工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
(1)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讨论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不深,浮于表面,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讨论前小组成员应先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后,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识。
(2)在讨论过程中,应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一般要求每个小组要事先选定一个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过程。而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员,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如果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内容,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再在课内加以汇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突出合作。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技能,即每一位学生要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在听别人发表意见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要随意打断他人。
3.完善小组合作评价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不能把是否“成功”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尺度。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另一方面,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开展“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成效,就必须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线人”和“及时雨”的作用,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
[3]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时机 组内分工 合作评价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
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鉴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好处,在几乎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许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使小组合作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呈现的时机不当
由于小组合作讨论能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因此,许多老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不管问题难易就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将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确安排了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将适合教师引导的地方也组织学生讨论,结果一节课只见讨论,不见成效。
2.分工不明
在多数课堂中,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或者在一个异质学习小组中,学生间的差异(如“优秀生”和“学困生”)决定了他们之间难以合作。小组是优秀生施展才华而后进生当观众的场所,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这实际上就是在小组合作中不能贯彻“人人尽责”、“平等参与”的精神,究其原因就在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3.合作评价不全面
小组合作结束后,学生汇报,教师的评价常常是:“你讲的真不错”、“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忽视了小组的整体性,只注重个体评价。同时,笔者也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也就是说,许多教师仅仅把合作当作一种学习方式,而忽略了它也是各科的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使这种合作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把握课堂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把握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和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应该选择何时呢?现代认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当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时,对较复杂、综合学习内容不理解时,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如果在此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在这件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中,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2.要明确组内分工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
(1)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讨论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不深,浮于表面,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讨论前小组成员应先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后,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识。
(2)在讨论过程中,应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一般要求每个小组要事先选定一个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过程。而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员,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如果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内容,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再在课内加以汇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突出合作。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技能,即每一位学生要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在听别人发表意见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要随意打断他人。
3.完善小组合作评价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就决定了它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不能把是否“成功”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和尺度。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另一方面,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开展“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成效,就必须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线人”和“及时雨”的作用,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
[3]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