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价值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实例调研,结合现有理论书籍,从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提高群众参与度等三个方面来对历史街区改造展开研究剖析。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复兴;场所精神;生态理念;群众参与
历史街区拥有着历史文化、艺术美学以及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它们都承载着一个城市(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也是蕴藏人们记忆的实质环境。本文从现有的一些成功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营造案例中汲取其采用的模式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造成当今中国许多历史街区缺乏生气趋于没落的原因,并且探索如何实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新措施和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案例的研究现状分析、整理工作,最终目的是希望能规划出可实现的有效的历史街区改造方法,让历史街区得以保护和延续。
一、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历史
过去,中国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研究大多关注在如何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层面上:周向频、唐静云于2009年发表的《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对成都当地的部分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过去的一些历史街区开发模式都过于重视经济商业效益而忽略了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文提出要按照保护与发展并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改造模式协调并存的原则,恰当地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周波、宋捷2011年发表的《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一文中,通过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街区中的发展,提出为了能使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应让当地手工艺和传统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和保护。
尹海洁、王雪洋也在2014年发表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一文中对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历史街区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平衡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但是该文并未提出如何有效将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
(一)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基因运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探讨研究几乎都仅偏重于文化保护或商业化消费方面,很少有将文化基因融入旅游开发产业中去,并深入综合研究的。牛玉、汪德根于2015年发表的《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一文中,提出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构建历史街区“八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王西涛、邵娟等同年发表的《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一文中提出将传统文化与消费需求相融合的概念。该文以长春的新民大街为例,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建立了“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对长春当地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基因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该文还提出在对历史街区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地的地方区域文化基因进行吸收保护,还要积极移植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与文化基因要素,使其相互融合共生。
而蔡礼彬、司玲2015年发表的《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一文则是在王西涛等人构建的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历史街区进行调研考察,从而构建出青岛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库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该文提出中国历史街区普遍存在街区间连贯性不高的问题,无法凝聚出较强烈的历史氛围感,而对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就应该对其进行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工作,发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不断传承和丰富历史街区文化从而实现其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
另有一些研究在结合文化基因和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将关注力放在如何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方面。
艾丽君、沈苏彦2016年发表的《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一文中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访问、专家访问和实地考察的形式获得了一些数据,构建了南京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耦合系统”,并且对南京当地9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进行了社会生态环境状态和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分析,总结了在其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状态下,历史街区的不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对这两系统的耦合度研究对于大多数历史街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旅游功能系统与街区空间的融合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历史街区的旅游模式开发研究大多立足于旅游发展上,把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旅游型历史街区视为两个独立分开的系统来研究,而徐小波、吴必虎等于2016年发表的《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以扬州“双东”为例》一文中开始提出游客是历史街区旅游化的核心动力,游客感知统合社会因素、行为心理、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为旅游、街区联结提供了一个微观分析平台。该文结合田野调查、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其整理出的数据结果非常直观,具有指导性。
三、未来的历史街区改造研究趋势
近几年,对开发旅游型历史街区的探讨研究,对当地人文产业的保护和对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中国历史街区复兴不仅仅需要在空间设计上继续进行探索,更要在公众参与、组织架构等制度设计上不斷突破创新。
陈可石、杨波2016年发表的《美国主街复兴策略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匹兹堡主街项目为例》一文中提到美国建立的一套命名为“主街策略”的历史街区复兴体系,该体系是一种以政府引导、专业扶持为手段,以公众为行为主体的基于历史保护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街策略”充分利用当地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资源,激发地方企业和市民的广泛参与,实现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复兴。而“主街策略”由组织、宣传、设计和经济转型四个相互搭配合作的复兴策略组成,美国运用这个策略已成功复兴了其众多衰落的历史街区,并在重塑城市历史文化、场所精神的同时,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该套“主街策略”对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发展是具有可借鉴意义的,因为这套策略的根本途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街区的复兴工作中来,通过当地政府和领导者积极调动当地的资源和人才,通过公民教育让大众一起投身到历史街区的改造开发项目中来,有的投资时间,有的投资金钱,调动大家的积极参与性。这样的方式如果在中国实施的话到见效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在群众支持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控制项目进度、质量,保障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得到恰当的修复和改善。
虽然美国与我国在制度、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美国强调法理的规划体系和多方利益平衡的思想,正是我国规划在由以专业技术为工具的增量规划向以制度设计为工具的存量规划转型背景下所值得学习的对象。因此,未来我国的历史街区复兴改造将更多地会强调公众的参与度和组织架构等制度上的设计。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包括对现有的相关历史街区改造方面的文献著作等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与整理。
2.实证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我国几个历史街区复兴案例,对比总结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汲取经验,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做铺垫。
3.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建筑、地理、历史、规划等多方面角度开展综合研究。
(二)研究材料
通过实例调研,结合现有理论书籍,从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提高群众参与度等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剖析。
1.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
政府应该先挑一些主要的历史街区来进行历史街区改造,因为当前位于老城区的大多历史街区普遍缺乏历史氛围感,需要重塑历史文化基因气场。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老建筑进行还原来重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基因气场,呈现给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一个鲜明的历史街区氛围。
2.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
目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慢慢与文化生态理念相融合,强调历史街区的建筑物要在具体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改造重塑,尊重历史街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对其旧建筑进行保护。
经过对国内外一些历史街区成功改造案例的对比分析发现:只有建立在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历史街区开发,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高群众参与度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历史街区更新项目都面临着产权复杂、资金需求庞大、规划周期长、改造复杂、实施困难等问题。历史街区的复兴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促进街区所在的本地市民的全面参与,才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5).
[2]宋捷,周波.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03).
[3]尹海洁,王雪洋.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 ——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6).
[4]牛玉,汪德根.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地理研究,2015,(01).
[5]王西涛,邵娟,刘飞飞.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6]蔡礼彬,司玲.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7]徐小波,吴必虎,刘滨谊.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以扬州“双东”为例[J].城市問题,2016,(02).
[8]艾丽君,沈苏彦.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2).
[9]陈可石,杨波.美国主街复兴策略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匹兹堡主街项目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
作者单位:
沈卓,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复兴;场所精神;生态理念;群众参与
历史街区拥有着历史文化、艺术美学以及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它们都承载着一个城市(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也是蕴藏人们记忆的实质环境。本文从现有的一些成功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营造案例中汲取其采用的模式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造成当今中国许多历史街区缺乏生气趋于没落的原因,并且探索如何实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新措施和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案例的研究现状分析、整理工作,最终目的是希望能规划出可实现的有效的历史街区改造方法,让历史街区得以保护和延续。
一、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历史
过去,中国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研究大多关注在如何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层面上:周向频、唐静云于2009年发表的《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对成都当地的部分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过去的一些历史街区开发模式都过于重视经济商业效益而忽略了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文提出要按照保护与发展并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改造模式协调并存的原则,恰当地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周波、宋捷2011年发表的《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一文中,通过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街区中的发展,提出为了能使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应让当地手工艺和传统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和保护。
尹海洁、王雪洋也在2014年发表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一文中对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历史街区改造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平衡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但是该文并未提出如何有效将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
(一)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基因运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探讨研究几乎都仅偏重于文化保护或商业化消费方面,很少有将文化基因融入旅游开发产业中去,并深入综合研究的。牛玉、汪德根于2015年发表的《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一文中,提出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构建历史街区“八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王西涛、邵娟等同年发表的《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一文中提出将传统文化与消费需求相融合的概念。该文以长春的新民大街为例,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建立了“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对长春当地的文化基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基因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该文还提出在对历史街区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地的地方区域文化基因进行吸收保护,还要积极移植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与文化基因要素,使其相互融合共生。
而蔡礼彬、司玲2015年发表的《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一文则是在王西涛等人构建的历史街区文化基因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历史街区进行调研考察,从而构建出青岛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库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该文提出中国历史街区普遍存在街区间连贯性不高的问题,无法凝聚出较强烈的历史氛围感,而对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就应该对其进行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工作,发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不断传承和丰富历史街区文化从而实现其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
另有一些研究在结合文化基因和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将关注力放在如何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社会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方面。
艾丽君、沈苏彦2016年发表的《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一文中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访问、专家访问和实地考察的形式获得了一些数据,构建了南京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耦合系统”,并且对南京当地9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进行了社会生态环境状态和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分析,总结了在其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状态下,历史街区的不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对这两系统的耦合度研究对于大多数历史街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旅游功能系统与街区空间的融合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历史街区的旅游模式开发研究大多立足于旅游发展上,把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旅游型历史街区视为两个独立分开的系统来研究,而徐小波、吴必虎等于2016年发表的《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以扬州“双东”为例》一文中开始提出游客是历史街区旅游化的核心动力,游客感知统合社会因素、行为心理、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为旅游、街区联结提供了一个微观分析平台。该文结合田野调查、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其整理出的数据结果非常直观,具有指导性。
三、未来的历史街区改造研究趋势
近几年,对开发旅游型历史街区的探讨研究,对当地人文产业的保护和对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中国历史街区复兴不仅仅需要在空间设计上继续进行探索,更要在公众参与、组织架构等制度设计上不斷突破创新。
陈可石、杨波2016年发表的《美国主街复兴策略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匹兹堡主街项目为例》一文中提到美国建立的一套命名为“主街策略”的历史街区复兴体系,该体系是一种以政府引导、专业扶持为手段,以公众为行为主体的基于历史保护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街策略”充分利用当地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资源,激发地方企业和市民的广泛参与,实现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复兴。而“主街策略”由组织、宣传、设计和经济转型四个相互搭配合作的复兴策略组成,美国运用这个策略已成功复兴了其众多衰落的历史街区,并在重塑城市历史文化、场所精神的同时,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该套“主街策略”对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发展是具有可借鉴意义的,因为这套策略的根本途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街区的复兴工作中来,通过当地政府和领导者积极调动当地的资源和人才,通过公民教育让大众一起投身到历史街区的改造开发项目中来,有的投资时间,有的投资金钱,调动大家的积极参与性。这样的方式如果在中国实施的话到见效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在群众支持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控制项目进度、质量,保障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得到恰当的修复和改善。
虽然美国与我国在制度、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美国强调法理的规划体系和多方利益平衡的思想,正是我国规划在由以专业技术为工具的增量规划向以制度设计为工具的存量规划转型背景下所值得学习的对象。因此,未来我国的历史街区复兴改造将更多地会强调公众的参与度和组织架构等制度上的设计。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包括对现有的相关历史街区改造方面的文献著作等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与整理。
2.实证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我国几个历史街区复兴案例,对比总结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汲取经验,为今后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做铺垫。
3.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建筑、地理、历史、规划等多方面角度开展综合研究。
(二)研究材料
通过实例调研,结合现有理论书籍,从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提高群众参与度等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剖析。
1.文化基因气场的再生
政府应该先挑一些主要的历史街区来进行历史街区改造,因为当前位于老城区的大多历史街区普遍缺乏历史氛围感,需要重塑历史文化基因气场。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老建筑进行还原来重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基因气场,呈现给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一个鲜明的历史街区氛围。
2.文化生态理念的融合
目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慢慢与文化生态理念相融合,强调历史街区的建筑物要在具体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改造重塑,尊重历史街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对其旧建筑进行保护。
经过对国内外一些历史街区成功改造案例的对比分析发现:只有建立在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历史街区开发,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高群众参与度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历史街区更新项目都面临着产权复杂、资金需求庞大、规划周期长、改造复杂、实施困难等问题。历史街区的复兴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促进街区所在的本地市民的全面参与,才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5).
[2]宋捷,周波.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03).
[3]尹海洁,王雪洋.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文化之殇” ——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6).
[4]牛玉,汪德根.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地理研究,2015,(01).
[5]王西涛,邵娟,刘飞飞.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6]蔡礼彬,司玲.文化基因视角下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7]徐小波,吴必虎,刘滨谊.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以扬州“双东”为例[J].城市問题,2016,(02).
[8]艾丽君,沈苏彦.南京历史街区社会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2).
[9]陈可石,杨波.美国主街复兴策略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匹兹堡主街项目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
作者单位:
沈卓,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