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保护调侃官员的自由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拉里•弗林特,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当然,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色情杂志《好色客》的创办者,还在于此君一贯特立独行,多次挑战美国政坛的政治底限。1983年秋天,弗林特威胁要公布可能导致联邦调查局难堪的监视录像,法官要求他公开录相来源,为表示蔑视,弗林特居然穿了一件用美国国旗制作的尿布出庭,被判侮辱国旗罪,在联邦监狱关了六个月。 2007年,他甚至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宣布任何与国会、或者政府高官有染的人,如果愿意在《好色客》上讲述其丑闻内幕,就可以得到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这一举动,不知搅得多少政客寝食难安。
  当然,以上这些,最多只表示了弗林特蔑视权威,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对美国宪政制度最大的贡献,则是大名鼎鼎的“《好色客》诉福尔韦尔案”。这是一起极为有趣,也非常重要的案件,在滑稽色彩下,隐含着一个严肃议题:美国社会对言论自由,到底能容忍到什么程度?
  1983年,为配合堪培利开胃酒的推广活动,《好色客》杂志开辟了主题为“第一次”的广告专栏,专栏“虚拟”了一些名人访谈,让名人们“畅谈”在性事上初尝禁果的经历,最终把话题扯回到第一次品尝堪培利开胃酒的体验。《好色客》“虚拟”访谈调侃的名人之一,是以在电视上布道而闻名全国的极右派团体“道德多数派”杰瑞•福尔韦尔牧师。广告标题是“杰瑞•福尔韦尔谈他的第一次”,底端以小号字体写着:“戏仿之作,请勿当真”。在这篇“访谈”中,福尔韦尔说,他的第一次发生洗手间内,是与母亲的酒后乱伦。
  福尔韦尔向来以道德卫士自居,多次在公开场合,谴责弗林特伤风败俗,罪该万死。被《好色客》如此调侃,令他暴跳如雷。他随即控告《好色客》诽谤,以及“故意导致精神损害”。陪审团以“戏仿”不能当真为由,驳回了诽谤指控,但认定《好色客》的行为属于故意导致精神损害,要求杂志赔偿福尔韦尔补偿性赔偿金和惩罚性赔偿金各十万美元。《好色客》上诉后,联邦第四巡回上诉法院宣布维持原判。
  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后,庄严肃穆的庭辩过程,也因本案案情染上几分娱乐色彩。在庭审中,斯卡利亚大法官如此评述此案:“第一修正案并不包含所有的言论。它的确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却不是我们社会的惟一价值……如果按照你的说法,仅仅因为你是公众人物或政府官员,就无法保护自己或你的母亲,免遭母子在洗手间乱伦的‘戏仿’……你认为乔治•华盛顿还愿出任公职吗?如果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这些价值,还有人愿意为公众服务吗?”
  《好色客》的律师艾伦•艾萨克曼回答,在华盛顿时代,也有人在漫画中把总统画成一头驴。斯卡利亚回答:“这个我可不介意。我想,华盛顿也不会介意。但本案情形要过分得多,这可是说你和你母亲在洗手间乱伦啊。”艾萨克曼说:“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格调高低问题吗?就像您之前说的,没有人会因此相信杰瑞•福尔韦尔乱伦过。再说,以政治漫画嘲弄公众人物或政客,本来就是美国延续至今的一项古老传统。”
  代表福尔韦尔出庭的,是诺曼•罗伊•格鲁曼律师,他开场即称:“对人格的恶意中伤是不受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桑德拉•戴•奥康纳大法官问道:“你认为,漫画家应当为他那些辛辣刻薄的作品,承担潜在的法律责任吗?”格鲁曼回答:“是的,只要他的画被一般公众认为是文明人不能容忍的。”这句话令其他几位大法官很不满意,他们陆续发问,陪审团该怎么理解“不能容忍”这样的标准呢?斯卡利亚大法官感慨:“也许咱俩见过的政治漫画不太一样,我们有些传统,可以追溯至英国时代。……我见过一些漫画,政治家被描绘成面貌狰狞的禽兽,也有人像你说的那样,被描绘成行苟且之事者。说实话,如果政治漫画不把一个政治人物描绘成妓院里的钢琴师,我还觉得奇怪呢。”
  最终,最高法院以9票对0票,一致同意撤销使福尔韦尔获得二十万美元赔偿的判罚。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亲自撰写了判决意见。他在意见开头,回顾了最高法院关于言论自由的几则经典判例,包括霍姆斯大法官1919年在“艾布拉姆斯诉美国案”中的异议意见。霍姆斯大法官当时说:“如果我们想确定一种思想是否真理,就应让它在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接受检验”。首席大法官指出,福尔韦尔一方主张,第一修正案不应保护令人难以容忍的蓄意精神伤害,“但是,在就公共事务进行辩论的领域,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许多不值得称道的行为”。他补偿说,如果不是这样,政治漫画家或讽刺作家必然寸步难行,无所作为。他进而提到美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则政治漫画,包括将华盛顿画成驴的那幅。伦奎斯特不赞同格鲁曼关于只有“令人不能容忍”的言论才应受追惩的说法,因为在政治或社会领域,“令人不能容忍”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会让陪审团根据他们的品位或立场,有时甚至是个人好恶进行裁判”。意见最后说,被《好色客》“戏仿”广告伤害的人,不管遭到多大冒犯,都不能仅仅因为受嘲弄而要求损害赔偿。他必须证明对方进行了不实陈述,而且是基于蓄意造假或罔顾真相而为之。既然没有读者认为《好色客》对福尔韦尔的“戏仿”陈述是描述真相,那他就应该输掉这场官司。伦奎斯特在分析言论自由的价值时,再次强调:公众人物应容忍“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以及表达自由需要“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
   “《好色客》诉福尔韦尔案”对言论自由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充分显示,在最高法院,即便是保守派大法官,也深刻意识到,宪法要求美国社会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保持宽容态度——这其中,不仅包括被画成驴的乔治•华盛顿,也包括“与母亲在洗手间乱伦”的福尔韦尔。之后,拉里•弗林特和他的杂志再未受到诽谤起诉。而这起案件,亦被导演麦洛斯•弗曼拍成电影《性书大亨》,成为宣扬言论自由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清华前身)在北京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这里面,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金邦正、梅贻琦,还有化学家张子高(张准)、生物学家秉志等人。  游美学务处是清政府专设的选派留美学生的机构。《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的赔款,后来美国又将一千多万美元逐年退还,用以选派中国学生到美留学。  这
期刊
自由、独立之现代之风骨,在大学精神衰微的当代,仍是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大师云集,学术灿然,人才辈出,清华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辉煌的坐标。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纪念碑,铭文里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人的精神、风骨的形成,伴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激变;考察它形成的情境和路径,正是百年中国不绝如缕的人文源流和现代梦想。
期刊
收回利权而创招商局,诚恐官办难久,海警易停,则分商包办可也。——汤寿潜    1910年8月23日,群情高涨的浙江保路绅民被来自北京的一道上谕彻底激怒了,在他们眼里十分勤勉、称职的浙路公司总理(总经理)汤寿潜,竟然被清廷严词革职了。    在担任浙路公司总理之前,汤寿潜早已作为东南互保的筹划者和立宪运动的领袖而名动天下。在清廷的眼里,他一直是个棘手的角色,因为他总是站在江浙绅民一方,事无巨细都与清
期刊
2000年的一天,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阿伦维克镇巴特书店的店主曼利(Manley)先生在翻开一箱旧书时,被箱底“一张折叠起来的硬纸片”吸引了,他打开它,发现那是一张红色的旧海报,印着五个单词:“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坚持向前)”,单词的上面是一顶王冠。    曼利先生不知道这张海报的来历,他把它拿给妻子看,俩人都认为它非常棒并且决定把它张贴在书店中。很多人看到这
期刊
2010年夏日的一个清晨,邓惠双老人推开木门,挪着小脚,走上了屋后的青石板路。山上几天前下了场雨,有点凉意,路边的指甲花开出一丛丛粉红色的花朵,再往前有几个大石包,上面的菩萨,邓惠双是再熟悉不过了。    黄金村八组坐落在四川省丹棱县城以西一个小丘陵上,小地名叫郑山,村里有几块硕大的石包,上面雕刻着一龛龛不知年代的佛像。邓惠双还记得,六十年前她从邻村嫁到这里,那些菩萨的眼睛、鼻子还清清楚楚,不知何
期刊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  自从5月份着手复员,至10月开学,五个月中,西南联大三校师生及眷属四五千人,间关万里,自西南边陲迁回平津,清华师生有二千左右。六年前,他们的校长梅贻琦曾把清华比喻作风雨飘摇之秋的一艘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驾驶者唯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此时虽有长夜漫漫之感,但相信不久
期刊
维基解密是新生事物,但是人类对秘密的渴望及探求却不是。根据古希腊传说,迈达斯国王的理发师看到国王长着一双驴耳朵的时候,无法承担独自保存秘密的压力,跑到河边芦苇丛旁边挖了个洞将这个秘密讲出来,每当风吹过,芦苇都会说出这个秘密。  大权在握者都倾向于如迈达斯那样,将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军事、外交的问题保密。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也一直有如朱利安阿桑奇那样的人,认为保密本身是错误的。没有哪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
期刊
中国正进入一个纷乱的变革年代。共和与立宪,尊孔与废经,新文化与旧道德,一场又一场交锋与论战接踵而至,在清华园里也掀起阵阵涟漪。昔日同窗好友,因吾道不同各行其路,最终形同陌路,乃至反目成仇。  1981年,垂垂老矣的浦薛凤开始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回忆青春岁月:“那时清华学校的国文老师是赵瑞侯,他曾对人说过:‘我一生教过的学生不下万人,但真正让我得意的门生,只有四人。’”  浦薛凤是清华辛酉级(192
期刊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1945.9 穆旦:《森林之歌——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  1941年10月30日,西南联大昆华工校二楼大教室。许渊冲第一次有了生离死别的感觉。当学生代表、低他一级的学妹林同珠带领大家合唱“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ll be”。往常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涯顿时显得熠熠生辉、格外亲切。多年之
期刊
1836年7月1日,巴黎出现两份售价仅为5生丁的报纸。埃米尔德吉拉丹(1806-1881)的《新闻报》和阿尔芒迪塔克的《世纪报》。《新闻报》和《世纪报》年订费为40法郎,只有其他报纸的1/3到1/4,它们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直线上升,成为最早获得成功的法国廉价报纸。就创办者的名气而言,德吉拉丹要远远大于迪塔克,但是后者的《世纪报》更为成功,销量领先于《新闻报》。迪塔克将人情味故事、浪漫文学和政治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