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国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出中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信息化;人才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2005)较早就预测了金融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06)指出金融创新需要依靠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并能把握金融业发展脉搏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在金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深度密不可分。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应积极回应信息化人才培养趋势,形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新局面,培育和增强中国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活力。
一、 后危机时代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起源于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全球性危机。
西方经济进入了衰退期,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倒闭,可能会有更多的要倒闭。那么为什么还要考虑加快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后危机时代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预测(以2009年2月为时间点):(1)金融机构首先陷入困境,可能也会先于其他经济部门的复苏而走出困境;(2)没有金融市场,则现代西方经济不可能存在;(3)没有电脑则金融市场无法运作;(4)金融机构需要优秀人才,对最近发生的问题找到创新的解决路径;(5)鉴于金融机构已经解雇了大量的员工,一旦他们走出困境,会面临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持企业的发展;(6)被雇佣的人才将拥有特长——例如,拥有投资银行技术的员工;(7)我们最好的猜测是,大型金融机构将于2010年的4季度起招募技术人才。
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同时,中国银行业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化危为机,强化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将使我国金融行业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只有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只有实施有效系统,才能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抓住后危机时代的机遇,加快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金融业。
二、 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供求矛盾异常突出。根据欧美银行业的人力配置标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缺口至少在10万人以上。国内能够培养金融信息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高校培养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数量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求,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瓶颈。
2. 金融人才和信息人才的分离。金融信息化人才是既懂金融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银行中的业务分析员就是比较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熟悉业务,又能熟练使用复杂的IT工具。介于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产品设计部门,也汇集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针对更加具体的新产品开发工作,即根据业务需求和当前系统架构,按照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思路来设计新增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方式。
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有较完善的金融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都具有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却很少,能有效地运用金融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各个高校为了培养相应人才,有的只是简单的把金融学的课程中增加几门计算机的课程,有的学校把计算机科学中增加几门经济学、金融学的课程,对两个专业知识的融合和系统化缺少探索。
3. 研究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缺乏结合。金融信息化是理论性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人才需求的总量会增加,但是要求会比较高了。不论是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开发人才,还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金融管理人才;不论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系统分析人才,还是金融信息化管理人才,都要求是研究型和业务型结合的人才。
业务性人才和研究性人才有很大的差别,前面一种人才要求的是持续跟踪的能力,后一种要求的这个是快速反应学习能力,更多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目标。目前我国的研究所和大学培养的人大部分都是研究性人才,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很好地把对学生在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和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4. 培养途径单一,缺乏产学研合作。黄晓涛、吴驰(2008)以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为例来探索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建立起了“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培训与实践中心”,并且研发了金融的“证券交易平台”等系统,供学员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神州数码教育学院作为社会培训机构,针对金融行业及各大银行推进行业信息化所需人才特点,采取按需施训方式。花旗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花旗集团金融信息科技优秀奖学金”,该奖学金是为引导国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而设立的,奖励的对象为软件学院、计算机系科及金融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们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是高校的学历教育,缺乏产学研合作,高校与各大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培养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三、 国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一向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设立在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Ian Hathaway and Sameer Khatiwada(2007)的研究提出要充分评估金融教育项目,把评估作为金融教育项目的必要环节,并且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应该包含项目的评估。Martin,Matthew (2007)对金融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包含了对金融学历培养和证书培训的两个方面。Martin,Matthew (2007)指出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发展最快,金融信息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金融业面临挑战。
各金融中心城市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职业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金融院校与业界开展合作,联合面向业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金融院校借助业界的信息技术平台,培养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由业界资助各类院校,提供最新的信息平台和技术资源,帮助院校建设Technology Engineering的课程。例如,纽约金融城委员会于2008年8月提出金融城内的高中和大学开设Technology Engineering的课程,学科建设的内容必须由金融城委员会审议通过,课程由城内的各大金融机构帮助建设。目的是从小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使高中生就知晓和掌握现有的金融城内的最新技术;另一方面认为只有熟练掌握现有技术的人才,才有进一步改进技术、创新工具的潜力。纽约城委员会认为,21世纪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竞争,立足于本地人才的培养,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信息化;人才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2005)较早就预测了金融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06)指出金融创新需要依靠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并能把握金融业发展脉搏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在金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深度密不可分。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应积极回应信息化人才培养趋势,形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新局面,培育和增强中国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活力。
一、 后危机时代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起源于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全球性危机。
西方经济进入了衰退期,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倒闭,可能会有更多的要倒闭。那么为什么还要考虑加快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后危机时代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预测(以2009年2月为时间点):(1)金融机构首先陷入困境,可能也会先于其他经济部门的复苏而走出困境;(2)没有金融市场,则现代西方经济不可能存在;(3)没有电脑则金融市场无法运作;(4)金融机构需要优秀人才,对最近发生的问题找到创新的解决路径;(5)鉴于金融机构已经解雇了大量的员工,一旦他们走出困境,会面临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持企业的发展;(6)被雇佣的人才将拥有特长——例如,拥有投资银行技术的员工;(7)我们最好的猜测是,大型金融机构将于2010年的4季度起招募技术人才。
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同时,中国银行业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化危为机,强化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将使我国金融行业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只有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只有实施有效系统,才能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抓住后危机时代的机遇,加快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金融业。
二、 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供求矛盾异常突出。根据欧美银行业的人力配置标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缺口至少在10万人以上。国内能够培养金融信息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高校培养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数量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求,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瓶颈。
2. 金融人才和信息人才的分离。金融信息化人才是既懂金融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银行中的业务分析员就是比较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熟悉业务,又能熟练使用复杂的IT工具。介于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产品设计部门,也汇集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针对更加具体的新产品开发工作,即根据业务需求和当前系统架构,按照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思路来设计新增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方式。
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有较完善的金融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都具有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却很少,能有效地运用金融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各个高校为了培养相应人才,有的只是简单的把金融学的课程中增加几门计算机的课程,有的学校把计算机科学中增加几门经济学、金融学的课程,对两个专业知识的融合和系统化缺少探索。
3. 研究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缺乏结合。金融信息化是理论性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人才需求的总量会增加,但是要求会比较高了。不论是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开发人才,还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金融管理人才;不论是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系统分析人才,还是金融信息化管理人才,都要求是研究型和业务型结合的人才。
业务性人才和研究性人才有很大的差别,前面一种人才要求的是持续跟踪的能力,后一种要求的这个是快速反应学习能力,更多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目标。目前我国的研究所和大学培养的人大部分都是研究性人才,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很好地把对学生在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和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4. 培养途径单一,缺乏产学研合作。黄晓涛、吴驰(2008)以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为例来探索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建立起了“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培训与实践中心”,并且研发了金融的“证券交易平台”等系统,供学员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神州数码教育学院作为社会培训机构,针对金融行业及各大银行推进行业信息化所需人才特点,采取按需施训方式。花旗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花旗集团金融信息科技优秀奖学金”,该奖学金是为引导国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而设立的,奖励的对象为软件学院、计算机系科及金融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们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途径主要是高校的学历教育,缺乏产学研合作,高校与各大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培养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三、 国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一向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设立在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Ian Hathaway and Sameer Khatiwada(2007)的研究提出要充分评估金融教育项目,把评估作为金融教育项目的必要环节,并且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应该包含项目的评估。Martin,Matthew (2007)对金融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包含了对金融学历培养和证书培训的两个方面。Martin,Matthew (2007)指出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发展最快,金融信息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金融业面临挑战。
各金融中心城市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职业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金融院校与业界开展合作,联合面向业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金融院校借助业界的信息技术平台,培养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由业界资助各类院校,提供最新的信息平台和技术资源,帮助院校建设Technology Engineering的课程。例如,纽约金融城委员会于2008年8月提出金融城内的高中和大学开设Technology Engineering的课程,学科建设的内容必须由金融城委员会审议通过,课程由城内的各大金融机构帮助建设。目的是从小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使高中生就知晓和掌握现有的金融城内的最新技术;另一方面认为只有熟练掌握现有技术的人才,才有进一步改进技术、创新工具的潜力。纽约城委员会认为,21世纪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竞争,立足于本地人才的培养,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