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探索已在部分高校开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基础上,即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理解,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探索已在部分高校开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并实证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是对当前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践提出有效建议的重要思考。文章选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际技术的培养,也注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对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其实质则指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1.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线,应用技术能力主要指学生结合自身素质与专业要求形成的应用方面的技术能力。当前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动手能力指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指学生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且能在原有的领域有所突破;创业能力指学生能依据专业优势与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空间的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专业延伸能力指在掌握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其他专业能力或以自己专业去拓展其他领域,具有延伸与举一反三的能力。
2.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多定位于专业技能,然而成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则是人的培养的最终宗旨,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同样因注重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指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成之为人的重要基础,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同样应注重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以熏陶,以培养其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培养则主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培养其专业特长与专业操作能力。总体上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既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也注重其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能做事,也能成人。
3.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从其本质内涵上则是寻求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的观点,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深度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合作,如实习、专业方向按企业需求设定、见习;二是延伸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如订单式、资源共享等;三是拓展合作,如校企战略性合作,持续实现教学、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和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多种项目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践则试图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企业现状的基础寻求三个层面的合作,基本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寻求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素质的重要环节;延伸合作则在培养目标上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对接,进一步回应企业需求并在培养目标上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合作则主要是深层的战略合作,是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的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较高层次。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分析——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
笔者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总体上呈现蓬勃之势,也存在一定的阻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莛勃之势主要体现在“专业实体”,多元投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前校后厂”,引企业进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师生融入一线,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莛勃之势
(1)“专业实体”,多元投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在成功实践“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利用共赢机制,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实体,此类形式既有利于缓解校企合作的资金压力,也利于形成利用专业优势获得集中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基于某一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的院校,专业实体、多元投资的形式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办学的专业优势,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在资金上的压力,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较好的相融实践形式,正呈现莛勃之势。
(2)“前校后厂”,引企业进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把学院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指导思想,探索“前校后厂”、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以专业的技术力量和现有的车间厂房(部分生产性设备)为基础,鼓励各个专业利用优势,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采取引进、整合、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共通合作,推进互利双赢。“前校后厂”将专业优势集中发挥,并以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竞争,促进相应的互动提高,亦是较成功的相融实践形式。 (3)“三位一体”,师生融入一线,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以社会服务为纽带,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岗位,以地方商会、行业协会为依托,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开发了顶岗实习岗位群。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 多途径拓展顶岗实习基地,夯实工学结合教育基础,形成了“成片开发”实习基地群的良好局面。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
(1)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多半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由企业转行到高校担任教师的比例当前仍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仍存在一定距离。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具体实践上教师在教学上仍存在“两张皮”现象,即讲授的知识与实践要求有所不符,停留于书本层面,当学生运用于实践时,则会遇到无法适用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往往是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则可以直接在见习或实习等方式后直接入职于该企业,然而实际情况通过是企业会对学生进行考核,进而选取部分较优秀合格的学生入职成为正式员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存在学生对与企业的合作认识不足,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真实成效。
(3)“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订单式培养”是建立校企合作后,学校会将企业的部分需要融入至教学当中,以利于校企的深入合作以及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相符,但其模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即若学生最终未被该对口企业录用,或自我选择放弃,其在面临其他择业选择时则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专业缺失及素质不足。“订单式培养”将学生定格于某一类企业或某一个企业,在发展培养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当前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已有些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1.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等改革项目。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其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起着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透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证分析,加强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专业、课程、基地、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进而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2.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学生职业发展是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三个衔接:育人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达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零距离,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零距离,构建起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只有在培养设置上做到三个衔接与三个零距离,才能克服校企合作中学校培养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才能克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未能匹配的现象,因此提升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做到三个衔接、三个零距离。
3.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从具体做法上则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的转变。因此,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基于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实证分析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理解,得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庆民.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申晓伟.校企合作、共筑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4]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韩志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研究与实践”(课题号:GDJY-2014-B-b008)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探索已在部分高校开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并实证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是对当前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践提出有效建议的重要思考。文章选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际技术的培养,也注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对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其实质则指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1.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线,应用技术能力主要指学生结合自身素质与专业要求形成的应用方面的技术能力。当前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动手能力指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指学生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且能在原有的领域有所突破;创业能力指学生能依据专业优势与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空间的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专业延伸能力指在掌握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其他专业能力或以自己专业去拓展其他领域,具有延伸与举一反三的能力。
2.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多定位于专业技能,然而成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则是人的培养的最终宗旨,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同样因注重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指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成之为人的重要基础,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同样应注重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以熏陶,以培养其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培养则主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培养其专业特长与专业操作能力。总体上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既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也注重其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能做事,也能成人。
3.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从其本质内涵上则是寻求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的观点,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深度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合作,如实习、专业方向按企业需求设定、见习;二是延伸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如订单式、资源共享等;三是拓展合作,如校企战略性合作,持续实现教学、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和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多种项目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践则试图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企业现状的基础寻求三个层面的合作,基本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寻求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素质的重要环节;延伸合作则在培养目标上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对接,进一步回应企业需求并在培养目标上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合作则主要是深层的战略合作,是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的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较高层次。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分析——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
笔者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总体上呈现蓬勃之势,也存在一定的阻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莛勃之势主要体现在“专业实体”,多元投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前校后厂”,引企业进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师生融入一线,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莛勃之势
(1)“专业实体”,多元投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在成功实践“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利用共赢机制,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实体,此类形式既有利于缓解校企合作的资金压力,也利于形成利用专业优势获得集中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基于某一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的院校,专业实体、多元投资的形式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办学的专业优势,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在资金上的压力,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较好的相融实践形式,正呈现莛勃之势。
(2)“前校后厂”,引企业进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把学院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指导思想,探索“前校后厂”、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以专业的技术力量和现有的车间厂房(部分生产性设备)为基础,鼓励各个专业利用优势,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采取引进、整合、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共通合作,推进互利双赢。“前校后厂”将专业优势集中发挥,并以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竞争,促进相应的互动提高,亦是较成功的相融实践形式。 (3)“三位一体”,师生融入一线,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以社会服务为纽带,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岗位,以地方商会、行业协会为依托,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开发了顶岗实习岗位群。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 多途径拓展顶岗实习基地,夯实工学结合教育基础,形成了“成片开发”实习基地群的良好局面。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阻力之因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
(1)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距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多半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由企业转行到高校担任教师的比例当前仍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仍存在一定距离。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具体实践上教师在教学上仍存在“两张皮”现象,即讲授的知识与实践要求有所不符,停留于书本层面,当学生运用于实践时,则会遇到无法适用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往往是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则可以直接在见习或实习等方式后直接入职于该企业,然而实际情况通过是企业会对学生进行考核,进而选取部分较优秀合格的学生入职成为正式员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待与实际有所差距,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存在学生对与企业的合作认识不足,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真实成效。
(3)“订单式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限制。“订单式培养”是建立校企合作后,学校会将企业的部分需要融入至教学当中,以利于校企的深入合作以及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相符,但其模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即若学生最终未被该对口企业录用,或自我选择放弃,其在面临其他择业选择时则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专业缺失及素质不足。“订单式培养”将学生定格于某一类企业或某一个企业,在发展培养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当前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已有些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1.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等改革项目。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其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起着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透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实证分析,加强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专业、课程、基地、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进而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2.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学生职业发展是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三个衔接:育人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达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零距离,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零距离,构建起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只有在培养设置上做到三个衔接与三个零距离,才能克服校企合作中学校培养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才能克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未能匹配的现象,因此提升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做到三个衔接、三个零距离。
3.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从具体做法上则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的转变。因此,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基于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实践的实证分析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理解,得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庆民.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申晓伟.校企合作、共筑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4]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韩志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研究与实践”(课题号:GDJY-2014-B-b0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