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歌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卖歌
  赊——小鸡儿—来——、收——鹅—蛋来——,乡间悠扬的吆喝声几乎能抓住所有人的心。从外面来的声音顺着风的方向或笔直或曲折地在胡同里穿行,散落进每一个门洞。然后,门洞里探出各样张望的脸,有孩子好奇的脸,也有青年妇女期待的脸,也或者老太太沧桑的脸。南腔北调的吆喝此起彼伏,这也是村子里翘首以盼的。这吆喝声音形神具备。每一种吆喝都会让村子产生莫名的激动,给村子里带来某种希望。这吆喝打破了小村子的寂静。赊小鸡儿的带着一大铁笼小鸡儿进村了。一声“赊——小鸡儿—来——”不仅诱惑了老太太,也诱惑着小孩子。老太太赊小鸡儿是为了把鸡养大下蛋,这是原始而实用的鸡屁股经济。孩子们想到的则是毛绒绒的小鸡儿实在可爱,在铁笼子里唧唧地叫得孩子们的心痒痒的,恨不能下手抓一个去玩。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赊小鸡儿当面数好多少只,也不记账,老太太用纸箱子装了小鸡儿就走。这延续多年的默契也是乡村朴素哲学的一种。秋后赊小鸡儿的再来要账,没有赖账的,当然分毫不差。也会有赊小鸭儿、小鵝儿的来,都是一样的方法。收鹅蛋的来了。收——鹅—蛋来——。收鹅蛋的吆喝着走过每一条他以为应该走过的胡同。他仿佛知道村子里哪些人家养鹅,也或者他就是当初那个赊小鹅儿的人。女人们胳膊上挎着竹篮走出大门。竹篮里是或多或少的鹅蛋。收鹅蛋的早在大门口等着了。收鹅蛋的从女人提着的竹篮里拿起鹅蛋,然后问女人:家里大哥叫啥名字?随着女人的回答就用铅笔把她家男人的姓名写到鹅蛋上,最后算好鹅蛋钱就交到女人手上。过些日子,“收——鹅—蛋来——”的吆喝声再次在村子里传开来。收鹅蛋的又来了。这次,说不定会给谁家退还一两个写着她家男人名字的鹅蛋,这是孵不出小鹅儿的蛋,女人再按照当时的价钱算好回家找钱退还给收鹅蛋的。方法原始、简单,童叟无欺,这是乡村法则,也是简单得不再包含其他内容的歌。他吆喝的是自己熟悉而简朴的生活。
  村子里吆喝不断。走街串巷的买卖人靠的就是一张嘴,吆喝里也有着炫耀,是自夸,也是写实。有的手艺人支起摊子边干活边唱,心、手合一,看似随意的唱也让身体愉悦、协调。是吆喝,也是手艺歌。比如相声里的太平歌词,原先属于吆喝的歌,后来成了手艺歌的一种。有的吆喝九曲回肠,婉转悠扬;也有的根本不在调上,但一开口也能听出是做什么买卖的。耳濡目染,调皮的孩子有时候就学着吆喝,也能骗得几个小脚老太太兴冲冲地从门洞里探出头来张望,但换来的是老太太们拧着他们的耳朵骂几句。农家日子要学会算计、节俭。紧紧巴巴的家庭里有一个精明的女人,总会被打理得松紧有度。在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眼里,家里几乎没有可以浪费的东西,破布头、烂棉花套用得不能再用了也不丢掉,放到一边积攒着。她在等着那一声悠扬的吆喝。有——卖—破布衬——烂套子的——吗—。终于来了。她急匆匆地把堆在角落里的破烂物什用包袱包好,背到大门口等着收破烂的。换来的钱不多,但她早就把这些碎钱的用场做好了安排。如歌,或者就是简单的吆喝,一声声地让乡村活跃起来。那个换小鸡儿、收鹅蛋的小伙子的兜售歌越来越精熟。他也是由一个青涩少年成长而来。开初,就是这一句简单的吆喝犹如一只被他的嗓子眼牢牢束缚的小鸟无法飞起来,一旦经过内心的煎熬放飞出来,便由熟稔到乏味、黯淡。但久了之后,他发觉这单一、反复的歌能让他把日子过得比周边的人滋润。他从此喜欢上了这歌,或者说他爱上了音乐。他知道这简单的歌里的秘密。他反复琢磨这歌的调,在何处升,在何处降,至少自己唱起来省力,自己也觉得受听。这样的歌,也吸引那些来买他的小鸡儿、小鹅儿的妇女们,也许她们会多换几只小鸡儿、小鹅呢。与此相反,那个收破布衬烂被套的则不然,他想,吆喝得好听咋样,不好听又咋样,那些老娘们不还是把被套卖给他。注意,前者想到的是唱,后者想的是吆喝。把吆喝喊成歌的青年在青年河畔的村子引起了一时轰动。具体事件是河畔某村美丽姑娘的突然莫名失踪。而后,那位青年也不再来青年河畔。河畔人家都怀疑姑娘的失踪与该青年有关。此前,村子里的人们看到,只要这个小伙子带着小鸡儿笼子进了村子,这姑娘就会跟上去搭讪,有时候两人会有稍稍亲昵点的动作。风言风语传遍了村子,姑娘的父亲打骂也没效果。后来姑娘还多次去小伙子的家。姑娘在村子里彻底失踪后,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在某集市上看到不要脸的姑娘与那个小伙子手挽着手买东西。此后,河畔村子留下了一句吆喝带走了一个女人的传说。几经传言,时隔年代,令整个村子抬不起头的伤风败俗的事情最终演变成美丽爱情。乡村在交易中,收获了音乐,或者就叫歌。每一个时节,或者隔多少日子,哪些歌会飘过村子,村子里的老少爷们都心知肚明。当然,他们不是听歌。这是村子里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缺少了哪个部分,小村子都是不完美的。
  孩子们几乎很少出门,最远也就是去三五里外的集市上跑一遭,如果手里有几个小钢镚也会买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当孩子们在进村的货郎的小推车上看到各色的小玩意儿时,他们会发出一阵阵啧啧的惊呼。女人们用的针头线脑、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以及学习用品,一些稀罕的小玩意儿……货郎从哪里淘来的这些东西。货郎来的时候,有时候是唱“货—郎——担—子来———”,有时候是拨浪拨浪地摇拨浪鼓,拨浪拨浪的好听的响摇的孩子们的心一跳一跳的。换香油的来了,敲的是小铜锣,叮当叮当的格外好听,偶尔也会喊“换——香—油来”。换香油的小锣很精致,有个孩子说,要是有钱了就买个这样的小锣。边上的大人玩笑着问他想去做这个买卖。孩子想了想没吱声。后来孩子的父亲果真让他做了这生意。他竟然做得不亦乐乎。梆子豆腐叭叭馃子(油条)。随着梆梆的响,卖豆腐的进村了。卖馃子的敲的是小叭叭。小叭叭也是梆子的一种,不同的是,卖馃子的叭叭是小梆子,敲打时候发出脆响,豆腐梆子敲起来有空洞、拢音的感觉。村子里海他爹卖豆腐,大家背后都叫他豆腐海。大爷爷卖馃子,他不会吆喝,只会敲小叭叭。这些走南闯北的人几乎终年在外闯荡,他们见多识广,知道好多地方的人、物、事,关键是能赚钱。但大爷爷是个例外,他卖馃子没赚过钱,他好像是为躲避农活才干的这行。不过,他炸的馃子色相、口感俱佳。青年河畔的小村子里的人们大多只在嘴上羡慕这些小买卖,但这样长期在外飘零的生活,是他们实在无法想象、不堪忍受的。这些吆喝属于乡村的慢歌。正是这样的慢歌让处于慢生活的乡村不至于慌乱,这在老和、老五更、老长增、老增祥他们在街口的讲述里不时出现的这些慢歌者的影子里以及他们的悠游而滋润的生活里显露无遗。当然,这些老家伙早就不在了,也包括他们讲述里的慢歌者。在回忆里,这些歌也越来越慢,慢得几近停下来。   手艺歌
  镪—剪—子——磨—菜刀—来——。印象里,镪剪子磨菜刀的多是老头。也有粗壮汉子,这是少数或者异类。妇女做针线活的剪子、家里切菜的菜刀钝了,就盼着镪剪子磨菜刀的来。磨刀人肩扛一条长凳,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上还绑着个铁罐用来盛水。凳子的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篮子或一只箱子,里面装的是他磨刀的工具,锤子,钢铲,水刷,水布。后来,他们把工具安装在自行车上。磨刀人在树荫下坐下来,放好磨刀的家什,装一袋烟点了,狠吸几口,然后舒适地站起来,在十字街口亮开嗓子:“镪—剪—子——磨—菜刀—来——”,如是几嗓子,就悠闲地在街口静等人来。来活了。磨刀人接了,骑在长凳上,手捏捏刀背,眼眯眯刀刃,他看的是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要用砂轮打,软的用镪刀镪,最后再用磨刀石磨。镪刀就是铁刨子。也有的用砂轮代替镪刀,省力,薄厚均匀。行里人说,用砂轮磨刀刃,刀身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刀铲削完了,就在磨刀石上磨。一面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磨刀人磨一阵,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刮一下,又眯着眼看看刀锋。最后把松动的刀把重新箍紧,将刀身上的锈迹清洗干净。一把磨得好的刀迹线分明,刀口是一条直线,刀口上面有一条黑线。锋刃飞快,放着寒光。磨蚀的印痕、时间的沧桑投射在越来越小的刀上的影子愈加明显。磨刀人一下下地磨着钝刀,也磨着自己的心性。在愈加锋利的刃里,心慢了下来。多年的浸淫,技艺烂熟于心。漫不经心里,是谨慎与热爱。他现在更喜欢咂摸一词,咂摸手艺,咂摸刃的本性,咂摸刃所含。所以,闲下来,他开始写字。他最喜欢写的两个字则是“藏锋”。锋利者易受挫,钝者保全。人们说他的字是书法,他摇摇头,说是写字而已。见过他的字,魏碑,藏有碑刻印痕,朴拙而少锋芒,是沧桑已历尽。他知道,那是一把钝了的刀,犹如年老的他。
  打铁的是一老一少,是师徒,也是父子。没有吆喝。进了村子,径直卸下家什就麻利地支起摊子拉风箱生炉子,年轻的拿起大铁锤在铁砧子上叮叮当当地敲打一会儿。不一会儿就有男人拿着钝了的锄头、锨头、镐头循着声音找过来。家里的铁农具钝了,男人们早就等着铁匠的到来了。锄头在火炉里变红,红得变成有点耀眼的黄,看起来软软的,感觉快要融化掉了。老头用长长的铁钳子把锄头夹出来放到铁砧子上,另一手拿着小锤敲打,小伙子在一边弯着腰双手举着大锤敲打。一人一下,一起一落,节奏极好,动感十足。老头还要用铁钳子不断地翻动、移动被敲打的锄头。再放到呼呼响着的炭火里加热,然后再夹出。一老一少接着敲打。最后把还红着的锄头浸到边上的水桶里,随着刺的一声冒出一阵白雾,锄头冷却下来。拿出来的锄头再次发出冷冷的寒光。小孩子们喜欢铁匠的到来。铁匠走后,留下一地的铁屑,有吸铁石的孩子拿着吸铁石来吸铁屑,吸了铁屑的吸铁石像个刺猬。孩子们管这叫喂吸铁石。听人说,吸铁石长时间不喂,就不能吸铁了。叮叮当当的清脆敲打就如对变钝了乡村的一次敲击,又如吸铁石吸铁屑,也是喂养。在叮叮当当的敲打里,乡村熠熠生辉,光芒清新如初。老鐵匠古铜的脸上透着亮,这是火留下的痕迹。年轻的铁匠的脸上也有了这样的色彩。但不可避免的是,年轻的铁匠既是手艺的继承者,也是埋葬者。年轻的铁匠对打铁这一行当的态势看得清楚,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对于即将到来的失业表现得自然而平静。这与老铁匠的郁郁寡欢形成鲜明对比。
  铁器易钝,瓷器易碎。铁匠打磨铁器,锔匠修补瓷器。老乌木拿着家里短小得不能再短小的镰刀说,再好的铁匠也有不愿意打磨的钝铁,再巧的锔匠也有不想修补的碎瓷。他隐隐指向某些人,听者也心知肚明。老乌木的侄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浑人。老乌木三番五次地、语重心长地教导侄子,就像铁匠打铁一样。他想不厌其烦,但侄子根本不听他的这一套。最后把浑人唠叨烦了,浑人恼羞成怒,把当叔叔的按倒在地一顿狠揍。后来,这家伙在外面犯浑,欺侮了邻村一个寡妇,被送进了大牢。在里面呆了几年出来后,更加变本加厉,看那意思是破罐子破摔了。
  老乌木看着着急但又无可奈何。这个浑人发展到进大牢就如串门一样随便了。这浑人最后一次在村子里出现是十年前,现在已经彻底失去了消息。老长增看着老乌木手里拿着的短小得不能再短小的镰刀说,你这镰头磨也不能磨,用不也不能用,咋还留着。老乌木回应说,用久了觉得有感情了,放到边上随它生锈吧。铁匠老头听了他俩的对话,说他家里打铁的一些家什不能用了,也是不舍得丢掉,就放在墙角旮旯里,有好几辈留下的,好多都生锈了,一动就掉铁沫沫子。年轻的铁匠嘿嘿地说,能开个博物馆了。
  捧着家里的大盆在屋里走来走去,不小心摔成了两半。母亲训斥我一通,然后让我把它收起放到一边,说是等锔匠来了锔起来。不小心打碎了碗,我蹲下去捡碎瓷片。母亲说拾这些碎瓷片干嘛。等锔匠来了给锔起来啊。太碎了,锔匠也锔不起了。奶奶过来收起来,她要把这些碎瓷片砸得再细碎一些喂鸡。她喂的鸡不下蛋了,说是鸡肚子里油太多了,把鸡蛋都化了。给鸡喂一些碎瓷屑,划划鸡肚子里的油,鸡就能下蛋。碎是生活的经验,锔则是生活智慧。一碎一锔间,就有了完整的生活。“锔盆子锔碗——锔——大缸——来—”。锔匠是个消瘦的老头。他坐在板凳上,双腿并拢。腿上铺上粗布,将打破的碗片放在拼拢起来的双腿上,用线扎缚固定。心里核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子,做好记号。接着拿起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钻孔,然后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子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白白的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后来,爷爷也学会了锔匠的手艺,就自己在家里锔盆锔碗。这个老头抠门得厉害,锔匠锔不起的、不愿意锔的碗他也试着锔。有只碎得不成样子的碗居然被他锔起来,只是家里没人用,只好他自己用。老长增说他,干脆也喊着“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去锔盆子锔碗算了。太多的院子的咸菜缸上,都会有几个如伤疤的钯锔子的痕迹。对门春祥家里生活拮据,时常为了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吵架,后来自己感觉前途无望,趁着没人注意寻短见死了。一如破碎的瓷片,再也无法锔起来。听人说,经常来村子里的老锔匠年轻那会儿不知道过日子,自己把好好的家庭打碎了。媳妇不堪他的吊儿郎当,就领着儿女远走他乡。对此,他竟然没放在心上。伤心之余,媳妇、孩子就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孤零零一个人,拜远乡来的锔匠为师,继承了他的衣钵四乡飘零。他走街串巷锔了数不清的破碎的碗、盆、缸。他那一声“锔盆子锔碗——锔——大缸——来—”特别有味,仔细听来,里面竟然有一种破碎的感觉,也许他吆喝的就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放浪,而为人所忽略的基调就是他深深的自我忏悔。   动物歌
  在院子里就能听到丰富的歌,比如鸡鸣、比如狗吠、比如牛哞、比如马嘶,每一声都是自然在说话,或者自然在吟唱。如果院子里还种有树,随之就会有鸟儿栖落枝头,会有小飞虫在花间嗡嗡。早上,枝头跳跃的、欢快的叽叽喳喳声洒满院子,顺便把主人从梦中唤醒。树间的花开了,四溢的花香引来数不清的嗡嗡的小蜜蜂,它们叮着令人怜的花儿嗡嗡着由这一朵飞向另一朵。每轻轻落到一朵上,轻微的震动就会有细碎的花粉簌簌落地。低头望时,地上早已经落英一片。是石榴花,是桃花,是枣花,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勤劳的主人在小院里种了好几种果树。偶有鸡与狗打架,或者鸡与猫打架,抑或鸡、狗、猫的混战,总会有霸气的咯咯声音与汪汪的惨叫纠缠在一起,偶尔会有一声长长的马嘶把它们淹没。突然无限伤感地想到,马嘶与牛哞早已经写进了乡村音乐的历史部分,现在的乡村对此已经陌生数年。夹杂着的是木质或者铁质家什的碰撞声,开门的吱扭声、走路的脱迟声……乐音杂乱。如果静心回忆,才会体味它的丰富、趣味,人间生活正是由这些音调来装饰。一个调皮的孩子追打惹急了他的狗,鹅伸长脖子鹅鹅地叫着去啄闯进院子里的陌生人……各种声音或此起彼伏,或搅扰纠缠。感觉瞬间拥挤起来。落满声音的大院子也突然小下来,人也无法挤进去。每一个演奏者仅仅是在表演自己的口技而已,或者只是在简单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已,这也是它们的成长。繁复的色彩是它们的生命绽放。在其间,它们历尽一切,叙述世间的美好与丑陋、痛苦与欢快。
  歌域繁复、宽广,院子太小,盛不下太多。布谷来了,应该是在空阔的田野上。布谷,布谷,孩子们边疯跑边学着它们急促的叫。农人们开始在春风里劳作,有远树的绿影,有低处返青禾苗的清爽,天空偶尔传来布谷或者叽喳声,这样的背景把田野渲染成安静、简单的乡村初春水墨。低头啃草的老牛缓缓抬头,一声慵懒的长哞散淡而闲适。孩子们稚嫩而尖利的呼啸在风中传来,打破了片刻的安静、闲适。一直以为,千百年来乡村不变的散歌將永远如一地持续下去,简单是永远不变的主题。事实将鲜明地证实,这是不可能的。显然早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渗透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村。最先破碎的就是这闲适、简单的自然散歌,犹如雨后初夏时节开始的那一场盛大音乐会。著名的鼓手蛙先生在村边的水塘里呱呱地集体打鼓,鼓点乱而密集,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这是乡村最为壮观的音乐会,聒噪而具有强大的生命穿透力。它们的歌与蝉的歌都是乡村的经典乐章。蝉的歌让整个夏天无法安静下来。蝉歌里透着无尽的燥热。燥热透尽,便是秋凉。唱完这支歌,它平静地结束掉自己的一生,就不再回来了。这悲凉的逝歌,就是唱给自己的挽歌。
  每一个乡下的孩子都是有福的。孩子们善于模拟动物的叫。漆黑、潮湿的夜里,孩子们蹚过青年河去偷瓜。说是蹚,其实就是脱光了由北岸跳进河里,爬上南岸,钻进黑夜的瓜地里。瓜是陈大鼓村的或者本村老雨的。陈大鼓村种瓜人是玉成。夜里两个看瓜人睡觉晚,也机灵。稍稍有一点小动静,他们就打开手电筒四处乱照。小偷瓜贼们紧张地伏在黑暗、青绿、溽热的潮气里,看到灯光向这边照过来,越来越近。这时候,拥军、洪祥三五个孩子紧跟着学几声猫叫,随后布谷布谷起来。结果,狡猾的老雨打着手电筒就冲着叫声的方向走来。孩子们被吓得手忙脚乱,不明白咋回事,就慌里慌张地起身往回跑。下到河边,扑通扑通地跳进河里,上岸抱着衣服赤条条着就往村子里跑。第二天不知谁说起了这事,老长增哈哈地笑着说,夜里的东西受到惊吓也就叫一两声跑掉,哪有叫起来不停的。为了这事,当时孩子们与老雨之间互相恨得牙根直痒痒。时隔多年忆起这样的夜歌,这个老头宽容了许多,我们看着他也不再觉得可恨。时间消解掉所有,只剩下夜歌美好。鸟、虫鸣的夜歌,也少了许多,也有的好多年听不到了。比如著名的夜歌手夜猫子,它的时高时低的、嗷嗷的如孩子哭的叫穿透寂静空旷的冬夜,传出很远,听到者无不心惊肉跳。夜歌有消逝者,但一直不曾断绝。
  夜歌纷繁、丰富而妖娆。说到夜歌,有一种是刺猬的叫,它的叫像小孩子在哭。有月的夜里,与爷爷去后面的院子。刚进院子,突然听到有小孩哭的声音。那声音隐隐就自院子南边的柴禾堆里发出。瞅着月色朦胧的黑影下的墙根,心里一阵发瘆,哆哆嗦嗦地问爷爷。老头轻描淡写地说是刺猬叫。老头子岁数大了,经历了太多,他知道、经历了太多我所不知道的物事。事隔多年后,我想,这个老头子的心也许深邃如那时候穿不透的黑夜。他如我这般年纪时候,乡村比这更为丰富,夜歌者比此际更为恣肆。最不能忍受的是夜里猫发情的叫。深夜里,一声声似远或近的如啼哭又非啼哭的叫,令人心烦意乱,而又颇感恶心。我愤愤地想,这夜歌实在是对夜的亵渎。性,是神的意外,夜也无法遮蔽。性,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避免。夜有神,神护卫着黑夜的神秘,但在不经意间也呵护了这样淫荡的夜歌。宽容这些淫歌者,都是失去了性能力者。甚至,他们对歌也没有了要求。小孩子们听不懂,但却听得心烦意乱、恶心不已。青年男女听到了勃发的春情,听得意乱神迷。神也无奈的歌,夜掩埋的歌,却由这些无知或者无辜的动物又揭开来。此际,我们忘记了大地的繁殖与发育。撇去淫荡,另有美好的夜歌如约而至。最著名的乡村歌手土蛰儿终于登场了。这个黑色的小精灵是乡村最伟大的歌手。土蛰儿的出名,凭借两人,一是法布尔,一是蒲松龄。法布尔叫它蟋蟀,说它是歌唱者:“四月的月底,蟋蟀开始唱歌,最初是一种羞涩而生疏的歌唱,不久,就合成在一起形成美妙的奏乐,每块泥土都夸赞它是非常善于演奏动听的音乐的乐者”。蒲松龄叫它促织,写的是小说,记叙因它而家破人亡的故事,写的不是它的歌,而是它的好斗。山东德州有宁津县,斗蟋蟀为当地著名活动,后被列为非遗项目。秋凉后青年河畔的土蛰儿,在如水的月色照耀的窗前,促织——促织地一声高过一声,它的吟唱与秋凉、月色恰到好处地融合一起。这小东西一声高过一声地叫着,脆响脆响的。蹑手蹑脚地出去听着,心里咚咚地跳着,怕惊到它们。这极富磁性的声音忽焉在前,忽焉在后,或在左,或在右,不辨它们的藏身之处。走近,就没了声音,一片静静的。这是真正的音乐,在鄙陋的青年河畔,没有比这更好的歌声了。我宁愿相信,它的音乐也是与生命有关的故事。它的声音坚硬、清脆,有质地。以前,节气、时间是它的限制。现在,对它的限制又毫无来由地增加了些许。倾听这位伟大歌唱家的夜歌也愈发变得奢侈起来。
  在这个单薄的时代里,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歌远去。歌的远去,就是动物的离去。可爱的动物们,是我们来过这个世间的两大物证之一。也或者,它们应该比我们更长久。否则,失去动物歌的我们何以忍受更为漫长的孤独与荒芜。
  责任编辑 包倬
其他文献
苏荣超,福建省晋江市人,出生于香港,童年移居菲律宾,毕业于菲律宾圣道托马斯大学。现任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理事、菲律宾千岛诗社副社长、并于菲律宾世界日报开辟文艺专栏“网络人生”。著有诗文集《都市情缘》。  法外杀戮  1  一个杯子  忽然间被摔坏了  没有经过  公正的裁决  它被标签为一个  极度颓废  且扭曲构建的  杯子  血和正义流了一地  2  突然被摔坏的杯子  大家心中明白  正义戴着
期刊
王仲煌,1973年出生于福建晉江,童年移居马尼拉,1990年起发表现代诗及散文,2002年起参与时评专栏。曾任千岛诗刊主编,现任千岛诗社社长。著有诗集《渐变了脸色的梦》、文选《拈花微言》。  养生遐想  酸甜辣  都忌口了  苦也不宜浓  悲欢合  举酒一杯  离别静  诗绪无穷起  时光褪色徐徐  淡能孵出啥来  白云苍狗的天  甚空  光羽照  闭目观看七彩  清风吹  挥臂拍拍两翅  窗前的
期刊
莹莹,菲律宾千岛诗社会员,祖籍山东,北漂经历,做过编辑、记者,出版书三部。现定居菲律宾。  沉默  就如同我流泪的眼神  只能被动接受你的责备或承诺  云被动的离开山  风也只能选择忽略  只有独处时体会你的语言划伤我的筋骨  这时,惟愿一片叶子和沉默贴近我  那蹁跹的疼痛,在榕树垂下的枝蔓里瑟瑟舞蹈  扎根于山需要时间  一些语言最终成为思念  我知道,你散发的锋刃  源于时间的短暂  一些风口
期刊
椰子,原籍福建晋江,60后,本名陈嘉奖。现任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菲律宾千岛诗社副社长。  椰树  风暴过境  椰子滚落一地  没有一棵椰树折腰  与世无争的人们  紧紧背靠林子  椰汁解渴 椰油滋润  椰木建筑  椰风中听天由命  通天的姿势  树冠的绿色经幡般转动  除了人心的旋风  怎能拔起  一棵椰树  就是一座耶稣的塔尖  芒果王国  日落时分  谁把梦倒入马尼拉湾  溅起满海的芒果
期刊
蔡铭,福建晋江人,1965年生,1977年移民菲律宾,千岛诗社创始人之一。曾获菲华新诗奖佳作奖,学群诗文奖首奖,河广诗奖新人奖首奖,任千岛诗社第六届和第七届社长,现任亚华文艺基金董事。  在圣大  神的光辉照耀我们  翻开圣经  讲师温和的说  在圣大,我默念了  神的每一段传言,以及  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爱和恨,罪恶和宽恕  在圣大,在一间  日光灯明亮的课室里  我研读着  远离伊甸园
期刊
1  赵枝出嫁定在冬天。娘说,你是老大,弟妹还小,能帮衬一点是一点,别怪娘。赵枝把脸别过一边,一遍一遍拿手在衬衣下摆上绞,一片红霞也从额头浸到了脖子。不怪娘的。赵枝声音轻飘飘的,像极经风车筛选过的瘪稻壳,一点力气没有,全靠娘引着,娘说是便是了。  出嫁的前几天,娘每晚守着赵枝。娘说,嫁出去不等于在家里,要勤快,要知进退,要体贴,最好是早点带孩子……娘说,这些都是做女人的本分,你该懂了,赵枝在旁边嗯
期刊
荘垂明,(1941-2001),菲律宾土生土长,毕业于菲律宾中正学院师专。年方20时,即领导创办“自由诗社”,后与社友月曲了及蓝菱三人的作品一起选入1995年台北出版的“新诗三百首”(五四运动以来最佳诗选)。诗作多为去国怀乡之作,可比唐代边塞诗。  花樹  花树若是不开花  不妨每天抽些时间  坐下来跟它谈话  花树听了话  自然就会开花  开什么颜色的花  全看你讲什么话  哈罗鲸鱼  海边有座
期刊
陈默,原籍福建南安,1944年生于菲律宾,曾任耕园文艺主编。千岛诗社创始人之一,曾任千岛诗刊主编,有菲华第一编之称。  水的传奇  一滴水  从天上掉下来是雨水  流到河里是河水  蓄在水库  放出来的却是自来水  兄弟啊兄弟  你水滴般地流  到大陆被称为番客  入了菲律宾籍的  却被看做中国人  泪水啊泪水  你是泪还是水  冰淇淋的另类  在饮冰室  你随着音乐踏出了节拍  在泥流中  我跟
期刊
我气得说不出话来,立马挂断了电话。我决定去看她。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之后,我来到了车站。她目前应该最不希望看到我,但是我必须去看她一眼。在等车的时候,我回顾了一下我和她交往的种种经历,心中充满了疑问。我认为,等我见到了她,她的表情及目光将会解开我所有的疑问。  我登上了一辆中型巴士,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古怪的男子。他向我出示了一款古怪的怀表。我清楚地看到,在某个令人防不胜防的瞬间,这表的秒针会突然逆
期刊
百年礼赞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诗歌特辑  走向辉煌(组诗)  苏然  南湖红船扬梦帆  100年漫漫征程,嘉兴南湖  那条红船上的火炬  点燃百年中国梦的风帆  美好的愿望,不懈的追求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所有承载中华儿女的美好梦想  都从南湖红船扬帆起航  驶向长城内外  驶向大江南北  驶进中国革命的滚滚浪潮  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  一代代南湖红船的伟大舵手  以中华
期刊